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宇
(綿陽師范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在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中音樂教育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而在音樂課程中音樂欣賞教學是主要的內容之一。中小學階段是學生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讓他們具備音樂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是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借助音樂欣賞對學生的情操予以陶冶,使之在學校中勞逸結合,促進其學習效率的大幅提高。所以,筆者從現階段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現狀出發,詳細論述了有效開展音樂欣賞教學的具體措施,旨在為學生打造音樂高效課堂。
第一,音樂欣賞教學可以使學生精神生活的需要得到滿足和豐富,將學生對音樂的激情喚起,使學生和音樂世界融為一體。第二,借助音樂欣賞教學,讓學生的耳朵對音樂更為靈敏,使其將良好的聽覺習慣養成,對豐富的聽覺經驗予以積累,發展音樂的創造力、理解力、想象力和感受力,進而把描述、分析、評價營業和音樂表演的鑒賞水提高。第三,音樂欣賞教學使學生的視野得到了開闊,將知識增長,進而對中華民族的優秀音樂文化和世界優秀音樂文化之情有充滿熱愛之情。使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和其他藝術以及多種學科之間的關系、音樂文化和歷史的關系。
欣賞教學在安排欣賞曲目上,一定要注意合理性,即遵循激情較高的曲調在前,平淡曲調在后的順序,如此方與學生的情感發展需求相符[1]。當然也可開展穿插欣賞,這樣可讓學生從聽覺上受到的強大的“沖擊”,進而把其注意力給吸引過來,促進其學習熱情的提升;當學生沉醉于音樂欣賞時,教師可編排一些動作并同音樂相結合,以將音樂蘊含的深意給充分體現出來;而在學生表演時,教師需展開合理評價,這些均需體現在教學設計中。鑒于聽不同音樂有不同感受,且心情不同,情感訴求也有很大差別,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重點突出情感訴求,以把音樂的魅力給體現出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以《黃河大合唱》欣賞的教學設計為例,愛國主要情感即為我們需重點表現的內容。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引導學生更對抗爭人民艱苦奮斗的精神予以感受,從歌曲的背景出發,又或是對一些當時抗戰的故事進行講述,使學生對曲目的氣氛予以感受;欣賞完后,再讓學生就自己對歌曲的感受談一談,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情感,如此有利于課堂教學的效果更為理想。
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使得大量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在課堂中得到了廣泛運用,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更對課堂結構的優化起到了積極作用,促進了教學效果的提高。利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如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課件、精美的實物展示、現場示范演奏等,能夠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充分調動起來[2]。
比如,在對二胡獨奏《萬馬奔騰》一課進行教學時,先利用實物展示與現場演奏讓學生對二胡有一大致了解,知曉其是如何演奏的,體驗其與眾不同的音色,使學生產生學習二胡的興趣;其次,發揮電教手段的優勢,將《萬馬奔騰》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學生在欣賞的同時,結合音畫,欣賞萬馬奔騰的壯觀場面,領略熱烈歡騰的氣氛,進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作品,并對三個越短所表現出的不同音樂形象有深刻的認識。最后,我請班上會演奏二胡的學生為大家進行現場表演,使大家對二胡音色的魅力有一充分感受,把音樂欣賞活動帶入到一個不同的地域。
聽到音樂后身體就開始舞動好像是每個年齡階層人的自然反應。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應借助人的這種天性,讓學生聽到音樂就能舞動起來。教師要想能夠有效掌控課堂,帶領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討論和思考,就必須把備課工作做好[3]。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種現象:學生突然提出的疑問通常讓教師束手無策,這時候若是教師擁有較廣的知識面,做好了備課,那么就可以對學生的問題作出正確的回答,進而使學生從心理上感到滿足,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例如,在對古曲《春江花月夜》進行欣賞的時候,教師可以先把張若虛的詩《春江花月夜》寫在黑板上的右端,然后把一副水墨畫《江月圖》掛在黑板的左端,最后再利用多媒體設備將民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的MTV播放出來,并采用姿態、延伸和表情等非語言表達方式,向學生傳遞音樂形象,讓他們可以盡快在綜合的環境氛圍中展開豐富的想象。
綜上所述,對于中小學生而言,音樂欣賞教學有利于其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而音樂教學對中小學學生藝術審美水平的提高有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在學生美育教學中音樂欣賞教學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中小學音樂教師必須對學生的音樂欣賞教學學習興趣的提升予以重視,并可以靈活運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立足于學生的特點開展音樂欣賞教學,將小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提高,最終是小學生的藝術審美水平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福成.新課程背景下初中音樂欣賞有效性教學的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6,11.
[2]薛暉.中小學各學段音樂欣賞教學定位思考[J].兒童音樂,2017,05∶42-47.
[3]朱慧榮.提高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效率的策略探析[J].新課程·小學,2016,13(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