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作者 劉陽
身處風口浪尖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多年嚴謹的學術訓練使得銀科控股CFO王靜波一直非常理性地面對政策環境的一再突變,果斷地調整既有業務并前瞻地布局未來。
進入2017年以來,此前高歌猛進的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正在遭遇市場與監管的雙重沖擊——線下財富公司“爆雷”殃及P2P網貸平臺;多地暫停投資類、互聯網金融類企業登記注冊;新三板暫停類金融企業掛牌;首付貸叫停、校園貸落幕、P2P借款限額都讓資產端受到局限;前年“泛亞事件”引發的貴金屬市場清理整頓最終嚴厲收官;近期趣店上市則引起現金貸全面收緊。如果說2016年是監管政策逐漸明朗期,那么2017年則進入了從嚴執行期,在金融監管機構強監管的大環境下,整個互金行業已然呈現出大浪淘沙的趨勢,馬太效應加劇。
一直以來,馬云的“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就是整個互金行業野蠻生長的叢林法則,因此其從誕生之初,很多創新都走在監管的前面,成為了“灰色地帶”。而由此帶來的超額紅利也往往在“灰色地帶”被監管之光照進現實之際,迅速引發行業性的沖擊。
“公司處在行業超級紅利期中,應該清醒認識到這樣的紅利不可能永遠持續,并做出長期規劃,以便在紅利期結束時,能夠從容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銀科投資控股有限公司CFO王靜波博士在接受《首席財務官》專訪時頗為淡定地表示。身為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銀科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科控股”)是一家個人投資與交易服務商,目前業務涵蓋上海黃金交易所T+D產品交易服務、證券投資咨詢、證券資訊平臺、港美股交易服務以及資產管理等。在過去的六年中,銀科控股經歷了行業紅利下的高速增長,同時也正在進行著紅利過后強監管下轉型的積極嘗試。
互聯網金融大體上可以分為信貸、投資和支付三大板塊。銀科控股的主營業務屬于投資板塊,主要是大宗商品的投資和交易,尤其以黃金和白銀為主。作為一種另類投資產品,大宗商品交易近年來在中國市場的迅速發展主要得益于政府政策和中國投資者對新投資品種的需求。以大宗商品現貨為例,從2011年到2015年,現貨商品交易成交額的復合年增長率達到35.4%,在2015年總成交額達到29萬億人民幣。
銀科控股成立于2011年,從誕生的時點上看,剛好踩上了超級市場紅利的“點兒”。在接下來五年中黃金與白銀交易的市場規模迅速發展,銀科控股通過市場競爭和運營效率很快成為市場領頭羊。到了2015年,銀科控股的客戶交易額占到整個市場的4%,在這一細分市場甚至可以與巨無霸工行比肩。
2016年4月27日,銀科控股(NASDAQ:YIN)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以其快速增長贏得了海外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值得注意的是,銀科控股能在五年之內發展到細分市場數一數二的地位,除了行業紅利的因素外,其自身的團隊基因才是決定性的因素。“銀科控股起家的百人核心團隊此前已經從事證券咨詢行業十幾年,一直服務于股民,對個人投資者的投資偏好和行為模式非常了解。而且這個核心團隊一直保持著高度的穩定,這在其他的互金機構中是很難看到的,也是銀科控股的核心競爭力。”王靜波表示。
這既是銀科控股迅速取得行業領先地位的原因,也是面對強監管能夠從容轉型的底氣所在。從2017年1月開始,證監會牽頭對包括貴金屬在內的各類地方交易所進行清理整頓。按照監管要求,各地方交易所紛紛調整其交易模式,將業務重心轉向服務實體經濟企業,事實上退出了個人市場,其中就包括銀科控股開展業務所在的天津貴金屬交易所和廣東省貴金屬交易中心。
王靜波并不諱言強監管所帶來的短期業績沖擊,“銀科控股當時的主營業務包括地方交易所業務和國家級交易所業務兩部分,并且第一部分的收入規模還大于第二部分,因此,地方交易所的監管變化意味著我們一半以上的業務都受到了影響,遇到了很大的挑戰。”為穩定股價,銀科控股董事會于2017年6月2日批準了一項股票回購計劃,公司將按此計劃在未來12個月時間里回購價值最多為3000萬美元的在外流通美國存托股票。
