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明明
(許昌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河南省是我國的重要經濟文化大省,歷史底蘊深厚。元代以前,河南一直是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中原文化源遠流長,河洛文化、戲曲文化、神龍文化、農耕文化、三商文化影響深遠。河南省是戲曲大省,以豫劇、曲劇、越調等為代表的數十種地方戲曲,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河南省的民間戲曲資源豐富,種類多、特色明顯,被專家學者譽為“中國戲曲的搖籃”,其中以豫劇、曲劇、越調、大平調、四平調等一大批河南戲曲品種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南梆子,豫劇,是河南最有影響力的民間戲曲種類之一。表演風格古樸,鄉土氣息濃郁,唱腔流暢清晰且極為口語化,藝術風格以粗獷豪邁為主。
曲劇是在結合踩高蹺的表演形式及曲藝鼓子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取材于生活,內容與日常生活契合度高,傳播速度快。其藝術風格舒緩婉約、質樸清新、以抒情為主。
越調,是河南三大劇種之一。其表現形式活潑多樣,包括皮影、木偶及大戲班三種表現方式,這種活潑生動的表演方式是它與其他民間戲曲藝術最大的不同之處。
據記載,明萬歷之后的400余年間,先后在河南境內產生、存在或流行過的各類戲曲品種即有近80個,這些劇種流傳在不同的地域,河南老話講:“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風俗使得河南省的戲曲品種形式風格多樣。
戲曲主要流傳在農村或者城鄉結合部,由于早期人民的生活節奏慢、業余生活比較單一、娛樂形式較少,所以戲曲在廣大民眾特別是勞動人民中流傳甚廣。但是,二十世紀之后,隨著幾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社會的深刻沖擊,整個社會的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的生活方式、娛樂取向、審美品位等,也隨之產生復雜巨大的變化。一方面,戲曲本身的表演方式、舞臺效果、創新空間、目標受眾、傳播方式等制約了其發展的速度和廣度。當人們的生活節奏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不斷加快,傳統的戲劇刻板、千篇一律的表演模式已經不足以引起人們的關注。加之互聯網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和改變,越來越多的人要求參與性強、個性化、自主化的文化生活,而這些是古老的戲曲劇種無法滿足的。另一方面,河南戲曲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瑰寶,政府對其健康發展十分關注。近年來,政府對戲曲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2016年7月河南省政府出臺了《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的文件,對河南省的戲曲發展做了頂層設計和規劃。同時新媒體也在豫劇的傳承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河南衛視的“梨園春”節目,以豫劇為表演形式,加入競賽的元素,有一定的收視保障,對樹立豫劇品牌形象,提高豫劇影響力都有積極意義。
如今,文化實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國都十分重視文化軟實力的建設。經濟實力的增強要求我們有對等的文化實力與之匹配,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對我國尤為重要。西方國家更是試圖以各種方式進行“文化侵略”。只有不斷提高我國的文化實力,使公民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皈依感和自豪感,才能使西方國家的陰謀不攻自破。因此,增強我國的文化實力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民間戲曲是音樂藝術中最接近勞動人民生活的部分,最能夠引起當地民眾的認同和共鳴,對我國加強文化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很重要。國家對民間戲曲建設也十分重視,僅以南陽為例,國家將南陽板頭曲、內鄉苑梆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對河南民間戲曲的認可度的提高,傳承發揚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僅以這種博物館式的靜態保護對于民間戲曲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音樂作為一種娛樂文化追求,如果失去了受眾及市場,不能很好的傳播,便會名存實亡,直到完全遺失。
如何才能擴展民間戲曲的傳播范圍,使其重新回歸當地民眾的休閑娛樂生活,甚至面向全國走向世界,亦是政府和學術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民間戲曲資源產業化已成為一個重點探討的問題,通過對民間戲曲資源進行整合,建立起一條涵蓋人才培養、產品創新、產品營銷,品牌塑造等一系列流程的產業鏈,是民間戲曲實現轉型發展的有效路徑。
新世紀以來,由于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很多人離開世世代代生長生活的農村,來到城市生活、學習、工作,農村的民俗民風失去了原有的熱鬧,而民間戲曲的土壤和基礎正是這種民風民俗。特別是過年、過節,這原本正是民間戲曲特別受歡迎的時候,可是由于很多人都不在農村,因此民間戲曲的文化環境受到很大的破壞。
