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雪瑩
(大連藝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弦樂四重奏,即“由四把弦樂器組合而成的室內樂形式”的簡稱,主流配置為兩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和一把中提琴。其中,中提琴的音色與小提琴、大提琴相比要內斂、隱晦得多,其音域高于大提琴八度、低于小提琴五度,決定了它在四重奏中調和、過渡和補充的功能作用,以及其無可替代的聲部地位。據此,我們有必要對中提起內在弦樂四重奏中的演奏技藝進行分析研究。
一般來說,弦樂四重奏中的中提琴角色主要負責中聲部音樂輸出,與大提琴同屬于伴奏部分,為擔任旋律部門的小提琴進行音區調和。同時,中提琴的音色厚實豐滿,具有其他樂器不可取代的情感色彩表現力,故而許多作曲家會將中提琴作為音樂作品中表達強烈內心情感的樂器載體,例如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第二樂章起始部分、哈恰圖良《第二交響樂》的主旋律部分、布里頓的《含淚——基于約翰·道蘭一首歌曲之上的深思》等。此外,理查·施特勞斯、瓦格納、肖斯塔科維奇等眾多作曲名家也對中提琴這一樂器青睞有加,都在自己的音樂作品中才用過大量的中提琴旋律演奏。由此可以看出,中提琴聲部在弦樂四重奏中的特殊性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從樂器結構上講,中提琴的琴弦與小提琴相比較粗,所以會對聲音產生一定的延遲效果。故此,當四重奏中需要中提琴與小提琴同時演奏時,中提琴演奏者的拉弦動作要先于小提琴演奏者,才能保證二者聲音的同時輸出[1]。
在器樂重奏當中,音準這一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是演奏者必須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之一。為了強化中提琴的演奏技藝水平,保持良好的音準判斷力和控制力,演奏者應注意以下兩點:
首先,要明確音準這一概念并不是絕對存在的,所以中提琴在演奏過程中切忌單純根據某一定律進行音準調整。但同時,弦樂四重奏對各樂器聲部的協調配合程度要求很高,所以演奏者應根據具體音樂作品明確自己的聲部特點,保證中提琴演奏的相對準確度;
其次,基于作曲家對中提琴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當前許多四重奏作品中會設計有中提琴獨奏的部分,這就需要演奏者高質、穩定的演奏技藝相支持,以保證中提琴奏出音符的表情感、飽滿感。例如,在捷克作曲家斯美塔納的作品《我的生活》種,就編制有高度緊張、攝人心魄的中提琴獨奏片段。此時,如果演奏者使用過大力氣按動琴弦,或采取錯誤的揉弦方式,都會影響到演奏的音準效果。所以,在演奏過程當中,中提琴演奏者要將專注力大比重地置于器樂的音準上,并盡量放松右臂和左手,以免因為情緒緊張、肌肉緊張而不自覺地加大按弦力度。
在器樂演奏當中,節奏是表現音樂性格、奠定音樂情感基調、推動音樂情節發展的重要元素,可直接理解為有序化的音樂節拍組合。在大多數的弦樂四重奏角色分配中,中提琴都是以伴奏形式出現,用來調和低音區與高音區的。因此,中提琴演奏者應對器樂和聲的情感色彩、調性變化保持敏銳的觀察力,并時刻根據樂曲節奏的發展進行配合,以保證音樂作品整體的順暢流動、節奏鮮明。如意識到自身節奏存在問題,演奏者應以其他樂器聲部的節奏作為參照,進而迅速恢復集體節奏感,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出中提琴聲部補充的作用。此外,演奏者應在精準把控音樂節奏的前提下,通過揉弦、運弓等方式彌補合奏中的發音時間差,增強音樂節奏的情感傾向性,從而清楚、果斷地傳遞出音樂節奏中的高潮點[2]。
上文中提到,中提琴通常是以小提琴的伴奏角色和補充角色出現的,故為了與主導聲部保持高度的協調性,構成完整、富有感染力的重奏音響效果,演奏者應時刻控制好音量、力度、聲音平衡性等中提琴發聲元素。具體來講,當第一聲部小提琴演奏主旋律時,中提琴演奏者應將音量控制在低于大提琴持續音量的范圍之內,并隨著曲調變化而逐漸遞減;當音樂節奏上升至高潮點時,中提琴演奏者應考慮到中提琴發音延遲的固有屬性,繼而在小提琴主導聲部之前呈現出逐漸強化的音響效果。在進行這一演奏行為時,演奏者應調整好琴弓與琴弦之間的接觸點、接觸面,控制好琴弓壓力與拉弓速度之間的比例,以保證聲音輸出的均勻充實。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變革發展,中提琴聲部在弦樂四重奏中的作用重要性越來越突出。由本文分析可知,基于中提琴音色、聲部的特殊性,演奏者在重奏過程中,必須要穩定、精準地掌控音準和節奏,并采取正確的發聲方法為其他聲部進行伴奏補充,以便不斷提升自己的記憶水平,增強音樂作品整體的感染力、表現力和協調性。最后,希望本文對中提琴演奏者日后的專業素質發展有所貢獻。
[參考文獻]
[1]穆秋晨.柏遼茲《哈羅爾德在意大利》音樂分析與中提琴演奏技法的運用[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2]高玲玲.淺談中提琴的演奏技巧與音樂表現[J].音樂時空,2016,0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