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泉 曹玖林
所謂“推門聽課”,是指學校管理者或上級部門在事先不通知任課教師的情況下,課前或課中突擊式進入教室聽課,以此來了解和檢查教師課堂教學情況的一種管理行為。在教學管理者或理想主義者的眼中,“推門聽課”作為課堂監管的一種形式,其好處是多方面的。
一是規范了教師的教學行為。例如,杜絕了“空堂”、酒后進課堂、上課接打手機等違規行為。課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陣地,更加規范有序了。
二是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巴崎T聽課”的主要特點就是要“備教一致”,聽課后要第一時間檢查執教教師的備課情況,堅決制止和杜絕“有教無備”。這就防止了一些教師單憑經驗教學、不備課就上課的現象,大幅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三是可以了解教師的“原生態”課堂。眼下,精雕細刻的“公開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質疑,因為它不能代表執教者的真實水平。我們不能再緊盯著那幾個名師,而是要關注每一個平凡的教師。被“推門”的執教者展現的無疑是最本真、最“原生態”的課堂,他們真實的教學能力和水平自然是一覽無余?!巴崎T”后,老師們也許能給我們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和發現。
然而,就實際的反響和成效而言,大多數老師認為“推門聽課”這種行為侵蝕公正、踐踏尊嚴、漠視生命,對此很不滿意,甚至反感乃至于抵制。
第一,就問題導向而言,其前提和假設缺乏公平性與合理性。這種行為首先假設教師有好逸惡勞的本性,必須采取防范措施,加強對其行為的監控。否則,教師就會偷懶,影響教學質量。這就把教師的本性定位于“惡”的層面,是對教師人格和師德的不信任甚至是徹底的否定,不可避免地導致教師群體和管理者的對立和敵對。
第二,就過程導向而言,其行為踐踏教師尊嚴,價值導向具有不合理性。“推門聽課”是一種突然襲擊式的教學監控行為,可能會有效,但犧牲的是對教學的敬重。課堂是師生教學活動的場所,不是隨便可以進出的自由區域。一般家庭對不速之客尚且會手足無措,教室突然有人“推門聽課”,必然妨礙學生的學習,造成學生注意力分散,并對課堂失去應有的敬重。
第三,就結果導向而言,其客觀結果與起始動機基本背離。一名管理者,如果不是教學內行,即使他有備而來,聽了教師一節課,也不可能說出多少有價值的意見;而即使作為一名內行,根據教育的規律和基本原則,也不應僅憑一節課就對其指手畫腳。因此,“推門聽課”行為本身,是對教師以及學生生命意義的漠視,得到的必然是反感乃至于抗拒。
“推門聽課”只是教學監控的一種手段,而教學監控也只是教學管理的一個方面。對“推門聽課”的反思,應促使我們更加主動自覺地優化我們的學校管理。
首先,要建立先進的管理理念。深圳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劉軍認為,管理是有邊界的,“因為社會文化、社會制度、組織形態以及社會環境的不同,管理邏輯都會受到約束”;但他同時表示,高速發展的社會實踐使這個邊界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這個邊界是一種彈性的存在,或者說這個邊界發生著彈性的變化”。只有建立起先進、科學的教育管理理念,摒棄對人自由發展的束縛,克服傳統文化、市場經濟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合理界定和掌控管理者、學生、教師的責、權、利,保持公正,尊重人的尊嚴,重視生命的意義,才能事半功倍,使管理的行為與成效相向而行。
其次,要創新現行的管理措施。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只有當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時,較高層次的需求才會被激活”。學校管理者要變“冷硬的管理”為“溫暖的服務”,實施人性化管理,深入細致地了解教師的業務修養和工作狀態,并和他們溝通,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更多平臺,讓教師真切體驗到主人翁般的歸屬感,以及與學校發展緊密相關的榮辱感,發揮教師的主體性,激發教師的創造性。
最后,要重建管理者的行為方式。不論是教育還是教學,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學校管理者應當從教學的領導者、監管者轉變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服務者和組織者,秉持一顆仁者之心、一份智者情懷,寬厚地去對待每一個生命,理性地去“推門”,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創造交給教師,把生活引入課堂,讓課堂演繹成長的藝術,讓學校成為對話的舞臺,讓師生一起享受成功、共同期盼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