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古田縣實驗幼兒園 陳 青
戶外自主游戲是幼兒自發自主的游戲活動,它雖沒有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材料和人員,但卻能給幼兒更多的自由和發展空間。做為教師,在戶外自主游戲中應該做些什么準備呢?教師到底需不需要介入游戲?游戲中如何提升幼兒的經驗?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討。
㈠充分發揮場地的分隔與設置,引發幼兒自主游戲。
我園戶外場地大,為方便幼兒分區游玩,避免干擾,場地分隔為左草地、右草地、大操場、沙池、迷宮、楓葉園、大型戶外區等游戲區域。相對而言,大操場、草地是比較開放的,自主游戲中參與的人數比較多,每次游戲的主題、情節、內容也比較豐富;迷宮、楓葉園、大型戶外器械區等游戲區則是相對比較封閉、狹小的,但這些場地卻能引發幼兒的想像,開展特色的游戲。如:在迷宮里,幼兒會根據彎彎曲曲的迷宮小路和隱蔽的灌木叢玩捉迷藏、藏寶物、打野戰的游戲;在草地上,幼兒會玩搭房子、買菜、扮家家的游戲;在大型戶外游戲區,幼兒會根據滑滑梯的特點玩小舞臺、時裝秀、婚禮等游戲,雖然這些游戲的生成并不是絕對的,但這些隱性的游戲環境會引發幼兒的思考與想像,激發他們大膽想象創造和合作。
㈡設置游戲中不同標志,讓環境會說話。
在戶外自主游戲中,材料的擺放和使用規則如果都靠教師說,效果不大。我們嘗試通過教師與幼兒一起設置游戲標志,讓它在游戲中起著規范行為、提示規則、示意步驟、豐富情節的作用。我們創設的標志主要有實物標志和圖示標志。
實物標志主要用于規范游戲材料的擺放與設置,讓材料更整齊、便于取放。自主游戲中材料凌亂無序,有可能會干擾到幼兒游戲的最初意愿而頻繁更換主題,因此,將戶外場地中的竹筒、木板、箱子、盒子、牛奶罐、梯子、梯凳等材料分類擺放,利用實物標志貼粘好,有助于幼兒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游戲材料,并能有序歸類收回。
圖示標志一般用來標示游戲中必須遵守的規則、材料玩法、游戲主題的進展等。如:在玩沙游戲中,幼兒進入沙池后很興奮,沒有商量就打開水籠頭,甚至亂噴灑水。后來,經過跟幼兒共同約定玩沙規則并制作成圖示標志展示在沙池。這種幼兒親手制作、具體形象的圖示標志,容易引起幼兒的共鳴,易于接受,形成自律。又如:小班的孩子年齡小,拿材料后不知道怎么玩,甚至將PVC管架子拆了拿來當武器互相打鬧,這時,教師將大班幼兒使用PVC管的玩法,用照片的形式展示在這些材料的區域中,小班幼兒看見了,便會模仿這些玩法進行游戲。
有了這些圖示的暗示,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讓標志成為會說話的規則,讓環境與幼兒有效互動。
㈠重點觀察,捕捉亮點。
由于幼兒自主生成的游戲主題、玩法、對象各不相同,所以教師每次觀察游戲的主題、重點、問題也會有所不同,我們建議教師在自主游戲采用以下兩種有效觀察法:
1.“傘狀式”觀察
教師重點觀察游戲中的一個區域,但同時也觀察其它區域。這樣可以避免觀察中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如:在游戲中打野戰是幼兒新生成的游戲,教師會以這個游戲區為重點,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合作情況、游戲的進展情況以及出現的問題,但同時也會關顧其它區幼兒的游戲情況,這種觀察法容易捕捉到游戲中的亮點及問題,便于教師引發幼兒思考、提升經驗。
2.“鐘擺式”觀察
教師同時以幾個相關主題為觀察重點,對這兩三個區域實行定點或跟蹤觀察,對其它區域只是遠距離觀察。如:在游戲中,幾組幼兒分別玩起了娃娃家、澡堂、小吃店的游戲,教師通過重點觀察后,了解到幼兒小組間沒有互動,導致游戲進行一段時間后就索然無味,這時教師適時引導幼兒在游戲中互動,便能讓游戲死而復生。
