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顯得尤為重要,應當高度重視。
【關鍵詞】小學 教育 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054-02
將優秀傳統文化融于小學語文學習,構建生態學習樂園,是小學語文教學值得研究的問題。而小學語文教學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那么如何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嘗試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夯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朗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
語文是學習語言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大力度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基礎的培養,為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首先,要教會學生讀準字音。其次還要認識一定數量的漢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我們不僅要結合生活教孩子會認會寫會用課本中的生字,還要教育學生懂得人與人要互相幫助才活得快樂、有意義。在寫字過程中還應該向學生介紹一些古人習字的有趣故事,教育學生學寫字就是學做人,即: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通過認識字,不僅能讓學生掌握漢字的基本規律,而且還能認識到每個漢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古人的生命智慧。在識字教學中還可以讓學生搜集或編寫字謎,通過猜字謎活動,體會漢字的意境。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又能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二、挖掘教材文本中的傳統文化印跡
小學語文教材不僅文采優美,意境悠遠,許多課文還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鐫刻著傳統文化的烙印。教學時我們要引導學生一起去感悟、理解文本中蘊含的真善美,乃至人生觀、價值觀。通過收集整理資料,聽老人講故事了解我國不同地域過春節的習俗,認識春聯的起源,以及書法的發展歷史。
三、日積月累,沉淀傳統文化底蘊
1.誦讀經典,營造氛圍。經典詩文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誦讀經典詩文不僅使學生在抑揚頓挫的節奏中領略祖國山河之壯麗,體味人情世故,更能從中感受到民族特有的文化韻味。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安排適合年級段的誦讀內容。中低年級學生可誦讀《唐詩三百首》《三字經》《弟子規》里面的內容。高年級可讀一些稍長的唐詩、宋詞、元曲、歌賦、詩經、千字文、論語等。時間安排在晨讀,或者閱讀課,要求學生對所選內容反復朗誦,熟讀成誦。并且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在自己的習作中恰當引用古典詩詞佳句,適時背誦一些詩詞給家人聽,如:中秋節或重陽節通過電話輕吟一首《靜夜思》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給身在外地的親人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誦讀中獲得情感的熏陶。
2.言傳身教,持之以恒。由于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所以傳承是個漫長的歷程,須貫穿于學生語文學習的全過程。而要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誦讀興趣,教師的言傳身教至關重要。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誦,委婉動聽的輕吟,談笑中詩詞佳句、成語、名言信手拈來,一樣會深深地吸引學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傳承傳統文化活動中要有“教給學生一杯水,老師須有一桶水”的準備。勤奮學習,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率先垂范,引領孩子,一同走進經典,營造校園文化學習的氛圍,從而把傳統文化的傳承引向深入。
韓愈在《師說》中寫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道出了教師的職業特點以及角色的雙重性,就是即要善于解惑,又要善于解心。所謂解心有多方面的含義:用一顆愛學生的心,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解開學生的心理疑惑,解析學生的疑難雜癥,然后對癥下藥。教學與學生要交流,要互相理解、支持,用行之有效的恰當的管理方式,且具備責任心,再付出愛心,一個良好的班集體自然就行成了。想當初,年輕氣盛,認為只要學生怕教學,盡管發號施令班級管理就會到位。表面上的風平浪靜掩蓋了許多一觸即發的問題,辛苦忙碌卻成效甚微。歷經十幾年的磨練,衣帶漸寬但終不悔,沒有失敗,哪來的經驗。我認為要做好語文教學工作,就要言傳身教,持之以恒。
四、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注重整體教育氛圍營造
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打造書香文化校園。利用名言警句、書畫作品等大力豐富國學內容,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熏陶。創設濃厚的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學校部分宣傳欄、班級“文化展板”專欄,專門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欄,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總之,我們應該把小學語文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看做是一個長期的知識體系,它承載著世世代代華夏兒女的文化血脈,是我們民族教育的根與魂。
參考文獻:
[1]劉娜娜.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文學教育(上),2018,(10).
[2]孫朝麗.小學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研究[J].中華少年,2018,(26).
作者簡介:
張佐鵬(1967-),男,漢族,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