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焰
當前,在中小學校長培訓中,盡管人們不斷研究和改進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但因為總體上還難以突破自上而下、外部輸入的培訓機制的局限,所以仍較難達到促進學校改進和輻射帶動其他學校發展的培訓效果。而校長工作室作為促進校長專業發展的成效顯著、廣受好評的培養模式,更加關注共同體的成長和區域均衡發展,因此成為校長培訓領域中值得關注和研究的重要方面。
一般來說,校長工作室由工作室主持人、入室學員、理論導師、實踐導師、工作室助理等人員組成。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探索校長工作室共同體的成長機制,發揮區域內名優校長的“種子”功能,帶動一批校長和學校可持續優質發展.促進一批又一批好校長、好學校不斷涌現,是實現轉型期教育變革與創新發展的理性訴求。筆者主要以廣東省校長工作室的建設為例,闡述校長工作室培養模式的成長機制和價值所在。
1.導師伴學機制:共研共學,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相互支持與轉化
校長工作室一般配備“實踐導師+理論導師”雙導師。其中,理論導師主要在書目推薦與讀書研討、作品精要與專業表達、教研策劃與課題研究、診斷工具設計與結果分析等方面發揮指導作用,實踐導師則主要在管理制度設計、教育案例遴選、診斷現場實戰、改進策略支持等領域提供幫助,雙方職能既有側重,更重融合。他們與學習者是指導與被指導的師徒,但更是合作學習的伙伴,在伴學專業發展中實時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相互支持與轉化。
比如:廣東省的校長工作室建設就是基于“研究共同體”和“實踐共同體”同步推進的理念。—方面,工作室主持人和學員、指導專家及其他工作室成員在整個研修過程中,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關注教育管理或學校改進的同一個或同一類問題,形成了以共同學習、共同研究、共同成長為基礎的“研究共同體”。另—方面,校長工作室的研修方式始終是全員參與的,這種參與不是蜻蜓點水、點到即止,而是導師與學員真正融入實踐之中,以“實踐共同體”的方式共同面對和解決學校管理中的困惑和難題,進而形成“區域種子校長——帶動區域骨干校長——帶動周邊校長”的生長型示范效應。
2.區域校長群落機制:協同創新,彰顯“共同體領導力”
協同創新是指系統中各子系統或要素基于共同目標,通過構建共享的觀念、平臺和機制,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形成新的整體結構,并產生新的協同效應的過程。校長工作室研修就是讓校長們在共同體中進行對話、交流、研討,實現智慧與經驗的共享和創生。這種創生的知識是可傳播、可遷移的.這將更加擴大共享的群體范圍。由于校長工作室模式通常設定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這種區域創新系統更容易培養優秀校長群落。
在校長工作室培養模式中,既有組織之間的溝通與協作,也有人際之間的協同與合作。由于他們對區域文化與環境有著共同的反應.組織層面和個體層面都在相互影響、緊密聯系,因此,以工作室為發展平臺的校長群體在共同成長中更容易展示出獨特的氣質、結構與功能。如浙江省的浙派校長群落、廣東省的南粵校長群落、廣東省廣州市的廣府校長群落、廣東省江門市的五邑校長群落等,皆是在校長工作室培養模式中逐漸形成的。它不是校長個體領導力的簡單疊加.而是個體領導力的有機整合,是一種“共同體領導力”,既體現了區域教育行政部門管理者的領導力.也反映了區域內校長團隊的領導力。
3.入室成員雙選匹配機制:基于共同話題與目標同步成長
校長工作室的研修要促進全員基于共同的話題和目標而對話和努力。由于校長工作室的參與主體都是具有一定甚至豐富教育教學管理經驗的實踐者和理論者每個個體對于自身及所在學校的發展階段、優勢、困惑、關鍵點都有一定的儲備認知,因此,校長工作室的組建應突破指令性的分配名家導師、分配主持人與入室學員的師徒關系等方式,而應建立雙向選擇機制,還原工作室主持人的核心責任人角色。
比如:廣東省的校長工作室建立了意愿雙選平臺.其雙選分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工作室師徒雙選。即首先由主持人公開發布個人簡歷及所在學校的發展階段、關心聚焦的問題、期望達成的目標:然后學員依據與自身求學主題和發展目標的匹配度填報3位主持人作為選擇意愿,并填報個人及所在學校的發展基礎及目標:接下來由主持人詳閱意向學員的材料.并從中選擇5~10位入室學員。第二個層面,工作室與導師雙選。即工作室依據研修主題.在導師資源庫中選擇該領域資深理論導師與實踐導師:導師在意向工作室中選擇1~2個重點相關的工作室指導。雙選匹配機制切實解決了工作室共同體的構建基礎問題,避免了資源不對稱造成的浪費。
4.成長路徑的行動反思機制:創生經驗,走向共生互促
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經驗+反思”的成長公式。校長工作室作為培養優秀學校管理者的孵化器,其發展公式更接近于“教育理解的群體分享+重要教育問題的共同關注與行動研究+反思性經驗策略的示范傳播”。即校長工作室的成長路徑聚焦于群體目標、問題導向、行動反思、區域帶動。
比如:廣東省的校長工作室采用綜合案例庫的方式,以還原與分析工作室共同體行動反思的全過程。包括從校長的辦學實踐或思想理念中生成重要教育問題,在討論中澄清問題,在反思中制定問題破解方案,在校際交流與小組合作研究中完善方案,在學校實踐中實施方案.最終在總結經驗中形成有借鑒意義的問題解決策略與方法。在將相關資料輸入案例庫后.我們對校長培養前后經歷的難點、困惑、創新、經驗等進行對比和挖掘,發現正如北京教育學院季蘋教授指出的,校長工作室主要是在對“重要教育問題”的研究中成就名校長,他們共同發現問題(診斷分析)——反思問題(行動研究)——解決問題(績效反饋)——新一輪反思(螺旋改進)。
5.成效檢驗的三維評價機制:學習+反應+行為.全景式評估“量”與“質”
培養周期結束.對校長工作室的成效進行“量”與“質”的全景式科學評估,是共同體成長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考慮從學習層、反應層、行為層三個維度對工作室的成效進行綜合評價。具體來說,學習層主要測定參訓者的學習收獲程度(包括知識、技能、態度、行為方式等方面):反應層涉及利益相關者的滿意程度:行為層則主要考查參訓者知識運用的程度,即如何將在“他者”學校場域學到的實踐性知識轉化應用到“我者”場域的問題解決中,真正實現“導師講、我來聽——導師做、我來看——我來做、導師看——我自己想、自己做”的自主驅動核心改進能力。
比如:廣東省的校長工作室在已開展的兩個周期培養工作中,注重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中的綜合思維與專業設計,聚焦成果的實用性。如針對工作室讀書活動的過程評價,旨在挖掘當代經典教育著作對時下重要教育問題理解與解決策略的支持價值,不局限于要求學習者寫幾篇讀書筆記,而是邀請該書作者親臨工作室現場解讀寫作本書的精神內涵與實踐意義,全體成員再合作互動,形成對該主題下的教育理解與教育行動的深度認知。在工作室的全周期結果評價中,項目組選聘評估專家,和當地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一起進駐各市區的主持人及學員所在學校,通過多方評價與實地觀察,全面了解培養周期內實施的發展策略及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輻射發展的綜合績效:并于結業環節開展各工作室的綜合展示與現場答辯,回歸工作室促進發展與傳播示范的責任屬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