吳樂樂+李常明+黃仕友
摘要為有效化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的難題,重慶市立足區域教育實際進行實踐探索:一是研創課程資源體系,為課程實施提供有力抓手:二是注重師資隊伍培育,讓教師既教得好又留得住:三是抓好示范基地建設,保證課程研發有重點、出特色:四是構建四級教研體系,為課程常態化實施提供專業保障。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常態化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包:聯席教研
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中明確規定“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以來,我國各地關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探索從未止步。但也始終難以有效解決課程理念、課程資源、師資建設、專業支持、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問題。以重慶市為例,自2001年各校開設這門課程以來,一直面臨著“各級重視不夠阻力大,師資配置不足兼職多,配套機制欠缺落實難。課程實施乏力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課程的常態化實施。
針對以上問題,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市教科院”)在市教委指導下,統籌全市優質資源,圍繞課程資源開發、師資隊伍培育、示范基地建設、教研機制創新等關鍵環節,進行大膽嘗試,在區域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
一、研創課程資源體系。讓課程實施有依憑、有支撐
重慶市按照明方向、抓重點、建機制的工作邏輯,有效推進課程資源體系建設。
1.明確課程建設方向:兼顧開放性與規范性
與相對成熟、穩定、封閉的學科課程資源體系相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建設具有高度開放性、生成性、整合性等特征。市教科院基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由“國家設置、地方指導、學校實施”的特點,立足于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和國標教材的基本事實,結合區域教育實際,明確了課程開發的基本方向:既要尊重實踐活動類課程資源建設的靈活性、開放性特點,在其中充分融入地方的個性化元素。又要注重在資源開發的基本思路、程序、范式、案例等方面提供專業技術支撐。為課程的常態化實施奠定基礎。
2.鎖定課程建設重點:研發地方教材和配套資源包
“十五”期間,市教科院依托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適應西部地區的研究性學習的實效性研究”,牽頭組織市內外高校課程論專家、教研機構學科教研員和一線優秀教師代表等。系統編制了從小學三年級到初中九年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材。以及高中三個年級的研究性學習課程教材,初步搭建了覆蓋中小學所有學段的課程資源框架體系。這些教材后被重慶市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確定為地方教材。
“十一五”期間。市教科院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統籌全市各區縣優秀教師團隊。結合課程教材使用情況和區域實踐活動類課程資源現狀。啟動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配套課程資源包建設工作。課程資源包與學生教材同步。充分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了同一領域、系列、主題下的綜合實踐活動,內容建設中注重梳理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程式等,并融入科技發展前沿話題,以保證體系結構科學、內容范例豐富、區域特色明顯。為學生自主選擇參與和教師開展活動指導提供重要支撐。
3.完善課程建設機制:定期修訂。與時俱進
十余年來,教研組充分依托課程開發專家團隊和課程實施教師團隊。先后圍繞“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等國家教育改革重點任務,聚焦課程教材與資源包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亮點,進行系統修訂和完善,基本保證“三年一改版、年年有更新”。以確保課程主題、研究方法、典型案例等與時俱進。例如:“走近五大功能區”“重慶的路與橋”等市級重大建設工程。“創客空間”“新能源汽車”等科技前沿話題,“青春偶像”“愛心助殘”等青少年熱點話題等,均在修訂過程中被加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重慶一中一位物理教師指導學生使用兩節電池拉動長安汽車。以及巴蜀中學指導學生進行智慧理財的財商教育等案例,均被挖掘、提煉后進入課程資源體系。
二、拓寬師資培育路徑,讓教師教得好、留得住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門新型課程,涉及學科領域廣泛,對教師綜合素養要求較高。由于目前高等師范院校還沒有開設對口的職前教師培養專業,該課程在中小學的教學與教研工作由其他學科教師、教研員兼任的現象比較普遍,也相應產生人員流動性大、課程實施困難等一系列問題。對此,重慶市拓寬師資培育路徑,努力打造一支教得好、留得住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隊伍。
1.建立系統的調研問責機制,營造師資建設良好氛圍
市教科院自2009年開始,連續五次開展市級課改專項調研。完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師資隊伍數量、學歷、職稱、教齡、專兼職等基本信息。以及關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理念、內容、方法、評價、教研等基本情況的調查,初步建立師資隊伍信息庫。系統掌握師資隊伍成長、流動等基本情況。同時,我們倡導將綜合實踐活動師資配置、課程實施等納入教育督導評估范疇,對部分區縣和學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全市通報,逐步健全基于專項調研數據的市級通報問責機制,在全市營造重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師資建設的良好氛圍。
