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倩如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119)
我們正處在一個社會飛速發展的時期。在信息化的作用下,我們的教育、生活、娛樂、工作等社會活動都離不開信息技術。尤其是近幾年,在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下,社會的發展節奏進一步加快,能夠靜下心來欣賞音樂的人就更少了。也就意味著能夠理解傳統音樂所蘊含的中華精神的人越來越少。因此,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使學生充分理解傳統音樂之美,讓學生愛上傳統音樂,養成欣賞傳統音樂的習慣,繼承傳統音樂中宣揚的中華品德。
在進行傳統音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在讓學生欣賞音樂之前照著教材將音樂的含義,深層思想念出來,希望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但是這只是教師盲目的將教材對音樂的理解強加在學生身上,要求學生根據教材理解音樂,與音樂里的情感產生共鳴。部分音樂教師在講解音樂注釋時,還會介紹音樂的作者,創作背景,將教學內容集中在音樂的情感解析和創作背景上面。這種教學方法難以幫助學生理解傳統音樂中涵蓋的文化精髓,幫助學生深層次的欣賞音樂。
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順應社會的教學呼聲,大多數的音樂課堂在教學時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音樂教師受到過去的應試教育教學思想的影響,在音樂課堂上時,將教學的主要內容集中在音樂的歌詞理解,創作背景理解,音樂的內涵理解上,要求學生按照教材的統一標準理解傳統音樂,不允許學生有其他的看法。而傳統音樂又是需要靜心聆聽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理解傳統音樂的真正內涵,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有一定難度,會引起學生對傳統音樂的厭惡,甚至可能會產生厭學的心理。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中,音樂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所有的教學都圍繞音樂教師進行。而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又大多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來傳授音樂知識的,極少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同時,如果學生對樂曲的看法與教材有出入,只能按照學校發的教材來理解音樂。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情況,如果還是采取這種缺乏課堂互動、照本宣科的音樂教學模式,那么就很難培養小學生的自主欣賞能力,最終會導致教出來的學生在欣賞音樂時沒有自己的思想,全是教材上的統一理解。所以在以后的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將主動權交到學生手里,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來對傳統進行分析,發表個人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做的就是幫助學生進行自主理解,并協助學生進行總結。
例如在欣賞音樂《梁祝-化蝶》時,由于這首歌的傳唱度比較廣,大多數學生都對這首歌的情感有一個大致的認識。教師可以直接將這首歌完整的播放出來。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根據音樂的旋律對音樂所處的情境進行猜測,加深學生對《梁祝-化蝶》的感悟和純真的美好愛情的理解。
就聽音樂本身而言,欣賞活動是一個感性的過程,由于小學生由于自身閱歷的不足,音樂教師的分析有時候無法使學生對傳統音樂的內容有真實的感受。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打破教材的局限,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增加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通過網絡信息技術的合理利用,學生對于傳統音樂所描述的情景有一個更全面,更具體的認識。比如,欣賞音樂《二泉映月》時,可以先讓學生聽一遍音樂。同時由于《二泉映月》主要表達的是對家鄉的美好回憶以及對人生際遇、命運浮沉的感悟,而現代學生人生閱歷有限,且沒有經歷過戰亂的年代,家人也陪在身邊,無法對音樂中情感有一個清晰的認知。但是,將音樂提到的場景通過信息技術展現給學生,學生就能夠更好的理解音樂內容。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擴展練習,在課外通過網絡查找相關資料,將課堂上的內容延伸到課外,開拓學生的視野。
良好的音樂欣賞氛圍可以激發學生自主鑒賞傳統音樂的欲望。作為小學音樂教師,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欣賞氛圍是必要的責任。平時,教師可以收集一些適合學生欣賞音樂的材料,如《天天音樂》、《音樂解讀》等文學類雜志,荔枝音樂、喜馬拉雅聽書等音樂電臺,或者是網易云音樂、酷狗音樂等集音樂欣賞和音樂評論為一體的軟件。在課余時間,教師可以適當組織一些集體音樂鑒賞活動,引導小學生積極參與,營造良好的欣賞氛圍。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開發出學生對傳統音樂的熱愛。比如一些女生比較喜歡精美的服飾,精致的妝容,就可以引導她們欣賞戲曲表演,像梅派梅葆玖先生的《貴妃醉酒》。
利用信息化的現代技術進行傳統音樂的教學是有效提高學生音樂學習熱情的一種手段。同時,音樂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自主欣賞傳統音樂習慣的培養,使學生能夠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傳統音樂中蘊藏的中華美德。在潛移默化下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提高自身素質,成為一個更好的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于涵.中國傳統音樂在煙臺地區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及推廣[D].魯東大學,2014.
[2]李夏宇.普通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傳統音樂教學研究[D].中國音樂學院,2014.
[3]黨兆曌.中國傳統音樂在普通高校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定位[D].首都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