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蘆 華
(1.河海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2.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6)
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社會治理日漸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公共組織部門共同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在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社會變遷帶來了社會利益主體多元化、社會結構復雜化、社會問題交織化等等問題,種種社會現實呼吁現代社會治理機制的完善與成熟。社會治理是由執政黨的領導開展,由政府組織主導實施,通過吸納社會組織等加入,形成多方面治理主體參與的格局,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治理。社會治理的核心是實現和維護群眾權利。通過發揮多元治理主體的作用,直面國家治理中的社會問題,不斷完善社會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推進社會有序和諧發展。
共青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青年組織,具有政治組織性。與此同時,共青團是將廣大青年組織起來自主活動的群眾團體,具有群眾自發性。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共青團組織所服務和凝聚的青年群體發生了變化,組織自身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轉型發展是當前共青團組織的必由之路。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簡稱共青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黨的助手與后備軍。高校團組織是在共青團的基本組織與建設思想引領下,立足大學校園,培養廣泛的團員基礎,開展豐富多彩的團學活動。在全團的工作全局中,高校共青團具有基礎性、戰略性、源頭性地位。
共青團在意識形態、組織結構、運行方式等與黨有著高度同構性。作為高校黨領導下的先進青年群眾組織,高校共青團在政治上、組織上接受黨的領導,這是其核心特征。高校共青團是學校黨委用來聯系、團結、教育青年學生群體的橋梁和紐帶。共青團改革包含了中國政治發展的許多命題,其中包括政黨、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發展問題。而高校共青團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為青年指明中國發展的目標和導向,團結青年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這一崇高使命和政治目標,是高校共青團組織開展一切校園內外教育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為高校共青團參與社會治理奠定了良好的思想理念基礎。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高校共青團組織從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團結帶領廣大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戰略高度,以思想引領和成長服務為中心,把大學生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一育人性特點,使其與地方團組織有所區分。依托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的校園文化、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見習等第二課堂平臺陣地是高校育人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托這些平臺陣地,高校共青團組織和服務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培養等等。在立德樹人的目標引領下,高校共青團積極發揮組織引導作用,將育人工作擺在高校共青團組織的中心位置,是必然要求。
高校是共青團員非常集中的地方,共青團員的比重很大,相較于其他團組織,高校共青團與團員的聯系相對來說更加緊密,能夠更有效地進行溝通和疏導,有利于為大學生團員解決學習、生活、工作、心理等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相較而言,高校團組織是一支思想過硬、立場堅定、組織動員能力較強的隊伍。高校共青團集先進性與群眾性于一身。一方面,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是知識、科技、技術、創新的高地,具有引領社會之先、開創時代之先的特點;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的青年學生具有相對較高的知識素質和學習能力,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
“引領青年和服務青年”是共青團的使命所在。在計劃經濟體制與單位社會體制條件下,共青團不愁青年不跟著走,因為單位體制可以為共青團有效整合青年提供了支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因素異常活躍,社會流動分化加劇,基于計劃經濟而形成的體制開始受到挑戰,國際和國內環境復雜多變,共青團工作面臨著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構建新型共青團已成為時代的必然趨勢。目前,高校共青團組織所面臨的發展困境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技術革命帶來了現代社會的制度變遷,也改變了人們的生存交往方式。即使是在高校這個資源相對壟斷,具有明確邊界的封閉性組織中,青年學生也日漸脫離了單純單位化的生存形態,而是以個體原子化和自組織化共存的形態生存和發展。青年學生具有前所未有的創造力和主動性,強調個性彰顯,學校社團及各類青年自組織及其活動早就模糊了校園內外的界限。在此情況下,團組織與青年學生之間也不再是單一的關系,高校共青團面臨著構建復合型團青關系的新課題,才能夠為青年學生參與社會治理提供有效接口,從而滿足青年學生的多元化需求。