此外,二十世紀以來,外來的宗教、藝術以及觀念正在深刻地影響著當今的中國社會,一方面,人們接觸到了西方文明、宗教以及各種各樣形式的藝術品種,眼界大開;另一方面,由于西方文化的侵襲,特別是流行音樂文化的快餐式的流傳,人們對民間戲曲這種底蘊深厚、節奏較慢的藝術形式慢慢失去了欣賞的耐心和動力,這種慢節奏、深內涵的民間藝術品種逐漸的失去了大部分受眾。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需要強大的物質基礎作為保障和推動力,民間戲曲的發展更是如此,完美的舞臺布置可以給觀眾置身其中的美好真實感受,服裝、化妝、道具等,是戲劇展開的重要輔助,樂器是戲曲音樂靈魂的載體,沒有好的樂器,戲曲音樂也就無從談,這一切都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但是,在河南省的民間戲曲的發展過程中,由于自身的缺陷以及政府投資的減少,資金逐漸斷裂。特別是民間的的戲曲表演劇團,多部分團體都處于無處可演的境地,根據近年的資料,河南省目前活躍的民間戲曲演出團體只有不到20個,這些團體的運營也并不理想,活動資金非常少甚至根本沒有。
民間戲曲的主要流傳方式是口口相傳,師傅帶徒弟式的教習方式至今仍是民間戲曲的傳承模式。上個世紀民間戲曲的盛行,是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的。那時人們生活節奏慢、安土重遷、視野小、文化水平低,也沒有電視、電腦等新興電子設備。民間戲曲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展起來的,大多作為人們茶余飯后的消遣方式。其根植于本土,取材于生活,用詞、唱腔等皆與本地相符,能夠給聽眾親切之感,易聽懂并產生共鳴,因此傳播速度極快,大大小小的民間戲曲團爭先恐后、層出不窮,年輕人樂意學,師傅愿意教,一時間民間戲曲十分盛行。進入新世紀以來,社會環境日新月異,人們的娛樂習慣也發生了很大改變。新興電子產品的出現以及互聯網的普及大大拓寬了人們的視線,使得“不出家門便知天下事”成為可能。很多人不再滿足于坐在家門口聽聽傳統、古老的民間戲曲,而是要求一種個性化程度高、參與能力強的娛樂方式。此外,我國教育水平逐漸提高,國民素質普遍上升,這也使得傳統的民間戲曲不再適應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品味,而是變成了老人們懷舊的、或是無奈的休閑選擇。這也造成了學習民間戲曲的人越來越少,有些民間戲曲甚至面臨了后繼無人的危機,得不被迫解散。
高校以及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應該按照政府的部署,認真開展河南省的劇種調研,搞清楚目前河南省民間戲曲的確切數量、從業人員結構、受眾特點、現存問題等等,建立一個地方戲曲劇種數據庫,并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信息共享交流平臺,這樣可以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以拯救頻臨滅種的戲曲種類。
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可以聯合政府、高校、劇團等相關部門實施搶救性的記錄和保存,也可以為優秀的戲曲文化提供智力支持,比如將戲曲與科技、教育、旅游等融合。也可以聯合文化館、博物館等,加大對民間戲曲的收藏與展示。
加強學校教育是民間戲曲傳承發展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應該加強專業的戲曲人才培養,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民間戲曲進校園這種形式,讓更多的學生熟悉戲曲,進而喜愛、愿意親近戲曲。
戲曲表演類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參與戲曲職業教育教學,可以成立戲曲名家工作室。通過名家傳戲、戲曲名家收徒傳藝等多種方式,培養戲曲表演傳承人。戲曲院校的專業教師可以多與實踐經驗豐富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雙向交流,在理論研究和實踐表演方面找到平衡。
大力推動優秀戲曲進校園,學生學習戲曲的最終目的并不設定為登舞臺,而是為了更了解我們的傳統音樂藝術,學生可以成立戲曲社團和興趣小組,與本地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合作開展校園戲曲普及活動。此外,那些優秀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到各級各類學校演出,向中小學生推薦優秀戲曲,都是西區傳播的重要有效途徑。
政府可以建立全國豫劇團體聯盟和全省戲曲演出院線,定期組織中原戲曲藝術保護與傳承發展研討交流活動,發揮戲曲理論、戲曲評論對藝術實踐的引導作用。對優秀經典戲曲劇目進行影視創作,鼓勵開設、制作宣傳推廣戲曲作品、傳播普及戲曲知識的欄目節目,可以拍攝戲曲電影。發揮互聯網在戲曲傳承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勵通過新媒體普及和宣傳戲曲。新聞媒體加大戲曲宣傳力度,報道傳承發展戲曲的好經驗、好做法,報道戲曲領域樹立新風、弘揚美德、服務人民的精神風貌。
古老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以產品為主導的營銷模式已經不再符合當前的市場環境。而品牌塑造對現代產品營銷十分重要,良好的品牌效應能夠為產品帶來源源不斷的客戶流。這一點對于民間戲曲也是適用的。
利用名人效應,增大民間戲曲知識的普及力度,增加優秀民間戲曲人的曝光度,提高他們的知名度。而后,以他們為突破口提高民間戲曲影響力和傳播率,形成以點帶面的效果。小香玉、張曉英等一大批當今河南戲曲表演名家,正是民間戲曲的發展突破口。
重視品牌的塑造。《梨園春》節目是河南戲曲的名欄,通過打造專欄電視節目,在電視、網絡上做公益宣傳廣告等方式打造民間戲曲品牌,使民間戲曲成為河南省文化的標志,這條路仍是有效的民間戲曲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河南省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Z].2016,7.
[2]紀明明.河南省地方高校豫劇音樂文化傳承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構想[J].音樂創作,2014,12∶189-191.
[3]趙毅.中原民間戲曲文化資源及產業化研究[J].音樂創作,2014,11∶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