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教師口語》是高職學前教育的專業必修課,但它卻存在教學內容缺乏有效性等問題,對此應該借助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其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遞進式的安排教學內容,根據學前教育崗位職業技能創設工作情境,設計工作任務,小組協作完成,課后科學評價,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口語技能和水平。
【關鍵詞】幼兒教師口語 任務驅動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010-02
《幼兒教師口語》是高職學前教育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它培養學生在日常幼兒教育教學過程中口語的運用能力,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然而經過該課程培養的學生在工作以后普遍存在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如邏輯性差、普通話不標準、授課語言不生動、缺乏趣味性等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幼兒教師口語》課程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所導致的,對此,有必要對其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一、《幼兒教師口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幼兒教師口語》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比例設置不合理
《幼兒教師口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然而高職院校在開設課程時,常常理論教學比例比較高,而實踐教學比例卻比較低,這樣的比例設置顯然不合理。理論教學比例過高,導致學生對課程興趣不高,許多學生甚至認為本課程的實際價值不高,學習興趣不強等問題。因此,有必要重新調整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比例,提高本門課程實踐教學比例。
2.實踐教學缺乏有效性和針對性
《幼兒教師口語》的實踐教學內容還存在針對性不強,部分教學內容跟幼兒教育的實際工作脫節的現象,使得學生認為本門課程不重要,感受不到本課程對幼兒教育職業技能的影響,這使得課程的實踐教學缺乏有效性。
3.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
部門教師由于教學理念落后,在上課時教學方法和手段比較單一,上課的主體仍然以教師為中心,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知識只是單純的灌輸給學生,從而導致學生對課程不感興趣,缺乏學習的動力。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特點及優勢
1.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
任務驅動教學法將教學的主體從教師轉向學生,改變了過去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任務驅動教學法需要將課程內容按照崗位能力劃分成工作任務,將課程專業知識與技能結合起來,融入到教學任務當中。學生通過完成工作任務,主動學習思考,反復練習,不斷的探索,解決問題,從而獲取《幼兒教師口語》中的相關知識與技能。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切實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2.將理論知識與工作崗位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
任務驅動法打破了傳統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分開的授課方式,通過教學項目的設計,設置工作情境,有效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學生通過完成特定工作情境中的工作任務,有效地掌握了相關的專業知識和崗位技能,同時能有效將二者融會貫通,從而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3.小組協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及創新能力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下設計相關的工作任務,這個任務通常需要小組分工合作完成,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團隊溝通協作的能力。此外,工作任務通常是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開展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面臨許多問題,這就要求學生要具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這些問題學生必須主動思考,這有利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利于培養其創新思維與能力。
三、任務驅動法下的《幼兒教師口語》教學模式的總體思路
《幼兒教師口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技能課程,它的教學應該以培養應用型幼教人才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對其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任務驅動法下,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再是知識灌輸者和接收者的關系,而應該是合作的關系,教學過程從傳統的教導型向探索型轉變。課堂中的教學主體也從教師轉向了學生,課堂當中,學生應該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當中,主動地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由于課堂當中要留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完成工作任務,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因此,有必要要求學生課前進行探索性的知識學習,課后對工作任務和知識技能進行總結,從而形成有效的知識結構體系,確保學生有效掌握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
四、任務驅動法下的《幼兒教師口語》教學模式的實施
任務驅動法下的《幼兒教師口語》教學模式要有效實施,就必須遞進式安排教學內容,設計好每個工作任務,同時對課程的教學方式和考核評價都需要進行轉變。
1.遞進式安排教學內容
《幼兒教師口語》課程一般安排在第一學年第二學期到第二學年第一學期,一般要求學生學習完成《兒童文學》和《學前心理學》等課程,能夠了解和認識幼兒的語言特征和心理特征。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安排也應該根據項目教學需要,重新規劃教學內容,對此,可以將教學內容包括三個部分,三部分內容具有層次性。第一個部分為基礎語音訓練,主要是為了提高學前教育學生的普通話水平以及朗誦能力,是一些基礎語言及其表達技巧上的訓練;第二個部分為兒童文學作品表達訓練,這部分學習目的在于規范學生的有聲語言,讓學生能夠借助一些輔助教學工具,同時配合恰當的態勢語言來展現兒童文學作品,確保學生具有能夠生動、兒童化、立體化展示兒童文學作品的能力;第三個部分為職業口語能力訓練,主要包括學前教育教師職業口語的訓練,包括教育口語、教學口語和工作交際口語的訓練。
2.科學設計工作任務,同時配套設計好相關教學資源
任務驅動法下的教學模式要成功開展的前提是工作任務的科學設計,它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是否實現以及學生是否能夠完成工作任務。對此,教師必須對幼兒教學環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生的特定等充分了解,然后結合學前教師工作崗位技能,對教學任務進行科學設計。此外,為了保證學生在課堂中與老師之間有更多的交流,有必要將一些知識型內容制作成教學資源,供學生課前和課后進行學習。如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微課、PPT,完成小測試等對知識內容有個大體的認識,課堂當中再來完成工作任務就會輕松很多,而且很容易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效融合。
3.創設工作情境,提出工作任務
任務驅動教學法離不開工作情境的創設,結合《幼兒教師口語》特點,可以創設出大量多維度的學習語境。如在講述基礎語言表達技巧中重音技巧時,將《父親的愛》一文提供給學生,并提出工作任務“請你找出文中你任務應該強調突出的詞語,并說明原因”。學生通過探究工作任務能主動思考,并靈活運用。真實的學習情境,能引發學生主動思考,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
4.小組協作完成工作任務
工作任務提出以后,教師不應該馬上給予解答,而應該交給小組成員去共同討論,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是提問者、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工作任務提出以后,教師可以給予工作小組一些意見,讓學生主動提出多種解決方案,不要限制學生的思考方式和表達模式。此外,教師還應該認真觀察小組的討論過程,從而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根據不同類型的問題給予不同的方式予以解決。通過小組探究性的完成工作任務,學生能夠自主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建立幼兒教師口語學習檔案,記錄學習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并給予解決方案。每學期教師應該可以從優秀作品中挑選出來作為示范,并納入課程的資源學習庫當中。
5.構建多元化的課程評價方式
任務驅動下的課程評價應該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且每一次工作任務都應該給予評價,評價的方式也應該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一般課堂當中可以采用小組間互評、小組內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評價,此外,課后結束后,學生需要提供學習總結,并將作業錄音錄像等提交給教師,教師再給予打分,計入到平時成績當中。此外,還可以舉辦朗誦表演大賽,邀請學前教育專家給予打分,將技能大賽成績計入到課程成績當中。
五、結束語
任務驅動法下的《幼兒教師口語》教學模式當中,工作任務的設計是至關重要的,它必須基于學前教育工作過程來進行開發設計,這樣才能確保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效融合。此外,任務驅動教學法離不開課程資源的建設,對此,可以借助移動互聯網,將微課、小測試等放在網絡當中,便于學生開展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張偉.論任務驅動法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西安社會科學,2008(2).
[2]岳雄福.淺析任務驅動法在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S1):162-163.
[3]孟健.4R理論視域下的《幼兒教師口語》教學模式探究[J].教育現代化, 2018(12).
作者簡介:
謝小輝(1974年9月22日-),女,漢族,山西臨猗縣人,講師,本科,學前教育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學前語言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