監管陣痛之后,一方面,銀科控股會持續深耕上海黃金交易所T+D黃金、白銀交易服務業務,并會進行交叉銷售并擴大品類,預計此部分業務將繼續保持一定的增長。另一方面,王靜波表示,“除了黃金白銀,個人投資與交易領域還有很多細分賽道大有可為,銀科控股已經進行了多項布局。”
敏銳意識到國人海外投資意識的崛起,銀科控股的第一項布局便是境外證券業務。王靜波信心十足地表示,“我們非常看好港美股業務,我們擁有牌照,在底層可以進行很多優化。”2017年9月27日,銀科控股宣布收購方德證券有限公司100%股權。據悉,方德證券有限公司是香港證監會認可的持牌法團,持有香港證監會第1類“證券交易”牌照和第4類“就證券提供意見”牌照,其向個人和機構投資者提供證券經紀與證券咨詢服務,產品覆蓋全球資本市場股票、債券、ETF等多類資產,在港美股交易領域擁有領先的技術和資源優勢,并有著“港美股交易專家”的定位。
王靜波表示,美國股票市場連續多年資金凈流出,上市公司回饋投資者的金額超過其融資的金額,是真正能自生造血的良性資本市場。此外,美國和香港市場更注重價值投資和基本面,這些都改善了個人投資者在市場中的“生存環境”,對于專注個人業務的銀科控股來說無疑是非常有利的。“我們的差異化優勢在于專為個人投資者打造的投研體系,以及對于交易體驗的底層優化,提供更靈活的融資方案和更便捷的下單機制。”此次收購方德證券,標志著銀科控股在打造全球化個人投資與交易服務平臺的進程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王靜波強調,“目前我們比市場領先者的規模還小很多,但鑒于我們長期服務個人投資者的經驗,我們有信心通過兩到三年的時間,在境外互聯網證券領域進入前五名。”
另一項重要的業務布局是證券資訊平臺。今年7月7日,銀科控股與新浪公司宣布成立合資公司,其主要業務是向個人投資者提供證券投資、理財、期貨、黃金等領域的軟件產品、資訊與服務。王靜波表示,“資訊類業務的服務質量決定用戶留存。銀科控股目前主要服務于非專業的個人用戶,我們希望從投教切入進去,形成一條投教+資訊+投顧的產業鏈,用專業的內容加上服務團隊與客戶的交流和陪伴,來獲得更高的客戶粘性。”盡管資訊平臺類業務目前似乎并不是“風口”,得益于銀科控股在垂直細分領域對目標人群的精準鎖定,在提高產品體驗和質量方面仍然可以看到一定的操作空間。
此外,銀科控股開始進入私募資管業務,并在近期成功發行了第一支產品。王靜波表示,“資管業務有一定的培育期,短期利潤貢獻有限,但資管是整個市場長期發展的方向,5-10年后一定是銀科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 2016年4月27日,銀科控股在納斯達克敲響上市鐘。
銀科控股2017年三季度財報顯示,三季度營業收入為人民幣3.88億元,較去年同季的7.48億元減少48.0%,較上季的5.7億元下降31.9%,環比下降主要是由于傭金和手續費減少所致;凈利潤為6650萬元,較去年同期的2.35億元下降71.7%,較上季度的8800萬元下降24.4%。從數據來看,強監管對銀科控股的業績造成了很大沖擊,除了快速地推進業務轉型,如何強化內功也是王靜波時刻考慮的焦點問題。
互聯網業務的特征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的話,那一定是“快”,無論背后的原因是監管還是市場的挑戰。這對互聯網行業的財務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正是這個原因催生了互聯網行業財務的獨有“調性”。王靜波表示,“財務人員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變化的能力最為重要,同時,IT能力也非常重要。相比之下,傳統行業的許多財務技能反而顯得沒那么重要。”目前,很多企業已經把財務與后臺業務系統打通,而業務系統的后臺數據是海量級的,這要求財務人員與業務人員進行更多的溝通協作,財務人員的IT能力就顯得異常重要。王靜波介紹,銀科控股目前有一支龐大的BI(商業智能)團隊對業務數據進行整合和處理,并希望未來財務與BI能有更多的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公司的業務和團隊構成變化非常快。王靜波表示,“內部的業務線和團隊不斷被打散、重構,傳統的以公司或部門為核算單位的靜態財務邏輯已經跟不上變化。我們努力的方向是核算到最小單位,比如一個人,這樣才能真正跟上瞬息萬變的市場,對業務提供支持,但要實現這一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就是說,互聯網公司的業務和人員特點或許更適合“模塊化管理”,例如海爾的“人單合一”便是一種初級的模塊化管理模式。“人單合一”模式的組織形式非常激進,它順應了互聯網時代“零距離”和“去中心化”的時代特征,是一種強調組織的扁平化、不斷形成并迭代演進的互聯網企業創新模式。
