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伯樂中學 劉文則
自主學習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書本,從而獲取知識、拓展思維、發展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將這一教學方式應用在初中數學中,要求學生增強參與意識,讓學生成為數學課堂的主人,通過自主學習去了解數學世界,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明確自己的主導地位,避免出現“滿堂灌”的現象,充分運用問題情境教學、開放型問題教學、課外活動教學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知識的習慣,強化學生為本的思想,調動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效率,進而提高學生數學綜合素養。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自主學習法的應用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又因為問題情境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應用問題情境教學,設置懸念或者對某一問題提出疑問,從而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數學。
例如:在教學“中心對稱和中心對稱圖形”時,為了導入本節課知識,我拿了一個蝴蝶模型,并告訴學生這是一個中心對稱圖形,之后,我向學生提出了兩個問題:1.你知道身邊有哪些中心對稱圖形嗎?2.中心對稱圖形有哪些特點?
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本課內容,學生的學習思路和課堂重點瞬間變得很清晰。因為兩個問題的牽引,整節課學生都很認真、主動,他們自發學習教學內容,試圖從中找出問題的答案。由此可見,通過問題情境教學,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好奇心,進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實現自主學習法的應用。
愛因斯坦曾說:“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這說明學生在學習中要自主學習,開動腦筋,主動思考,才能學到知識。同理,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在自主學習法的指導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讓學生主動思考,從而提高數學學習能力。而開放型問題教學旨在打破固有模式,設計開放性問題,讓學生擁有廣闊的思維空間,靈活思考問題,從而斬斷學生機械模仿的惰性,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能力。所以,我們要在教學中運用開放型問題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時,為了讓學生打破封閉性題型的壁壘,不再“靠記憶、套模式”解題,而是養成自主探究問題的習慣,我出了一道思考題:是否存在k,使關于x的方程9x2-(4k-7)x-6k2=0的兩個實數根x1、x2滿足|x1-x2|=10?如果存在,試求出所有滿足條件的k的值;若不存在,說明理由。這是一道“存在性”的開放題,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假設、猜想、推理、探索,如:若k存在,會有什么情況?若k不存在,又會得出什么結論?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索,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鞏固所學知識,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由此可見,在自主學習法的引導下,開放型問題教學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數學知識,多角度靈活掌握數學知識,從而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課外活動是區別于課堂的活動,更貼近于生活,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和較強的學習能力,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式各樣的實際活動,如趣味數學小講座、數學知識競賽、數學黑板報等,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自主選擇、積極參加。由于這種方式的實踐性很強,學生參加的積極性很高,這就為自主學習法的應用奠定了基礎,又因為課外活動的主體很明確,是學生,所以初中數學教學中可以采用這種方式。我們可以通過組織課外活動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例如:在教學“平面圖形的認識”時,為了引導學生學習本章節的知識,我組織了一個課外活動:出一期關于平面圖形的板報,學生自愿參加。活動傳達之后,選出了三名板報制作者,其余同學去尋找相關知識。同學們為了出好這一期的板報,紛紛自主尋找相關資料,學習相關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形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由此可見,拓展課外活動,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并在進行課外活動的過程中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從而實現自主學習法的有效應用。
總之,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自主學習法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從“學會”變為“會學”,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我們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要構建積極、活潑的課堂,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當中,利用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并取得成功,進而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