觀察中可采用表格式、照片、視頻記錄式、文字摘要式進行觀察記錄,為幼兒的自主游戲留下第一手寶貴的資料,為進一步提升和豐富幼兒的經驗打下基礎。
㈡適時介入,采用策略。
幼兒在游戲中發生問題導致游戲出現危險或無法進行下去,這時就需要教師及時地介入,采用相應的策略,引導幼兒進一步拓展游戲情節、激發游戲愿望。如:小班幼兒年齡小,他們不大會合作,也不知道如何使用游戲中的一些材料,這時,教師可以用平行介入的方法與幼兒一起游戲。當然,介入不是要教會幼兒怎么玩,教師可以在一旁和他玩相同的材料或游戲,讓幼兒了解游戲的的玩法及材料的使用方法。幼兒通過模仿,便會將這些經驗利用到游戲中,從而主動地開始游戲。而有時當游戲進行一段時間后,幼兒原來創設的游戲情境突然變得人員稀少,游戲因情節太單調即將中斷時,教師可以用交叉介入的方法,以游戲中角色的身份與幼兒互動,從而豐富游戲的情節,再次燃起幼兒對游戲的興趣。
此外,當游戲中出現不安全因素時,如:幼兒搭建的物體出現危險,幼兒有爭吵、攻擊性行為時,教師應該介入,用語言指導法來引導幼兒說出問題存在的原因,指導幼兒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讓游戲進入正常化路線。
對于戶外自主游戲中,幼兒通常只是個別、小組合作,存在的問題和經驗很難共享。這時,教師如果能夠引導幼兒主動說出游戲中的想法,如:使用材料的情況、出現的問題、如何解決問題,生成了什么新的游戲、游戲的玩法、還需要什么材料等,這些游戲后的評價指導,通過幼幼互評、師幼互評,能使游戲中獲得的零散經驗更加系統化。
㈠幼兒的經驗需要整理
在游戲中,有時我們會發現,幼兒會將自己對真實社會局部的、片面的理解反映在游戲中,出現一些消極的行為。如:在自主游戲中有幼兒出現了“媽媽吃完飯打麻將”的情節,她把瓶蓋擺在桌子上當麻將搓啊搓,都不理會自己的“寶寶”,也不做家務。活動后,教師通過調查了解,原來該孩子的媽媽在家經常打麻將。于是,評價活動中教師把這種行為做為重點討論的話題,大家一致認為媽媽的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不能學。因此,評價有利于幫助幼兒吸收游戲中的有益經驗,剔除游戲中的消極行為,更好地幫助幼兒整理游戲中的經驗。
㈡幼兒的經驗需要分享
由于幼兒間存在著個體差異,他們在游戲中獲得的很多經驗都來自于同伴間的交流和分享。教師把每次游戲合作性強、游戲情節豐富的小組用照片、視頻的方式記錄下來。在評價活動中,讓這些小組交流、分享一下自己游戲的心得,講述在游戲中怎么玩,遇到了什么困難,是怎么解決的?這樣,幼兒之間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也讓一些能力弱的幼兒豁然開朗:原來游戲還可以這樣玩。同伴之間的經驗成為了共享資源,幼兒在同一情景中學習彼此的經驗,節省了重復指導的時間和精力,達到了合作學習的最佳效果。
㈢幼兒的經驗需要提升。
在戶外自主游戲中,經常會發現一些幼兒由于游戲經驗不足導致游戲進展不順利,如果教師能利用評價來豐富幼兒的游戲經驗,提升幼兒的游戲能力,將會進一步拓展游戲。如:一幼兒在游戲中不停地用小推車搬運材料,教師問他在做什么?他說他是工程師,要運材料,而他運的材料凌亂地堆放在一起。活動評價中,教師了解到該幼兒缺乏對工程師這個角色的了解。于是,教師收集了一些工程師、建筑方面的視頻和圖片供幼兒欣賞,讓他們共同交流、討論,幫助幼兒了解工程師的職責和工作特點。這樣,幼兒不再盲目游戲,經驗得到了提升。
在戶外自主游戲中,教師的有效指導能使幼兒持續保持游戲的興趣,調動幼兒在游戲中的積極性,讓幼兒在游戲中動腦動手、大膽創新、合作探索、獲得有益的經驗,從而促進身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