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昕 張林 宋天
【摘要】為更加深入了解留守學前兒童的安全意識和法制觀念啟蒙教育的有效性,在貴州西部農村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實地走訪、觀察、深談等方式,了解到由于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及幼兒園、家庭的重視,相關教育模式較前些年豐富許多,但是真正有創新、有實效的教育模式仍然沒有構建起來。
【關鍵詞】留守學前兒童 安全意識 初步法制觀念 啟蒙教育
【Abstract】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afety awareness of Left behind preschool childre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egal concept of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through on the spot visits, observations and in?鄄depth talks in the rural minority areas of Western Guizhou, we learned that due to the attention of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kindergartens and families, the relevant educational models were earlier. It is rich in many years, but the innovative and effective education mode is still not constructed.
【Keywords】Left behind preschool children; safety awareness; initial concept of law;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005-02
教育模式是教育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形成的具體式樣,從一定意義上講,教學模式論就是教學改革的方法論。就學前教育而言,現存的分科教學、瑞吉歐、蒙特梭利、多元智能、高瞻、華德福、全語言、生態教育等模式各具特色,但是在留守學前兒童安全意識和初步法制啟蒙教育的問題方面,雖然通過實地走訪、觀察、深談等方式,了解到近年來由于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及幼兒園、家庭的重視,相關教育模式較前些年豐富許多,但是上述模式都沒有真正發揮作用,至于具有創新性、獨特性的教育模式仍然沒有構建起來,這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留守學前兒童安全意識和初步法制啟蒙教育的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教育模式單一化
調查發現,在貴州西部2市農村少數民族地區,關于留守學前兒童安全意識和初步法制啟蒙教育,所采用的模式相對發達地區而言,較為單一化。這種單一化集中表現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簡單的說教,并且與幼兒園教育的分離;幼兒園教育的傳統和保守,主要表現在教育采用的形式依然是學科教學為主,而活動課程、游戲活動、一日生活及園本文化沒有建立常規也沒有發揮作用,至于說瑞吉歐、蒙特梭利、多元智能、高瞻、華德福、全語言、生態教育等模式,雖然各具特色,但是基本上沒有學習和探索,并且幼兒園與家庭教育的融合也僅僅是表面簡單的聯系;社區(村鎮)對留守學前兒童安全意識和初步法制啟蒙教育的重視不夠,相關的教育模式探索基本是空白,只是在相關問題出現以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視下,有了一定的改進和探索。
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是長期以來的經濟落后、交通不便和與外界的交流溝通不足所致,所以幼兒園教師會感覺到工作困難重重,因為相關的教育探索基本得不到家長的理解支持,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和幫助。但是,近年來的努力卻得到了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扶持,情況大大改善。在課題調查結束和回訪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改變已經發生,新模式逐漸在幼兒園建立和推廣,家長也逐漸參與其中,例如在親子游戲中進行防火逃生訓練等活動。
(二)教育模式形式化