共青團是群眾組織,保持群眾性是其生存與發展的價值前提。然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高校團的工作漸漸失去了群眾組織的特點,而是更多地具有行政機關的作風,日益顯現出脫離群眾的不良態勢,在管理體制、領導方式、工作方法、干部作風等方面存在著行政化、機關化等突出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導致各級團組織之間的信息溝通不順暢,基層團員的主動參與性和自覺性不高,龐雜的具體事務、單一的行政調度和空泛的活動內容反而成為了工作常態,共青團活動內容和形式陳舊,無法滿足大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共青團的工作流程、獎勵激勵方法等對團員青年缺乏吸引力,長此以往,高校共青團的積極活力必將減弱。
高校共青團是凝聚和引領高校廣大團員青年的主陣地,肩負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職責。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文化程度較高,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到影響,思想的開放性、多樣化和自由化特征明顯。當前,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和西方文化的逐步滲透影響著青年群體的思想意識發展,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部分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和思想存在認知障礙,信仰立場不堅定,甚至產生了懷疑。高校共青團工作要根據不斷變化的青年心理和思想發展特點在思想引領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機制等方面不斷進行創新和改進。①
“立足于一定社會基礎之上的社會管理和社會自治共同構成了社會治理,社會治理既包括自上而下的管理,又包括自下而上的自治。”②“治理”概念的提出,其針對的是較傳統的“管理”概念。多元主體的參與是治理的前提條件。當前,國家正不斷鼓勵和引導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社會治理,高校共青團應順勢大勢,結合社會的發展,學會用治理的理念和思路,不斷凝練工作主題,擴大工作外延,提升工作內涵,通過積極參與社會治理,以滿足青年日益增長的多元的利益訴求。
現代社會治理視域下,高校共青團不再是封閉的組織。從工作層級而言,高校共青團組織受高校黨委的上級團委的指導;從工作目標來看,高校共青團要在社會需求和青年學生的需求當中去尋求發展;從工作環境來看,高校共青團是政府和學生青年自組織的中間橋梁,要扮演好承上啟下、綜合協調的傳導中樞的角色。圍繞高等學校立德樹人的終極目標,高校共青團在第一課堂教學之外,積極探索活動方式、路徑和載體,組織青年學生投身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這些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其實也是高校共青團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
社會需求和青年學生成長需求是高校共青團參與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區域化團建體系”是當前較為熱點的一種對接機制,即采取以區縣、街道為單位屬地化運行方式,重新定義和建構共青團組織內部空間,使單純的學校共青團走向立體的共青團工作空間,建立校園、地區、企事業單位共青團等多元行為主體之間密切的、平等的合作網絡關系,有效構建社會和高校雙方資源需求對接的平臺。③
社會治理的主體是多元化的,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公民等共同參與,通過彼此之間的相互協作來解決和處理社會問題。社會治理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各要素之間都必須實現專業化,才能夠有效運作。高校學生和教師群體即是社會治理系統中不可或缺且無法替代的一種資源。高校師生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掌握相關專業領域的專門知識和技能,能夠為社會治理提供人力資源和知識資源。從這一角度而言,社會需要高校更加深入地參與,高校共青團抓住機遇,主動作為,實現優勢互補。
制度化是組織和程序獲取價值觀和穩定性的基本保證。從大環境而言,社會治理相關法律以及激勵保障政策尚不完善,高校共青團在引導師生參與社會治理、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過程中,亟需建立相關政策法規和激勵保障。從高校自身出發,有以下兩點可以作為,一是對接政府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主動承擔相關政府轉移的相關職能,例如社會公益、志愿服務,各類咨詢工作等等。二是大力培育高校學生青年自組織,強調規范化和制度化,通過進一步建章立制,明確服務內容和工作范圍,使學生青年組織邁出校門、走向社會,融入社會的有機組織。
在新的社會組織體系和關系空間中,高校共青團要有一支業務精、素質高的團干隊伍,才能夠切實擔負起引導和規范學生青年自組織的職能。團干部自身要具有較為敏銳的社會意識和堅定的責任擔當,能夠整合各類人力資源、經濟資源、物資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管理技術資源,在這些資源當中尋求工作著力點。在培育、孵化新的學生青年自組織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做好活動供應、項目供應,還應向組織供應、關系供應轉型,為學生青年自組織提供管理培訓、信息交流、資源共享和合作的平臺,從而提升高校團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專業水平和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在哪里,團組織就建在哪里;青年有什么需要,團組織就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工作。社會治理理論的提出,是從管理范式走向治理范式的深刻變革。從社會治理的視角重新審視高校共青團工作,有利于立足于全局的高度去謀劃共青團組織發展,尋找確立新時代團組織的新價值,從根本上更新對高校共青團工作的認識,加快高校共青團工作職能轉變,著力構建有利于高校青年和學生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使高校共青團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注釋:
①劉曉光.高校共青團職能實現途徑的優化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4.
②殷昭舉.創新社會治理機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
③朱建征,薛云云.高校共青團參與社會治理:基礎、障礙與對策[J].青年學報,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