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瑩瑩
(河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包括學習與教學過程中的五大因素,具體包括教師、學生、教學環境、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隨著時代的發展,“活到老學到老”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教師與學生的身份也不再局限于學校。因為已經接受過高等教育,所有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可能并不從事“教師”這一職業,也應該具備教師的素養,這是社會文明的進步賦予他們的責任。因為他們在未來可能不教學生,但是會教孩子;他們可能不再是“學生”,但是他們不能不學習。教育心理學課程的開設既有助于學生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而且能夠引導個體構建完善的心理學人格,從而對個體、學校和社會都產生積極的影響。
教師的兩大主要任務是學生管理和教學,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井然有序的環境,通過使用教育心理學中的知識,教師能夠更加準確的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變化。對于在管理中不服從的學生,可以巧妙的運用教育心理學知識高效的化解管理難題,并且使得學生的身心不受傷害。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和群體差異,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我國的大班授課制現狀使教師很難關注到個體差異,教育心理學知識的獲得會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塑造教師的敬業精神,有助于教師形成良好的教學風格,從而盡可能的關注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得學生的教育教學獲得個體最大程度發展的結果。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平等、雙向交流的師生關系是最和諧的狀態,通過學習教育心理學知識,教師會正確把握如何與學生保持良好的親密關系,獲取學生的尊重與信任,從而實現學生管理的人性化、科學化,學生教育教學的高效化。
當前的高校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不在少數。其中包括學習問題、交往問題、消費問題以及社會適應問題等。很多學生內心都有挫敗感,面對比自己優秀的同學,對人生感到失落。有的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沒有興趣,對就業壓力感到很大,因此在學習上興趣不高,甚至對學習產生了抵觸情緒,自暴自棄。相當一部分學生在人際交往上出現很多的問題,如常出現寢室矛盾、同學間關系緊張以及在處理愛情關系方面表現出不成熟。有的學生存在跟風、攀比和隨大流的現象,盲目消費導致信貸危機,最后萌發輕生念頭。還有的大學生由于長期處于象牙塔下,畢業步入社會后出現嚴重的不適應,對生活喪失信心,失去進步的動力等等。這一系列出現的問題都提醒我們幫助大學生建構完善的心理學人格。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知識改進學生的動機能力水平和自覺、果斷、自制、堅韌的良好意志品質。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黃金階段,認知和情感發展都處于高峰時期,他們有能力接受并很好的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知識。畢業后的他們在不久的將來都會為人父母,在教育下一代上會有意識的規避他們自己所經歷的教育過程的誤區,為下一代營造良好的成長教育環境。處于黃金年齡的大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反思知識和探索知識,并且他們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在學習教育心理學的過程中,他們會很容易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實現自我反思、自我進步。
在學習一門課程的過程中,該課程所涉及的科學知識可以在學習者本人的身上得到驗證,這門課程的意義就不用言說了。教育心理學具有高度的適應性,通過學習這門課程,學生可以獲得自我完善的能力和科學教育下一代的本領。在學習的過程中,個體必然會回顧自己的經歷,發現自身性格形成的道路上諸多影響因素,這些因素或許是教師的一個動作、一句言語,也或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定會發現自身的缺點以及造成缺點的原因,然后不由自主地尋求自我指導實現自我進步。在以后為人父母時,理所當然的會規避教育過程中的誤區,將教育心理學作為理論指導。
高校作為教育理論產生的重要場所,隨著教育心理學課程的廣泛開設,定會引起教育心理學邁向新的發展階段,從而提高學校在此方面的科研能力。20世紀30年代,西方的教育心理學才開始傳入我國,到目前為止,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仍是一個較短的發展過程,它的發展仍存在著很大的空間。高校如果把握住此機會,無論是在人才培養的質量方面還是學校科研的綜合實力方面乃至整個教育理論界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教育心理學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學校氛圍和民主的學習氛圍。心理學對人格塑造有著絕對的優勢,快節奏的生活模式和信息爆炸帶來的巨大后果以及獨生子女和獨立性人格的提倡定會對教師和學生產生影響,教育心理學從意識、觀念、思維的形成過程為根本主體,積極構建學生和教師的主觀能動心理,正確的引導學生建構健康的心理。大學能產生各種科研成果和理論思潮的重要原因是一直以民主、科學為導向。大學生普遍學習教育心理學會更加的自我克制、相互尊重,會在不侵犯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尋求自身最大的發展。大家普遍對民主和公平的追求更加熱烈,從而促使教學方式進一步民主化的課程改革。教師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具有積極的學習動機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以及堅韌內省的意志品質。這一切都會使得教學過程更加開放和高效。
社會要想獲得發展,創造型人才不可或缺。教育心理學通過對高校學生的社會人格進行引導,促使其意識獨立和思想獨立,從而形成以意識獨立和思想獨立為支點的創造性思維,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的創造能力。教育心理學可以塑造人格,有利于培養人的利他行為。在遇到社會矛盾時,個體形成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的理性認識,使個體能夠通過現象思考矛盾發生的本質,從而更從容正確的處理社會矛盾,有利于和諧的社會關系的建立。通過教育心理學課程,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會得到增強。他們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能夠很快的處理好自身與環境的關系。當一個社會充滿利他的理性的個體時,整個社會的民主氛圍更加濃厚,整個社會呈現和諧、自由的基調。
首先要深刻意識到對學生普及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思想上對這門課程重視。這門課程不僅有利于學生個體人格的自我完善、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學習方法的改善而且影響學生對下一代的教育。“教師”這一職業的人數是定量的,“父母”這個角色卻是人人都會擔任的。學生的發展才能推動學校的發展,個體的發展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
性格決定命運的論斷絕對不是空穴來風,培養學生的人格從而促使學生人格的完善也突顯了教育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現實生活中不乏存在知識淵博但是心理素質差的人。我們經常聽到某高校碩士生、博士生因為壓力大自殺的報道,所以強化高校學生的心理素質顯得更為重要。優化學生的人格,鍛造學生的減壓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或許可以作為教育心理學課程開展的切入點。
站在新的歷史發展節點,培養人才的標準也大大提高。我們追求的并不再僅是學術成就這一單一的衡量標準,以思想、觀念和意識為基本點的人格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學習早已成為人們貫穿一生都要做的事情,那么將學校教育和以后自我教育更好結合起來的接點必然是教育心理學。
[1]顧正愷.教育心理學在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應用[J].好家長,2017(66).
[2]鄭芳.人格構建規律視域下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方向性拓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02):134-136.
[3]徐寧,徐萬鵬.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對于高職教育的意義[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9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