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玲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工匠精神”是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新詞,其主要是指對工業生產過程中的營銷品種進行種類增加、品質提升和品牌創新。李克強總理也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質量”作為工匠開展工作的核心。而社會發展中,人才自身的職業素質和專業知識是提升其職業發展的基礎。通過對學校服裝設計專業的課程開展和人才培養方式的了解,進行工匠精神背景下的卓越人才培養,是國內教育事業持續發展的條件。
教育部在2011年為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及《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逐步開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活動項目[1]。在促進學校進行全面化綜合素質教育理念和模式的課程教學開展中,學校也在遵循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的原則過程中,通過相關的篩選和教學情況的掌握審核批準了九個本科專業和一個工學碩士專業在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卓越計劃”的開展。
相關的專業教學模式和內容是在對學生進行專業服裝設計與工程領域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提升中,通過將專業學科內容和信息、管理、營銷貿易、人文藝術等學科知識的綜合中,對其進行創新意識、思維眼界、實踐能力進行專長的開展;并在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升中與服裝行業及相關部門進行聯系和溝通,這也是對服裝設計人才進行卓越人才培養的關鍵[2]。
在學校進行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我國社會的經濟發展也在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在貿易市場擴展到全球范圍過程的同時,相關行業需求的人才也從以往的技術型人才轉向了綜合復合型人才。經濟水平的提升也從側面反映了社會的消費水平和審美意識出現了革新和提升,而服裝行業為適應人們審美意識的提升,在未來發展規劃中就對服裝設計人員的專業性、創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
我國在改革開放后,在大量引進西方機械生產技術對我國傳統手工藝生產質量和效率進行提升的同時,也在現實市場經濟的發展中,通過加入全球貿易,使得我國在具備人口紅利的勞動價格優勢和紡織服裝生產出口的市場競爭中,長期作為服裝生產大國。而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轉型和人口紅利下降帶來的勞動力成本提高,服裝行業的發展狀況不容樂觀,在產品附加值過低的同時,國內服裝品牌能在國際上產生影響的數量微乎其微;同時人口紅利的下降也使得大量的服裝代工廠向勞動成本更為低廉的東南沿海地區、國家轉移。
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服裝的要求也不僅僅限于質量和品質,他們對服裝的個性化設計也同時提出了要求和標準。但在服裝生產過程中,對人員招錄還是以傳統的生產經驗進行人員挑選,這也導致學生實際學習的知識在不能和社會發展需求進行匹配的過程中,造成我國服裝行業仍通過傳統的服裝生產模式和理念進行產品生產。
在落實貫徹教育部提出的《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中,遵守“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的原則。學校在充分考慮人才培養過程中,在對社會需求和行業發展的狀況分析、總結中,在對相關人才開展多元化的工藝培養模式的實踐過程中,通過不斷的自我發現和完善進行相關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框架的健全。
根據社會現實需求,對學校當前設立的專業課程進行相應模塊的制定,相關模塊即通識教育課、專業學科課、課后拓展課和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系列課程安排和規劃,在對學生實際審美水平提升的同時,對其專業知識、設計思維、技術操作、工藝生產、管理等進行系統結構學習和知識實踐的過程。目前國內所采用的“3+1”形式是在校前三年對專業知識和工藝進行學習,大四時期到企業進行實踐實習,并在崗位工作的具體了解和部門協調中進行畢業論文的撰寫,使所學知識真正能在學習之后進行實踐,再從實踐上升為理論,而這樣的操作也使得學生和企業之間的崗位述職實現了零對接,也對企業的用人培養成本進行了降低。
新時代的中國正從一個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我們需要大匠,需要匠心,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流淌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中華文明的發展史凝聚著工匠們的智慧和創造。工匠是器物的直接制造者,是科學技術的實際應用者,也是生產工具、生產工藝的革新者和發明者。在對學生進行服裝設計的“工匠精神”的貫徹中,學校也要對學生的設計思維和客觀邏輯進行專業知識和國產品牌意識觀念的培養,在弘揚我國優秀文化精神和知識的過程中,鼓勵學生進行服裝設計和對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改良、創新。由于國家互動交流的界限受到信息技術的影響,客觀世界中的空間和時間限制已被打破,在這種情況下,品牌文化、品質效應是我國當前服裝行業所缺乏的內容。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學校也要對學生在校期間的教學課程安排進行完善,即大學前三年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提升,在大四的實習期間,則是對其進行工匠精神的灌輸和培養。讓學生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的過程中,也是對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知識和技能的鞏固和創新意識的形成。
學校在與服裝品牌或工作室的合作中,對學生的實習要注意設計助理、版型助理、基礎工藝、手工、刺繡等各種工藝崗位的提供,要注意學生和市場人才需求的磨合,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體會到手工制造、工匠精神的同時,能對自身的意志和技術水準進行綜合提升。
在將工匠精神進行由“匠心”到“匠魂”的完善和健全中,通過對服裝設計專業在師資力量、企業合作、實習實踐、技能提升等過程中,使中國制造向中國精造過渡發展的同時,對相關精神、服裝品質、審美意識、管理觀念、制作手法等內容在全面開展和提倡的過程中,進行復合型人才的全面培養,也是促進行業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