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利萍 廣東東軟學院
美術基礎課程是教育部規定的高等院校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課程之一,它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造型和色彩搭配能力,還對手繪能力的表達有很大的鍛煉,是進入藝術類專業的一門承上啟下的必修課程[1]。
近年來,高考藝術生逐漸減少,很多藝術類的專業招生都不理想,為了應對這一情況,原來僅招收藝術生的專業很多轉為招收文科和理科的學生[2]。而通常文理科的學生選擇讀藝術專業都基于以下幾種原因:
(1)相對其他專業,在省控線的基礎上,藝術類專業的生源錄取分數相對較低,這種情況占35%以上。(2)藝術類專業就業相對寬泛,是國內目前比較紅火的專業,這種情況占55%左右。(3)學生自身的興趣和愛好,這種情況占10%以下。
數字媒體專業是近幾年來發展比較迅速的一個專業,相對來說,數字媒體專業對專業美術要求相對弱一些,所以轉而從高考文理科生中招生,是應對高考藝術生減少的一個正確舉措。但是,因為最基本的構圖、初步創意表達、色彩搭配等都是通過美術基礎課程開始的,所以對于這類基本“0”美術基礎的學生,很多院校都采取與其他藝術生一致的培養方式:一開始線條練習,緊接著就是石膏,然后到石膏像,學生雖然按照教師的規定完成了任務,但是一門課程學完后,大部分學生感覺還是沒有摸到門路。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對本門課程失去信心,甚至對專業也失去興趣,最后因為這一門課程,部分學生就開始變得自暴自棄,這無疑偏離了我們最初的培養目標[3]。
結合專業特征及學生自身的能力情況,以專業培養方向為前提,以興趣愛好帶動學習樂趣,避免枯燥無味的傳統美術繪畫課堂。
教師在每周課堂上給出不同的主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拍自選景,自己創作,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創作來評講并給出相關建議。這種方式不僅能將學生不知不覺地帶入專業課程的學習中,還能鍛煉學生的創作意識。
具體教學內容如下:
第一階段,基礎學習鍛煉階段,練習各類線條的繪制,這個階段需要3~4周:雖然摒棄了練習石膏等的練習,但是基礎的線條練習一定要培養。首先,從長線、短線、弧線等著手,讓學生對線有一定的認識;然后,練習排線、多轉彎線等,逐步帶入審美知識,但是必須循序漸進,讓學生在興趣中逐漸意識到線條在繪畫中的重要性。
第二階段,臨摹入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練習,這個階段需要4~5周:在有了線條繪制的基礎之后,需要將臨摹帶入課程。線條是藝術繪畫的起點,臨摹是藝術入門的必經之路。很多學生可以在臨摹過程中領悟到藝術的精魂所在。
第三階段,根據原型創作階段,3周左右:通過給出主題,然后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選定原型后開始變形創作。這個階段是對前面兩個階段訓練的應用,也是創意與審美的積累。在這個階段中,學生可以看到“0”基礎訓練之后的創作成果。
第四階段,專業帶入階段,3~4周:這個階段主要是專業帶入階段,通過拍攝進行再創作,因為“0”基礎,即使在前面有一段時間的專業基礎訓練,但是還是有一部分學生無法適應。所以,根據專業培養要求,在已經有原型圖案的情況下進行創作。既適合已經進入專業學習的學生,也能適合還沒有進入專業學習的學生。
第五階段,色彩設計階段,色彩提取,色彩再設計,色彩應用設計(服裝)階段,5周以上:這個階段屬于提升階段,色彩搭配是很多藝術生和非藝術生都會面臨的問題。對于“0”基礎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起點,因為這個階段是為以后各種拍攝中服飾的選擇,道具的選擇,場景的選擇等培養審美感的。所以,在這個階段中,每一次訓練都要讓學生有深刻的印象,以方便學以致用。
創意是無處不在的,不同的人對不同的東西也有不同的創意,同一個作品或者作業,不同的人去評判也會有不同的見解。所以,定義一個作品或者作業的分數將采取眾評、盲評,然后教師結合實際情況給出中肯的分數。以這種方式避免以一個人的眼光去評定所有學生的作品等級的弊端。
作為教育的主體,教師應先將自身培養成為本專業內的領軍人物,掌握專業前沿知識,才有可能將所教學生培養成為高層次的人才。教師在知識和技能上不能只局限于某個范疇之內,而應在各個方面廣泛吸收營養,提高個人教學和創作能力,還要大量進行自我技能訓練和修養的提高,真正做到“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工作。
任何事情都有其對立的一面,對于“0”基礎的數字媒體專業學生來說,想要“0”障礙與專業對接,確實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去適應。教師灌輸知識是欲速則不達,只能根據教學計劃來上課;而學生的想法卻是我只要一堂課就要入門,前面的一切都是做無用功,這種相互對立的預期,很容易使“教”和“學”雙方失去耐心。
美術基礎教育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個專業教學水平的好壞,同樣也關系到數字媒體專業學生的設計創造能力的水平。在美術基礎教學中,我們要認真做出教學工作計劃,精心設置每一節課程,把握每個教學環節,不斷改進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力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