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會
葉圣陶先生曾說:“說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來說話,說明文未嘗不可帶一點風趣。”的確,選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十幾篇說明文還是有些風趣的。如《蟬》中趣味的內容,《夢回繁華》中富有韻味的歷史,《克隆》中神奇的科學。盡管如此,相對于其他文體的課文,說明文的面孔還是古板了些。沒有曲折的情節吸引人,沒有鮮活的形象影響人,沒有濃郁的情感感染人,再加上有的語文教師好根據文體特點肢解文本,抽血去肉,只剩下“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幾塊無滋無味的干骨頭讓學生啃。結果只能是教師課上得生硬枯燥,學生學得無味生厭。那如何使學生品嘗到說明文中的一點風趣,變“厭學”為“樂學”呢?筆者認為善用相關圖片,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課堂亮起來。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材中幾篇說明文所介紹的事物,有的遠離學生生活,有的又因司空見慣而激不起學生的興趣,還有的因學科性過強而讓學生望而生畏。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所要了解的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有強勁的學習內驅力。因此,課前的興趣激發尤為重要。
在教授《中國石拱橋》時,為了消除學生對石拱橋的生疏感,以及對石拱橋想當然的“粗拙”“笨重”的錯誤想法,我精選了一些構圖精美、實物與意境相生的石拱橋圖片讓學生欣賞,如:夜景中的周莊雙橋、水波瀲滟的蘇州吳橋、美輪美奐的頤和園十七孔橋、鋪雪時的斷橋……一幅幅圖片拉近了學生與石孔橋的距離,激起了學生對石拱橋的由衷贊嘆之情。圖片欣賞完畢,學生們就迫不及待地走進文本,想要了解中國石拱橋了。
再如學習《克隆》一文時,我從學生最喜歡的小游戲“找不同”入手,給出幾組圖片(克隆獼猴特拉、克隆山羊米拉姐妹、克隆兔子)讓他們找出不同。學生們明察秋毫,卻一無所獲,便質疑每一組圖片是否相同,我予以否定并拋出“克隆”話題。猶如一石激浪,學生們的困惑紛紛指向了克隆,“什么是克?。俊薄霸鯓涌寺〉模俊薄坝锌寺∪藛??”“克隆技術對人類有什么好處?”至此,學生的學習興致已很高昂。帶著困惑走進書本,讀書狀態也是極佳的。
說明文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并掌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嚴謹的語言特點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但若照本宣科機械地區分這一句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作用是什么,那一句運用了怎樣的說明方法,作用是什么,學生就會陷入枯燥干巴的分析中。為了化解這一問題,筆者依然在圖片上動起了心思。
在講解《中國石拱橋》中的趙州橋時,我沒有先讓學生在文本中逐句探究,而是投出了趙州橋的圖片,同時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看著圖片為大家介紹趙州橋,同時思考,你需要老師提供哪些方面的資料?你為什么需要這些資料?學生有了這些思考,為了介紹需要再走進文本了解趙州橋時,對其中的說明方法及作用就理解得更透徹了。后來當學生讀到介紹盧溝橋的文字時,他們會在圖片中捕捉靈感來描摹石獅子的姿態,在不知不覺的讀說中把“摹狀貌”這種說明方法掌握了。
學生結合圖片為大家介紹趙州橋時,每人采用的介紹順序是各不相同的。教師追問他們這樣介紹的理由,并趁機和文中的介紹順序比對,學生不但清楚了作者說明的順序,還明白了采用此順序介紹的原由。師生在輕松的探討中又突破了“說明順序”這一知識點。
再者,在學生看圖介紹的過程中,教師及時抓住學生語言表達不清晰處和文中作者的語言進行比較,讓學生體會說明文語言準確嚴謹的特點,在感受體悟中又突破了“說明文語言的特點”這一知識點。
說明文教學中也會遇到一些難點不易突破。如教授《蘇州園林》時,學生對蘇州園林的總體特點就頗難把握。有的認為是“講究布局、配合、映襯、層次”;有的以偏概全,認為是“要求自然之趣”或“著眼畫意”。怎樣才能讓學生準確領悟到蘇州園林的特點呢?我把文中寫到的內容以一組圖片的方式展現給學生,啟發學生思考:每一幅圖里展現的蘇州園林都讓你感受到了什么?聯想到了什么?學生不約而同地回答:美如畫。至此,學生們恍然大悟,文中“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就概括了蘇州園林的特征。再如《蘇州園林》中“有墻壁隔著,有廊子界著,層次多了,景致就見得深了”這一句學生很難想明白。這時投幾張圖片,不需要任何講解,學生在直觀感受中就豁然開朗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初中生要能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清楚明白。統編教材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寫作訓練,要求學生抓住說明事物特征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說明文。但中學寫作教學對說明文的練習是不夠重視的,很少有教師專門指導學生進行說明文寫作。所以學生雖然能寫出好的記敘文、散文,卻寫不出像樣的說明文。如果我們能在說明文教學中穿插進寫的環節,在教學中借助圖片適時引導激趣,讓學生有一寫為快的沖動,就能多少彌補寫作教學上的欠缺。
如教授《蟬》一文時,筆者出示蟬幼蟲居住的小穴以及幼蟲掘穴過程的圖片,讓學生對此寫一段說明性的介紹文字,并告訴他們與法布爾文風接近者為最佳;學習《蘇州園林》后,筆者就讓學生實地考察學校的假山、池塘、噴泉,并讓他們選擇最佳角度拍照,配上說明性文字介紹,最后在班級展出。這些結合課堂的片段寫作,讓學生個個興趣盎然。在展讀的過程中,學生互相給予了合理的點評與建議,最后對自己的文字加以修正,從而達到了實實在在練寫的目的。
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圖片可謂隨手可得。如果把這些資源加以借用、巧用、妙用,讓課堂導入有了激情,讓學生有了學習的好奇心,學生就能輕松地從“勉為”變為“樂為”,說明文的課堂教學就能更加豐富多彩。
說明文,你可以板起面孔來說話,但我們的教學卻可以憑借一張張圖片讓你變得風趣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