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偉+郭志濱+金少良+黃琛

摘要北京史家教育集團牽手中國國家博物館組建教育共同體,開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物館綜合實踐系列課程,編寫了《漫步國博》《博悟之旅》系列教材,分別以“小班教學,雙師授課”和“多學科聯動,校內外融合,全資源共享”的方式推進課程實施。二者共同構建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走向融合式學習、真實性學習、開放式學習:探索了字詞溯源法、猜想實證法、模擬感悟法、摹寫創作法、勞作識技法、類比尋規法等博“悟”學習方法。
關鍵詞場館學習:場館課程:博物館課程:無邊界課程:博悟之旅:融合式學習:國家博物館:史家教育集團
有人說:“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神圣殿堂,體現了人類精神文明的核心價值觀——人類永遠需要在記憶現場中發現和體驗真、善、美。”基于對這種觀點的認同,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北京史家教育集團聯手中國國家博物館組建教育共同體,共同探索、研發,歷時五年,創造性地開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物館綜合實踐系列課程(以下簡稱“博物館課程”),編寫了《漫步國博》《博悟之旅》系列教材,并且在課程實施中不斷探索課程整合與核心素養培養的基本路徑,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從而讓史家孩子的身上有了不一樣的“印記”。為學生積聚了可持續發展的力量。
一、整體設計.構筑跨越時空的博“悟”課程框架
作為史家教育集團的一門特色課程,博物館課程是史家教育集團“和諧教育”辦學理念、“種子育人計劃”、無邊界課程體系的集中展現。
1.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為學生構筑核心價值觀
博物館不僅僅是人類文明與歷史發展的陳列地,還是孩子成長與學習的地方。博物館里的文物是人類燦爛文明的見證,可以很好地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夯實做人的根基:文物的真實感適合孩子們具象思維的特點,也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實證思維,培養學生追求真實的態度和深入探究的能力。同時,博物館也為學生提供了比較系統和準確的知識內容,有利于培養興趣,形成對中國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正確認識。
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依托國家博物館的優質課程資源,調動小學階段的全學科知識,結合學生學習實踐活動的需要,從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和個性發展的角度進行課程設計,希望帶領學生探尋博物館中的珍貴文物背后的故事,挖掘其中蘊含的千載傳承的美德、為人處世的態度、誠信有責的精神……我們相信,這樣的學習將帶領學生經歷從認知到認同再到歸屬感、自豪感的一個價值觀建構的過程。
2.構建文化性、綜合性、開放性課程,培養學生“五大意識”
我們的博物館課程以培養學生的“生命、創造、尊重、責任、規則”五大意識為主線,是學校育人理念的直接表達。課程主要呈現如下特征。
其一,課程目標——文化性。博物館課程是一種新型的課程形態,在時空上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邊界,并向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無限延伸。在課程目標設置上,我們以傳承和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開展具有史家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我們更加注重學生真實的學習體驗和個性的創意表達,促使其在無邊界的課程中獲得思維和眼界的拓展,給學生的成長創造無限可能:我們希望讓文物“活”起來。讓文物“說話”,讓學生在與歷史時空的對話中,感悟祖國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
其二,課程資源——民族性。中國國家博物館以最為直觀的方式向我們傳遞著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因此,博物館課程內容涵蓋了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民族尊嚴、民族自信、民族智慧、民族藝術等豐富的內容。由一件件國寶構建的廣闊時空里,孩子們懷揣敬畏之心,向智慧敬禮,向文明鞠躬。孩子們將自己的思維和認知放置于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從中尋找到認同感與歸屬感,從而形成孩子終身的民族印記和家國情懷。
