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沈陽市第一五二中學,遼寧 沈陽 110121)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與世界的文化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英語也成了必學的科目。所以英語成為了我國教育體制中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教育部門與學校較為重視的一門科目。特別是初中英語,其處在英語學習的啟蒙階段與初級階段,更應該將基礎打好。這就要保證初中英語課堂的有效性,在當今的新課改要求下,應該讓學生主動的接受英語,提高自身主動學習的能力,提高整體的英語水平。
人的思維比較容易受到自己固有觀念的限制,不僅是學生自己,而且老師也如此。因為在很多的教學過程當中,老師們都是以自己以往學到的經驗進行教學。而作為學生,經常會認為老師是“權威”,他們所傳授的知識都是正確的,學生因此也不會去對老師的知識進行質疑。目前我國的教師大部分還是受到了較為傳統的教學思想的影響,所以在很多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對于老師是“權威”的這個思維還比較根深蒂固。這就導致了在初中英語課堂的教學當中,學生還是處于被老師灌輸與引導的情況之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幾乎都是學生不發言,只聽老師教課。這也是現在初中英語課堂存在較多的現象。然而這種單向的教學模式無法對學生的全面素養進行培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學習力與創新性思維,導致了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性差以及初中英語課堂效率低下。
在我國初中英語課堂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目標首先不夠明確。大部分老師對于自己教學的時候經常是憑借著自身的感覺與以往的經驗,并沒有對應的教學模式與教學體系。從整體上來說,這就是教學在教學過程當中缺乏一定的邏輯性,沒有分類。這個問題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情況,有的老師無法對邏輯進行整理歸類,導致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達不到循序漸進的效果,導致了整體課堂的低效。
在許多初中英語課堂的教學當中,大部分老師們的教學方式依然是以自身為中心點,學生只需要聽就可以了,而不必要自己去思考或者自己去發言。其實這在一定程度上顛倒了學生與老師自身的關系,本來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傳授學生知識,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而且,在許多的英語課堂當中,老師只會運用同一種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導致了許多學生在聽了幾遍之后就會覺得非常的乏味,沒有趣味性,甚至于出現了厭學的情緒。這種單一而非多元的教學模式必然會導致初中英語課堂的氛圍與教學質量的降低。
處在目前的新課改的背景之下,如果教師要不斷的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效率。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對英語教學的理念,在現有的教學理念上對英語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進行革新,跟上時代。那么這就需要教師自身要進行思維的擴展,學習更先進更有效的教學理念。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當中,筆者認為教師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性,要改變以往教師“教”,學生“學”的一個單向模式。而要真正的達到雙方互動教學,甚至有的時候應該將學生當成主體,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只有讓學生參與進入課堂,讓他們感到一種存在感,充分的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有效的激發他們的潛力,培養他們整體的創造性思維,讓他們能夠自主學習。如此,不僅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得心應手,學生自己也更能學好知識,初中英語課堂的效率也能更加高效。例如在英語課堂中的口語練習,如果教師只是一味的傳授而不讓學生有參與的機會,那么學生對于口語的認知肯定不能在實踐中提高。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英語的口語練習只有讓學生自己親自開口說,讓學生自己與同一組的伙伴或者教師進行對話,進行場景的模擬,這樣才能充分的理解到口語的實用性,提高自身的自信心與朗讀能力。
上文我們分析到,許多英語教師在教學的時候經常忽略了教學設計的邏輯性,這樣使得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學生無法學到較系統的知識體系。從而導致了學習的低效。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優化自身的教學體系。在備課的過程當中,應該有一個整體到局部的教學目標,這樣才有可能讓學生順著鏈條進行學習,從而提高整體的教學效果。
本文通過對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分析,通過分析,我們可以指導當今的初中英語教學課堂中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比如教師的觀念較為落后,教學模式偏傳統等等。當然,這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轉變,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整體提高教學質量。筆者認為,關鍵要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參與進入課堂,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潛力與能動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初中英語課堂的教學質量。
[1]徐以群.新課程下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教師,2015(26):69-70.
[2]邵美榮.新課改指導下關于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0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