2.設置單獨的職稱評定序列,打通教師專業上升通道
針對綜合實踐活動“師資配置不足兼職多”“課程開設嚴重不足”等問題。市教科院積極爭取市教委和市人社局支持,多次進行調研論證和意見征求,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置為單獨的職稱評定序列,與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并列,以打通綜合實踐活動授課教師專業發展的上升渠道:同時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經歷納入高級教師職稱評定范疇。以吸引更多優秀教師參與課程實施工作。目前。重慶市已累計產生四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正高級教師。數十位副高級教師。例如:重慶市巴蜀中學、巴蜀小學等學校領導長期致力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產生了系列高質量、有影響的研究成果。成功申報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正高級教師:西南大學附屬中學將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經歷等同于班主任工作經歷。相關教師在職稱評定過程中享受與班主任同等待遇。這些措施有效化解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師資短缺、動力不足、渠道不暢等問題。endprint
3.開展通識性+拓展性培訓,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市教科院針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圍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大領域,系統開展科學研究方法、研究性學習活動指導、綜合實踐活動評價等通識性教育,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發展歷史脈絡、前沿熱點問題等拓展性培訓,三年一個周期,確保全員參與,有效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
三、抓好示范基地建設,讓課程研發有重點、出特色
十幾年來。重慶市堅持“全面普及+點上布局”“綜合實施+特色發展”“市級引領+學校生成”“項目委托+項目自選”的思路,結合各區縣教育資源優勢和學校辦學特色。統籌規劃、系統布點、有序建設了一批課程基地。同時依托市級專題培訓、現場觀摩、成果推介等平臺,輻射帶動全市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發與實施。
1.啟動課程基地建設.合力攻關課程實施重難點
2015年,重慶市教委、市財政局聯合啟動普通高中課程創新基地建設項目。市教科院遵循“自愿申報——評審立項——有序建設——評估驗收”的基本工作步驟,先后在全市主城片區、渝東北片區和渝西片區,評審、立項六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創新基地建設項目。分別聚焦課程資源開發、課堂教學改革、文化環境打造、課程模型建構、自主學習平臺搭建、教師隊伍提升等主題,從“大課程”的角度開展實踐探索,輻射引領區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各基地校在實踐過程中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
例如:西南大學附屬中學依托課程基地建設。組織全校教師參與學生研究性學習實踐活動,形成以“1+1+3”工程(即“通識學習”“研究性學習課題”“三個專項活動”)為核心的課程常態化實施策略,研制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學習資源庫、成果評定獎勵辦法等。并在配套機構建設、制度建設、隊伍建設、資源建設、評價管理、網絡平臺等方面推出許多創新舉措。成果在市內外得到推廣。
2.配合學校特色建設,打造實踐課程育人新名片
重慶市很多中小學圍繞學校特色建設。立足學校教育資源優勢,著力研發體現自身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使之成為學校特色發展的新名片。
例如:重慶市高灘巖小學圍繞“七色花開七彩園”主題文化,建成“春華園”“百草園”“蔬菜園”“科技園”等學生實踐園地,滿足了30余個學生興趣社團實踐活動的需要:重慶市實驗中學、廣益中學等充分利用社區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形成政府決策咨詢報告、專利等成果,直接服務區域改革實踐:重慶市合川小沔中學、開縣臨江中學等地處農村偏遠鄉鎮,學校充分整合當地農業、漁業等實踐活動類教育資源,逐漸形成了以農業體驗、學習、探究、實踐為主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特色,成為農村學校常態化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典范。
四、構建四級教研體系,為課程實施提供專業保障
重慶市在全市范圍內建立了多層次、多布點的四級教研體系,有力地保障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常態化實施。
其一,市級教研。即由市教科院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牽頭規劃、組織開展市級教育教學研究活動,側重宏觀層面的政策研究、課程建設、教學改革、評價管理、制度保障等。
其二,片區教研。即在全市五大功能區有序建立片區聯席教研活動制度,設置秘書處和辦公室,定期、定點、定主題,開展區域內綜合實踐活動教研、培訓、研討活動。
其三,區縣教研。重慶市各區縣教研機構立足區域教育資源實際。指導中小學創新性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如沙坪壩區以“小課題研究”為載體。南岸區以“課程領導力”為抓手,江北區以“學科課程整合”為契機,大足區以“實踐基地建設”為突破口等。逐步形成了符合本區縣實際的課程實施策略和模式,在區域層面產生了一定影響。
其四,基地學校教研。市教科院根據學校自愿申報和專家綜合評議,在全市每個區縣遴選確定2~3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基地學校,覆蓋所有學段,從點上開展實踐創新,以實現點面結合、以點帶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