其三,課程實施——綜合性。博物館課程涵蓋了語文、數學、科學、美術、音樂、舞蹈、體育等小學階段的12門學科。覆蓋學科率為92.3%。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史家集團各校區實現全學科介入,即在實施過程中打破學科邊界,以主題探究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多學科的知識聯動,實現傳統文化教育、核心價值觀培育與學科教學內容的有機整合。
其四,課程環境——開放性。博物館課程實施的場域是開放的,脫離了圍欄的束縛,孩子們更容易釋放天性,學習會真實地發生:學習中所用到的信息與資源也是開放的。博物館展陳甚至是文物背后所承載的文化信息豐富之極,師生可以根據學習主題選擇性調用,從而讓學習更加充實:博物館學習的交流對象也相對開放,這里的學習伙伴從教室里單一的同學,發展為教師、講解員、小伙伴,甚至是文物本身,孩子們在多重對話中逐步構建對文化的完整認知。
其五,課程評價——發展性。我們根據史家教育集團的育人目標與課程理念等。進行博物館課程評價體系的探究與開發工作。并且在實踐與思考中不斷調整、修訂。—方面。學校根據博物館課程的設計與特色,重新梳理史家教育集團的課程結構。而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則讓我們的集團化辦學目標、育人目標都更加清晰和明確,促進了集團校的有機融合。另—方面,在課程研發過程中。學校教師與博物館教師互為導師。構成了教育改革的命運共同體,雙方不僅僅是一起編寫教材。更是一起設計教學活動,共享課程資源、課程理念、教學資料,由此促進了教師的共同成長。
二、系統規劃,編撰打破邊界的博“悟”系列教材
根據對博物館課程的整體設計,我們編寫了《漫步國博》和《博悟之旅》系列教材,共計學生用書24本、教師用書4本。
1.“漫步國博”——走進博物館的綜合實踐課程
“漫步國博”系列課程是帶領學生走進國家博物館開展學習的課程。該課程最大的優勢就是學生能夠直面真實的文物,能夠通過文物看到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生命繁衍等人類社會各個方面發展進步的歷史脈絡。教材的編寫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分為說文解字、服飾禮儀、美食美器、音樂辭戲四個單元。共34個教學主題。教材從學生熟悉的中國漢字、飲食發展、服飾禮儀以及音樂和詩歌開始。按照工具性一功能性-工藝性一文化性這種層層遞進的內容進行框架編排設計(見表1),從而把博物館里一件件冷冰冰的文物生活化,讓它們與孩子的生活緊密貼合。賦予博物館課程一種生命力。endprint
2.“博悟之旅”——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融合課程
“博悟之旅”系列課程是將博物館中的文物。或者歷史古跡、古代技術、傳統習俗等內容引入國家課程。使其成為學校課堂的有效補充與中華傳統文化學習的重要內容。我們依托博物館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以1 50件國寶文物為載體進行課程設計。透過這些文物多維度、多層次地深入詮釋“創造”“尊重”“責任”“生命”“規則”五大主題。具體來說,就是以這五大核心詞作為學習目的和導向。通過“國寶檔案”“歷史足跡”“文物聚焦”“閱古識今”四大板塊內容的相互關聯、層層遞進,從不同角度剖析文物背后的內涵故事,展現蘊含在文物中的傳統美德、聰明才智等,用文物解讀責任和規則,以不一樣的視角闡釋文物與文化的關系,將傳統文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匯其中,實現教育的“潤物無聲”。該系列課程五個主題在編寫時都是遵循個人一社會一國家三個維度來進行,并且將每一個主題詞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解。體現循序漸進的邏輯關系。
教材內容改變了已往博物館青少年讀物中只強調文物知識普及的編著方式,讓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互補。一位參與教材編寫的數學教師說,“我第一次知道,那些神秘的文物竟然能和數學聯系起來……”如今。系列教材已納入史家教育集團學生的日常學習課程,對應著當前小學階段幾乎全部課程。
三、開放實施。探索多維融合的博“悟”教學模式
博物館課程的實施既可以融入各學科教學中。也可以單獨成課進行講授。學校管理部門在開學初就會組織開展“年級選課。課表套排”的工作,之后按照兩個系列的課程特點分別組織課程實施。其中“漫步國博”系列課程以“小班教學。雙師授課”的形式展開學習:“博悟之旅”則是以“多學科聯動,校內外融合,全資源共享”的方式全面推進與實施。
我們基于開放的思路,完全打破學科概念。每一個學習主題都是多學科的融合,每一個教學設計都是跨學科的實施。同時,我們從學生立場出發,重新思考“學習如何發生”。不斷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此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1.促進學習轉型:構筑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
其一,走向融合式學習,構筑無邊界的課堂。教師要在課堂上幫助學生跨越學科的邊界,鼓勵學生以問題為導向,充分調用各學科已有知識,大膽猜想與質詢,在求證中不斷探究。從而主動建構對世界的認知。
其二,走向真實的學習,構筑有滋味的課堂。博物館課程是帶領孩子們從“符號世界”走向“真實世界”的課程。在博物館里,陳列展覽成為孩子們學習的“新課本”。孩子們在模擬、表演、實驗等實踐性活動中,能夠深刻感悟到祖先的智慧、人類社會發展的脈絡,從而主動建構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習真實地發生。
