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宏啟
具有足夠數量和較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教育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本文要談的不是教師質量問題,而是更為基本的教師數量問題。筆者近年到各地調研,發現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反映最為強烈的是教師缺編問題。這一問題已成為全國性的普遍問題,東西南北中概莫能外,城鎮鄉村概莫能外。一些中部地區的大市,教師數量缺口甚至達萬人。如果全國加總起來,那么這個缺口可能會是一個百萬量級的天文數字。
教師缺鳊與短缺主要表現為——
第一,區域層面教師總量缺編。即便根據現行的教師編制標準,一些區縣也存在教師總量缺編現象。一些地方還屢屢出現“壓編”“有編不補”等問題。某些地方對教師隊伍做不到“退一補一”,甚至出現只退不補現象。
第二,城鎮教師總量缺編。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人口和學齡兒童轉移到城鎮,導致城鎮學校生源不斷膨脹,直接導致城鎮學校教師缺編。
第三,農村教師結構性缺編。農村學齡人口的主動流出與自然減少,導致_些農村學校教師與學生比例失調。部分農村學校教師的絕對數超額,但結構性短缺,音、體、美三科教師優缺。
第四,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數量不足。隨著農村義務教育布局調整的逐步規范,農村小規模學校數量有所回升,其教師數量不足問題日益凸顯。有的教學點只有幾個學生,如果按統一的生師比計算教師編制,那么將無法合理配備教師,小規模學校將無法運轉。
第五,寄宿制尤其是農村寄宿制學校教師缺編。寄宿制學校的安全防范、醫療衛生、餐飲住宿等工作人員嚴重短缺,學校安全壓力和人員配置壓力都相當大。
第六,女教師生二胎導致_線教師數量不足。中小學教師中女教師所占比例較大,部分女教師生二胎導致學校師資力量更為捉襟見肘。
第七,非教學人員“占編”或者教學人員“在編不在崗”導致一線教師不足。個別學校教師總量不缺編甚至超編,但其中非教學人員(如行政工勤人員)占比過高,導致一線教師難以補充進來。我們在調研時發現,有一所縣城中學的非教學人員占編達56人。
教師數量不足,必然導致學校“揭不開鍋”,基本的教學工作難以為繼,突破了教育的底線甚至紅線,帶來直接的教育危機。為解決有人上課問題,不少學校招聘臨時“代課教師”。這些人員待遇低下、流動性強,其職業素養、社會保障、專業發展都值得憂慮。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走到今天,教師數量不足問題依然沒有解決,的確令人感到匪夷所思。教師缺編,說明教育優先發展地位還沒有真正落實。
解決上述問題,要點有四。
首先,以學校為單位而不是以區域(市縣區)為單位“精準核定”教師編制。編制管理部門一般是以區域為單位核定教師編制,即以區域學生總量作為基數,根據生師比編制標準,核定所需教師總量。這種方法非常粗放,會掩蓋很多現實問題,尤其是掩蓋了學校間、學段間的差別。如某縣根據學生總量計算,教師不缺編,但是實際情況是:有的學校超編、有的學校嚴重缺編,小學階段超編、中學階段缺編,而小學教師又不能到中學任教。實際上,學校才是基本的辦學實體,以學校為單位而不是以區域(市縣區)為單位“精準核定”教師編制,才是科學合理的。
其次,實行城鄉“新雙軌制”教師編制標準,解決農村教師短缺問題。按照我國2001年的中小學教師編制標準,城市、縣鎮、農村的生師比,分別為小學19:1、21:1、23:1,初中13.5:1、16:1、18:1,這一編制標準存在明顯的城鄉倒掛問題。“新雙軌制”的實質是由城鄉倒掛轉變為向農村傾斜,尤其是向村小學和教學點子以傾斜,放寬農村地區編制標準。“新雙軌制”要求運用“差別化尺度”進行配編。城市及縣城按照生師比配編;鄉鎮以下學校在以“生師比”為主的基礎上,引入“班師比”和“科師比”作為輔助配置方式。引入“班師比”有助于緩解小規模學校教師數量不足問題,引入“科師比”有助于緩解大部分農村學校教師結構性短缺問題。
再次,增加教師編制彈性,解決女教師生二胎等導致的一線教師緊缺問題。根據學校女教師年齡結構與生育狀況,在現有編制標準的基礎上,確定彈性編制系數,留出一定空間,確保女教師生育不會對教學秩序和教學質量產生實質影響。
最后,從根本上講,政府要重視教師待遇、放寬教師編制,以吸引足夠數量的優秀人才從教。全國教育大會年內即將召開,可能想解決的問題有千千萬,但解決教師問題是當務之急,這不僅是大事,而且是急事,迫在眉睫。對此,政府人事管理部門、編制管理部門、財政管理部門等多部門要協調配合,共同努力。
(編輯孫金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