面對監管環境的變化,銀科控股對人員結構也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從最高點的5000多人精簡為現在的3000多人,目前財務團隊有大約60人。王靜波表示,“我們的財務團隊一直比較穩定,核心成員已經在這里工作多年,很少有離開的。”極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保證銀科控股持續發展、不斷創新的內在動力。
銀科控股的團隊中也不乏金融科技人員,從銀科控股的英文名Yintech可以看到其對自身科技屬性的定位。當互聯網金融行業進入行業洗牌期之時,科技顯然已經成為業內機構的戰略核心。銀科控股一直嘗試金融科技的探索,并引進國內外頂尖金融科技人才,在上海和美國波士頓兩地分別成立了金融創新實驗室,致力于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區塊鏈等前沿科技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銀科控股董事長兼CEO陳文彬先生曾公開表示,實現公司未來目標的路徑便是金融科技+移動互聯網。
與扎根企業成長起來的CFO不同,笑稱“自己讀書就讀了十年”的王靜波事實上的企業歷練并不豐富。然而,五年半的投行經歷加上其長于理性、善于思考的個性,極大地擴展了王靜波對企業運營各個環節的認知,對其CFO角色的順利展開產生了顯著的補強作用。
在德意志銀行香港投資銀行部服務的五年多時間里,王靜波深度接觸了國內大量民營企業的成敗案例,也對香港金融市場形成了自己獨到的判斷,“其實中資券商的實力非常強。最初香港市場完全由外資投行統治,而現在中資券商的占比越來越高了。我在2014年離開德意志銀行時,就判斷5年內外資投行人員會減掉30%,然后剩下70%的人收入會減少30%。”在對行業給出看淡趨勢之后,從投行轉戰企業的就成為王靜波一個必然的選擇,而且兩者在價值創造方面角色感的差異更驅動王靜波去尋找一個絕佳的標的,“在投行更多扮演的是輔助的角色,參與感不強。我希望可以參與到企業實戰中,與一家優秀的企業一同做大做強。”
在投行工作的后期,學術思維活躍的王靜波一直思考中國民營企業的“10億利潤魔咒”:在市場紅利期,很多民營企業可以迅速做到年凈利潤10億元,并且往往將這種外部環境驅動的成功歸結為自身的能力;而一旦行業紅利消失、監管突變或是新的競爭對手大量涌入市場,自身需要升級經營模式時,這些企業中的大多數便會止步不前或逐漸衰落,只有極少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與組織能力的企業能夠繼續突破。得益于這樣的思考,即便在整個互金行業最狂熱的那兩年,王靜波與他的同事們也始終充滿了危機感,并不斷布局新的業務。王靜波表示,“巧合的是,我們自己,還有最近關注度很高的趣店,都是在凈利潤接近10億元的時候遇到監管環境劇變。對我們來說,雖然短期利潤有所下滑,但是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一方面進行業務轉型,另一方面把管理的內功做扎實,等我們再次回到10億利潤俱樂部時,我們一定是一家更有厚度,更有承載力的公司。”
加入銀科控股后,王靜波用一年半的時間籌劃上市,而在成功上市后則將重點聚焦于“參與到戰略和業務中去”。王靜波表示,“CFO做戰略有天然的優勢,通過接觸投資者和資本市場能夠獲得很多深刻的、有價值的外部觀點。銀科控股的港美股業務的開拓最初便是由CFO牽頭,最后上升為全公司的業務戰略。”此外,王靜波也充分參與到公司中后臺整體的管理工作中。在王靜波看來,“財務人具備天生敏銳的洞察力——跟著錢走,往往能一下子看到內部運營管理的本質。”
在王靜波看來,稱職的CFO往往扮演著企業運營“節拍器”的角色,沉著、冷靜、善于思考和總結的特質可以使CFO準確把握資源與業務擴張的匹配,就好比人體運動量與機能的匹配一樣,讓其在確保健康的前提下產生最佳的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