其三,走向開放式學習,構筑有色彩的課堂。在博物館課程中。我們把多彩的世界當做教科書展現給孩子。在這里,開放的學習內容、開放的師資構成、開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的視野超越學校圍墻,讓學生通過博物館放眼社會。由中國文化放眼世界文明,促其形成利用資源自覺開展學習的生命狀態。開放式的學習促使學生多角度觀察、多維度思考、多形式研究,并且進行多學科知識調用,在互動與對話中,以歷史為線索,以文物為載體,不斷探尋新知,他們也會因為一次課程的學習而邂逅課程內容之外的興趣點。即讓學習在相同的起點開始。走向不同的成長點。
2.推動教學創新:讓學習在多重對話與實踐體驗中真實發生
博物館課程的實施讓我們在改變傳統課堂的同時。也面臨著教學形式創新的挑戰。博物館里的課堂創造了教師與講解員互通有無的全新授課模式——雙師授課,雙方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展開教學活動,無論是展廳學習還是體驗教室學習,學生的學習都是在多重對話中、在體驗實踐中真實地發生。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摸索出了六種不同的博“悟”學習方法。
其一,字詞溯源法。即引領學生通過對文字或字詞來源的探索進行學習。學生通過文獻資料的搜集。基于對文物的歷史典故、用途用法、制作工藝的了解來重新解讀文字或者詞語的本意,從而獲得對文物的認識與了解。例如:在對詞語“一模一樣”的溯源學習中。我們知道該詞源自于青銅器鑄造的工藝。其本意是一個模子一個樣,是“不一樣”之意,后來隨著鑄造工藝的不斷發展才有了“完全一樣”的釋義。這種探究正是一種為學生積淀文化底蘊的過程。
其二,猜想實證法。即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文物上的有效信息。然后對自己所觀察的事物提出相應的問題,并給予大膽猜想。學生要通過信息搜集、對比分析、實驗研究、數據分析等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給自己的猜想一個合理的、科學的解釋。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大膽質疑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隨后。教師為學生提供權威學者或專家的猜想與實證信息。引導學生將其與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對比,從而形成新知。在新知的基礎上再去觀察文物、認識文物,學生的自豪之情、民族認同感則會油然而生。
其三,模擬感悟法。即學生通過模擬表演,展開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當學生順利完成表演任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成功的經驗,交流分享成功的感受。由此“領悟”祖先的聰明才智:當學生在表演活動中發現問題時,則要在小組合作與討論中尋找解決方法,在問題解決過程中“頓悟”祖先的智慧:當學生因為各種問題沒有完成模擬活動時。教師就要帶著學生一起探討失敗的原因,尋找其中的難點,再與古人的解決方法對比,使學生在困難原因的查找中“漸悟”祖先的偉大。這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經歷了一個真實體驗的情緒過程。促使學生“感悟”對人生、對事物、對世界的看法,理解民族精神。形成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
其四,摹寫創作法。摹寫包括視覺摹寫、聽覺摹寫、嗅覺摹寫、觸覺摹寫等,即在教學中通過描摹的活動,自主發現問題,通過分析討論,與同伴達成共識,從而更加全面地認識融匯在文物之中的藝術內涵、文化內涵、思想內涵、精神內涵等信息。“感悟”古人凝聚在文物中的智慧與創造。
其五,勞作識技法。即學生在了解文物的制作技法與工具的基礎上,嘗試進行模擬制作,然后根據作品成功或失敗的實際情況分析原因,探討解決方法。之后再嘗試操作。直到最后成功。這是在不斷反思中“悟”得祖先的偉大與智慧的學習過程。
其六,類比尋規法。單件文物也能提供給學生豐富的信息點。但是當多件文物按照某種歷史脈絡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則是一個完整的信息鏈條(如圖1)。我們通過引導學生對同一學習主題下的多個文物按照時間順序進行自主探究。從而讓學生在歷史發展脈絡中發現其獨特價值,這是在對比分析中“領悟”規律、發現獲得的學習過程。
現在。國家博物館已經成為史家學生學習的新場域。因為對博物館抱有一份敬仰之心。學生們也會自覺遵循博物館行為禮儀:面對一件文物,他們會多角度思考、多元化理解。從而對祖先的聰明才智充滿敬畏與尊重: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孩子們更加敢于表達,更多的信息與情感在對話中不斷積累與構建……
博物館收藏歷史,博物館面向未來……我們的博物館課程正在帶領孩子們博覽和領悟真實的世界。并且在文化傳承與實踐探索中“遇見”撲面而來的未來。
(編輯謝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