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秋雨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教育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本文分析了近十年來中國在知網(2006—2017)期刊上發表的有關于聲樂教學的論文。至2000年以后,隨著高校越發重視自身在藝術和體育方面的發展,藝術教育的重要性逐漸提升,聲樂作為藝術的一種,中國聲樂教學的重要性也越發顯得重要。筆者選取了《中國音樂研究》、《中央音樂學報》、《中國音樂學》、《黃鐘 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等核心期刊作為綜述的主要研究方向。筆者發現近十年來該方面的論文,有很多都與實踐脫節,研究內容重復性較高,研究內容的拓展性和實踐性有待提高。
通過知網上輸入“聲樂教學”檢索,發現2006—2017,期刊文獻有10148篇。

年份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期刊數量 563 663 787 859 908 961 966 972 1092 1274 1180 901
通過上面的圖表可以看到從2006年—2017年整體期刊從數量來說是不斷上升的,從2006年的563篇到2016年的1180篇可以看到聲樂教學類研究性論文在篇幅上有了倍增,但是內容上也同樣重復性較高。2006年的主線在于聲樂教學的感情培養;2007年的主線是聲樂教學中的模式、呼吸訓練等;2008年的聲樂教學的改革及音樂分析在其教學中的意義;2009年則開始出現跨界唱法、原生態唱法;2010年提到高師聲樂教學的實踐;2011年—2014年研究的內容也幾乎都在聲樂教學法現狀、兒童聲樂心理;2015年大幅度出現了民族和美聲的聲樂教學法;2016年—2017年開始側重于幼師聲樂教育以及多媒體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等相關性問題。縱向上觀察近十年的聲樂教學研究成果發現,每年的側重點都有變化,研究性論文數量上也有大幅度提升,橫向上觀察,研究的內容除了一些個別的新的視角外,大部分還是在前人的研究內容上炒舊飯,且并不能提出一些更具突破性的觀點。
在檢索到的論文中,教學模式多樣化是十年來研究者比較關注的問題之一,不少研究中指出目前的聲樂教學模式單一。如《民族聲樂對傳統戲曲的繼承與融合》一文中說到聲樂教師要充分重視向傳統藝術和民間文化的學習,這樣才能以此更加拓展的展開教學,達到不忘國之根本;《認識聲樂藝術的幾個誤區》一文中,作者指出在2011年美聲開始流行后,很多學生對中西聲樂認識有錯誤,認為西方傳統聲樂生沒標準和規格才是唯一正確的標準,從很多認識的誤區進行說明。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有重復性的研究以及更深層次的研究是一種研究方法,但是縱觀2006—2017年的期刊論文發現,其中存在比較嚴重的重復研究,例如《淺析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審美特征》(2009)一文中強調了古典詩詞歌曲有文學預警、旋律和聲腔意味美需要依字行腔,在《以字行腔學習歌唱—介紹一種新的聲樂教學探索》(2016)一文中就大幅度的說明了如何以字行腔,兩篇文章從題目上看似乎沒有過多的相關性,但是細看發現都是在說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重要性以及演唱時應注意以字行腔做到“字中有聲、聲字相諧、字正腔圓”的傳統審美內容。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發現很多關于作品演唱的分析的論文幾乎都是由四個部分組成,文化背景、作者生平、歌曲內容及結構、總結。個人認為生平與作品的表現闡釋無關聯,作品的結構也與教學演唱技巧沒有太大的關聯,例如《淺析湘東中部幾首民歌的文化背景、審美與演唱技巧》(2009)、《徐沛東民雄聲樂作品的時代性與民族性——〈春來沙家濱〉和〈黃河漁娘〉中體會》(2013)、《欒凱聲樂作品演唱研究——〈我的深情為你守候〉等十首聲樂作品為例》(2015)、《徐沛東聲樂作品的創作特征與演唱研究——以〈大森林的早晨〉、〈黃河漁娘〉、〈曙色〉為例》(2015)四篇論文雖然論文的標題內容表現了論文的主要內容,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從2009到2015年,該類型的論文結構、格式、研究內容都沒有太多的變化,這樣的研究只是替換了研究對象,但是并未有更深程度的研究。
已閱讀的研究成果,發現大部分都離不開這樣的模式:首先對現有教學模式、教學環境以及教學現狀進行概括性的闡述,然后闡述解決問題的措施,這些都是闡述性的論文,而對于導致這些問題形成的成因和方法問題的深層次反思性論文則十分稀少。如《論聲樂演唱風格的形成》和《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音樂》都是向我們闡述了這么幾種聲樂演唱的模式以及傳統文化的保護意義,但是針對這樣的現狀、意義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以及有利于更好發展的實質性意見并未展示出來,個人認為文章在學習和指正中才能不斷進步。
通過半學期的學習,閱讀了近四十篇有關聲樂教學的核心期刊論文,整理這篇綜述,我認為應在研究時盡量多創新,避免重復性的研究,盡可能的探索未被發現的領域,盡可能把研究的方向和內容細化和不是一味的炒舊飯。更應該加強理論與實踐的雙向聯系,舉例時更應該找貼合的例子和具體案例進行說明而不是簡單的照搬數據,論文的研究更應該加入反思性研究,多討論研究的結論和解決的辦法。聲樂教學是藝術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好的聲樂教學可以提升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談吐、思維等內容,只有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聲樂素養,探索出一條符合時代要求和需求的聲樂教學發展新路子,才能更好的推動聲樂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發展性、反思性研究。
[參考文獻]
[1]黃慧慧.民族聲樂對傳統戲曲的繼承與融合[J].音樂研究,2015,07.
[2]石惟正.認識聲樂藝術的幾個誤區[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1,04.
[3]姜樂虹,謝統義,賈雙飛.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高師聲樂集體課程的改革與探討[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5,02.
[4]羅卉.淺析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審美特征[J].中國音樂學,2009,01.
[5]杜亞雄.以字行腔學習歌唱—介紹一種新的聲樂教學探索[J].中國音樂,2016,03.
[6]李湘.淺析湘中東部幾首民歌的文化背景、審美與演唱技巧—以《放風箏》、《洗菜心》和《思情鬼歌》為例[J].中國音樂,2009,03.
[7]許梅華.徐沛東民雄聲樂作品的時代性與民族性—《春來沙家濱》和《黃河漁娘》中體會[J].音樂創作,2013,02.
[8]李童童.欒凱聲樂作品演唱研究—《我的深情為你守候》等十首聲樂作品為例[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
[9]賀美智.徐沛東聲樂作的創作特征與演唱研究—以《大森林的早晨》、《黃河漁娘》、《曙色》為例[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5,02.
[10]楊詠.論聲樂演唱風格的形成[J].中國音樂,2008,04.
[11]田青.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音樂[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