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秀霞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音樂欣賞課是重要內容之一,在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提升學生對藝術的感受、理解、鑒賞能力等方面,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有著其他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所不能替代的重要地位。
“教育的意義在于喚醒”——喚醒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欣賞熱情,讓學生真正融入音樂欣賞,在對經典作品的真實體驗中不斷提高審美情趣,喚起對真善美的追求,是我們音樂教師的職責所在,值得我們去不斷探究。如何讓音樂欣賞課充滿活力、散發魅力?筆者結合近年來的音樂教學探索與實踐,有如下認識。
一首曲子,只有讓學生產生“心頭一顫”的感覺,才能抓住學生的心,調動起學生繼續深入欣賞作品的熱情。學生靜心聆聽的時間如果得不到一定的保證,就很難獲得美的體驗。為了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激發想象,使學生真正用心去感受音樂、品味音樂,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我嘗試通過結合作品內涵、設置疑問的方法來進行,效果良好。記得有一節音樂課是欣賞《紅旗頌》,課前我就結合這首作品的特點,設計了幾個小問題:“聽一聽——你能聽出多少種演奏樂器”“想一想——欣賞作品時腦海里浮現的畫面”“說一說——你來說說這首曲子的旋律有什么特點”。討論開始,學生們很興奮,發言時熱情高漲。有的說,聽了之后仿佛看到新中國成立時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情景;有的說,似乎聽到了《東方紅》《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還有的說,聽著聽著,感覺有支隊伍在吹響前進的號角……
采用這種設置疑問的方法,學生思維敏捷,言之有情,言之有物,自主欣賞的意識得到激發,音樂也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心靈深處。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如果欣賞者在欣賞過程中失去對音樂的高度注意力,就不可能獲得對音樂的整體認知。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我積極嘗試通過開展實踐活動,不斷變換方法,引導學生保持對音樂的注意力,切實提高學生欣賞音樂的主動性和有效性。
開展實踐活動,可以因勢利導,充分發揮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讓學生參與實踐,調動身體的各種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欣賞中。在具體的音樂欣賞教學中,可以結合具體音樂作品的特點,采用唱、演相結合的形式,鼓勵學生“唱起來”“動起來”,使學生一邊傾聽一邊感受,深入作品意境,得到對音樂作品內涵的深刻理解。
如在欣賞《金蛇狂舞》時,在聆聽音樂之后,我讓學生們隨著音樂的速度、情緒和節奏特點即興舞蹈,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在談感受時,他們迫不及待地把剛才的感受講了出來。有的說,樂曲一開始,就讓人覺得歡快、自由、奔放,讓人頓時受到感染;有的說,打擊樂器奏成的旋律,令人內心充滿生機勃發的力量;有的說,聽著音樂,自由舞蹈,仿佛看到了巨龍舞動、鑼鼓喧天的歡樂場面。我順勢補充:此曲由聶耳根據民間樂曲整理改編,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中,就是以這首洋溢獨特歡騰氣氛和“中國風”的《金蛇狂舞》作為背景音樂的,歡騰氣氛和濃郁的中國特色被淋漓盡致地烘托了出來。這樣,在結合欣賞樂曲的實踐活動中輔以適時的點撥,有效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在大多數學生的印象中,音樂欣賞課已經形成了固定不變的“套路”:教師由話題導入,接著投影作品簡介,然后對作品進行整體賞析,再對作品進行結構分析,最后進行分段欣賞、作品內涵簡介、總結性完整欣賞等。這樣的傳統音樂欣賞環節,往往很難抓住學生的心,很難讓學生們真正“身臨其境”。有一次我上公開課,內容是音樂欣賞《天堂》。音樂一播放,學生們就表現出對此類異域民歌興趣不濃。見到學生們并未走進音樂,甚至抱有成見,我便立即關掉音樂播放,隨機應變調整教學思路。我首先講述這首樂曲的創作手法和它別具一格的風韻,當講到兩根弦的蒙古特色樂器馬頭琴演奏出的樂音悠遠動人,并且其得名于一個動人的蒙古故事時,學生的注意力漸漸集中起來。我又趁熱打鐵,深情講述了馬頭琴得名的由來。學生們安靜下來,表示要好好地聽完這首洋溢著少數民族風情的歌曲。這首曲子欣賞完,學生領略到了少數民族樂器——馬頭琴的無限魅力,也感受到了內蒙古大草原“藍藍的天空、潔白的羊群”的自然美和他們奔放自由的生活,聽到了曲作者對家鄉濃濃的愛以及特有的蒙古族民歌長調意境。
有人說,音樂的聽覺有兩種:一種是外在聽力,聽到演奏出的聲音;另一種是內在的聽力,想象著音樂應有的樣子。事實證明,在音樂欣賞課內,針對課堂實際情況,結合學生課堂反應,靈活變換教學思路,能給學生以新鮮感,有利于讓學生親近音樂、走進音樂,去盡情感受音樂“應有的樣子”。
音樂欣賞課能否“活”起來,關鍵在于教師。教師心中有學生,課堂就會有溫度;教師具備扎實專業知識,精心設計每一節音樂欣賞課,融入心思,不落俗套,善于調動和激發,教室里就會活力蕩漾。音樂欣賞課內有機融入問題導向,開展實踐活動,創新傳統環節,有利于學生懷著愉悅的心情感受、享受音樂之美,從而逐步養成聆聽音樂的好習慣,培養欣賞美、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