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東梅
從長遠效益考慮,短期的多頭并進雖然能快速地看到財務業績不斷攀升,但并不能保持企業的長期活力,而立足企業的核心業務,專研技術,致力于提高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反而能為企業乃至行業都帶來新的發展與變革。

>> 日本神戶制鋼管理層因造假事件向公眾道歉。
2017年10月8日,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爆出造假丑聞,所承認篡改部分產品的技術數據,以次充好交付客戶。神戶制鋼作為日本鋼鐵行業的代表性企業,造假事件一經曝光,輿論嘩然。其造假行為涉及了相關客戶500多個,包括美、日、韓的知名公司,如豐田、日產、三菱及通用、福特、波音、大韓航空等,企業不僅處在輿論譴責的風口浪尖之上,更將面臨支付客戶的巨額索賠和修補費用的財務危機。
除鋼鐵行業之外,日本其它精密制造企業自此之前也頻出造假丑聞,包括東芝財務造假、三菱修改油耗、斯巴魯質檢問題等。11月28日,全球最大碳纖維復合材料制造商日本東麗(Toray),也被爆出了持續8年的“造假丑聞”。據報道,其造價主要是在2008年至2016年7月期間,篡改了名為“輪胎簾布”的輪胎強化材料等149個產品的質檢數據,以滿足13家采購商的合同要求。
至此,日本制造的神話已經幾近破滅!
創業難,守業更難!如何鍛造基業長青的百年老店?成為每個企業經營者或者企業高管重新需要審視的話題。
通過分析神戶制鋼造假案例,我們不難看出,除了企業內部的管理問題,神戶制鋼的丑聞背后,顯現出的更是一個長期以來的行業弊病。自日本爆發金融危機以來,鋼鐵行業持續低迷,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進而導致企業經營困難,無法按照原來的要求對質量嚴格把關,淘汰不合格產品。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從日本鋼鐵行業的大環境來看,此次造假丑聞根本不足為奇,因為造假現象10年前就已經存在。
這些丑聞無疑給日本制造曾經樹立的全球品質形象帶來了毀滅性影響。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日本的企業管理精神和締造的質量標準,20世紀全球對日本制造業進行了神話般的美譽與膜拜,其中,猶以京瓷公司韜盛和夫的企業經營觀最為突出。而這個被神話的大背景則是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在20世紀90年代前占全球的經濟總量第二的穩固地位。如今,雖然神戶制鋼出現了影響惡劣的造假問題,但日本曾經積累的優秀的管理思想卻不可一并抹殺。這些優秀的管理理念若能得到真正地踐行,對企業的基業長青和國家的長遠發展依然具有重要支撐意義。
如今中國剛剛召開十九大,全國人民及全球華人都為中國的崛起而歡欣鼓舞,中國目前的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中國也開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這里的強,也需要每個微觀的企業強,強于內部管理,強于核心技術,強于堅持始終!
在新時代的發展市場背景下,企業決策人紛紛著眼經營的改革與創新,試圖采用新式的經營方法帶領企業追逐時代的潮流。然而,形式的變化并非意味著本質的轉變,當企業經營花樣玩遍之后,越來越多的領導人開始意識到,回歸到企業經營的實質,才是硬道理。正如京瓷公司韜盛和夫的經營觀點,平平無奇、循規蹈矩,然而很有實效,能讓企業經業者在運營中變形,但能真正做到者卻寥寥無幾。比如,企業要以現金為基礎進行經營,要重視現金本身,而非一味地追逐利潤;企業要以心為本,回歸初心等。企業經營要堅持“固本清源”,堅持樸素的企業經營原則。
一:貫徹一一對應原則。這個原則與透明經營的原則和理念可謂一脈相承,貫徹一一對應原則,具體體現為錢、物的流動與票據的一一對應,這不僅規范了會計行為,也規范了企業及員工的行為。在此基礎上,企業要進行信息公示,無論內部還是外部,企業及員工應該杜絕舞弊,企業操作也要嚴格遵循相關規定。
二:實行筋肉堅實的經營。在這一點上,韜盛和夫的經營觀點可謂十分樸實,他提出要克服誘惑,不要把企業打扮得比實際好看,杜絕面子工程;在經營中,他提出使用二手設備降低生產成本,不追求市場上的最優設備;此外,健全合理的會計方法——陶瓷無市價,也是石塊論。
三:警惕固定費用增加。投機行為只能帶來一時的成效,企業經營中要杜絕投機,腳踏實地換取的利潤才有價值;要讓預算編制做到合理,即用即買,避免出現過多庫房保管成本、占地費用及人員,要更加珍惜原料;就定價來說,定價即經營,標準成本與售價還原成本,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
四:提高核算效益。要遵循單位時間效益原則:適合企業經營單位的阿米巴單元的時間效益附加值+結算修正值=傳統會計方法下的利潤核算;要為單位時間注入靈魂,使得單位時間效益生效。
五:預定目標。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企業經營中,預定比實際更重要,預定是目標,體現經營者的意志,使其描繪自己想要做的新事物,所以預定絕不可以隨意改變,不管環境如何變化,都要盡最大努力堅持到底。
上述幾條企業經營原則均是平實普通的道理,都是企業家非常清楚、但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沒有堅持做到的。這些鐵律,要求企業家們既要有堅定的創業初心,還要禁得住市場上其它企業的轉型誘惑,此外,還要有強烈的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敢于面對、敢于擔當。一旦企業在經營中出現任何問題,要能勇敢地面對所有客戶、投資人、供應商和各種監管部門。
除了企業的發展和效益因素,眾多知名大企業以其巨大的行業影響力和經濟影響力,在一個國家發展中,還承擔著相應地社會責任。企業經營中,企業家們更應時時牢記這一責任與使命,將企業的發展跟整個行業乃至國家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在新時代的市場發展中,企業的發展速度與經濟效益是行業廣泛關注的重點,因此,詬病中國國企效益的聲音也就層出不窮。但實際上,多年來,很多行業的龍頭國企都矢志不渝、堅定不移地研發出了大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讓中國制造擺脫了原來只能低端模仿和受制于人的局面。比如京東方研發出的柔性顯示屏,當其它生產LED屏的同類民企都競相追求高利潤的業務補充或獲取投機性財務回報時,京東方默默地耕耘在產品研發和核心主業上;又如國內太鋼集團、西電集團,不同于行業中其它民企廣泛進行多品類突破的經營模式,它們都堅守主業,不斷加大技術研發投入,進而帶動國家自主知識產權突圍。
從長遠效益考慮,短期的多頭并進雖然能快速地看到財務業績不斷攀升,但并不能保持企業的長期活力,而立足企業的核心業務,專研技術,致力于提高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反而能為企業乃至行業都帶來新的發展與變革。無論國企還是民企,在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大環境下都可以如魚得水,但是,想要尋求新的突破,想要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并將企業做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名企,還需要夯實企業管理內功,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這是世界上知名“百年老店”的共同經驗,也是需要企業家不斷反思、借鑒落實的經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