調查發現,在貴州西部2市農村少數民族地區,關于留守學前兒童安全意識和初步法制啟蒙教育,所采用模式相對發達地區而言,較為形式化。這種形式化集中表現就是,要么不進行相關教育模式的探索研究,僅僅就沿用過時了的教育模式進行簡單的教育活動,要么就是象征性地學習和借鑒一些流行新模式,進行形式上的普及,結果是學到了皮毛而沒有真正學到精髓,致使教育模式探索改革的目的沒有達到,教育不能夠真正地讓幼兒獲得相關知識技能,也沒有使幼兒形成應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致于當事意外故和災難突然來臨時,幼兒通常表現為束手無策和驚慌失措,給幼兒的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困擾,甚至最終釀成不該發生和令人心痛的留守兒童之殤和城市之殤。
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其一是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留守學前兒童家長素質偏低,不顧留守學前兒童生存和發展的問題而將子女委托給近親監護照顧,而近親監護人素質也偏低,對于留守學前兒童的監護意識不足,方法不科學,成熟有效的教育模式沒有構建起來;其二是社區教育方面,由于留守學前兒童密集的農村地區經濟的不發達,需要進行的教育宣傳經費缺乏,加上思想意識的淡薄所導致的且行且看和僥幸心理,村鎮一級的安全及初步法制觀念啟蒙教育體系和相應的教育模式也基本得不到構建;其三是幼兒園教育方面,由于留守學前兒童密集的農村地區幼兒入園率不高,沒有入園的留守學前兒童無法接受相關教育,進入幼兒園的學前留守兒童也因為大量農村幼兒園處于辦園的初期,合格幼兒教師人數不足、師資隊伍水平不高,在留守學前兒童安全和初步法制觀念啟蒙教育方面認識不足、能力不夠,缺乏自主探索的意識和條件,這就是科學而具有操作性且便于進行效果檢測的教育模式建立不起來、學習借鑒又無法汲取精髓的原因所在。
二、留守學前兒童安全意識和初步法制啟蒙教育的模式探索的成果
(一)重視多樣化模式的探索創新
問題和困惑客觀地存在,造成的損失和傷害也一次次地警醒著曾經沉睡的鄉村,于是改變正在發生。在課題進入后期階段時,我們欣慰地看到,各地的情況已經大大改觀,例如各級政府推行留守兒童責任清單制度,提升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功能,建立學校(幼兒園)管理的常態化機制,發揮農村社會組織服務功能,構建“網格化陪伴、組團式服務”模式[1],留守兒童尤其是留守學前兒童已經得到社會各方面的全方位無微不至的關愛,保證他們在關愛中健康成長的各種新型協同創新教育模式已經形成正逐漸發揮其作用。
(二)強化教育模式的實效性
成長需要自我的內化,讓留守學前兒童熟知自我保護的知識、掌握自我保護的技能、形成隨時隨處自我保護的意識和習慣且不違規保護,這才真正的關愛。
在課題后期回訪過程中階段時,我們欣喜地發現,已經建立起來的新模式不再遙不可及,而是落地生根了。例如,強化家庭監護和安全教育主體責任;學校加強對留守兒童監管和安全教育,包括建立校園安全管理工作機制、創新安全教育形式和活動載體、建立家校聯系平臺、建立教師動員機制和激勵機制;建立政府統一領導,各部門分工協同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以基層組織為主的安全監管機制;政府統籌社會資源,推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2]。又如,各地綜合運用社會工作的三大專業手法,即小組工作、個案社會、社區工作,留守兒童服務中心要與家庭、學校和社區聯合應對留守兒童問題[3]。對留守兒童自身教育問題的直接介入,包括采取危機介入模式、個案社會工作模式、行為治療模式、交互模式、針對安全教育方面的問題,社會工作者可以采取社會目標模式促進社會整合,創造良好的社會秩序。對留守兒童教育的社會支持體系的間接介入,包括微觀、中觀和宏觀層面的介入[4]等模式措施已經取得實效。
三、對策和建議
在多樣化模式的探索創新的過程中注重專門化的教育,把留守學前兒童安全意識和初步法制啟蒙教育的內容融入到綜合性的教育中,并探索出有針對性和有實效的教育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凝練出特色,最終形成具有地方性色彩的獨特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段忠賢,黃其松.留守兒童問題須多方協同治理[N].光明日報,2015(11).
[2]鄭君翊.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協同教育模式構建[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6(12):145-146.
[3]劉美玲,李忠偉.社會工作對留守兒童成長問題介入的模式探索——在農村建立留守兒童服務中心[J].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2007(8):139-142.
[4]王章華,戴利朝.社會工作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中的介入模式探索[J].現代教育管理,2009(7):30-33.
作者簡介:
冉昕(1964.7-),女,苗族,重慶酉陽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學前兒童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