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怡 王有斌
(衡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系,湖南 衡陽 421002)
胡雪艷提出“網絡評論員,是指在網絡媒體上發表觀點,特別是對有關政治和社會的時事進行評論的人”。[1]本文中的大學生網絡評論員是指在網絡媒體發表觀點或跟帖引導,特別是圍繞學校的各種重大突發事件及對有關政治和社會的時事進行評論、正面宣傳、及時批駁不實言論和引導論壇輿論的在校大學生,主要負責監測校內外網絡有關學校的輿情,進行信息實時監控。
本次調查選取了衡陽地區南華大學、衡陽師范學院、湖南工學院等幾所高校的大一至大四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300份,回收問卷1250份,問卷回收率96.2%;其中有效問卷1230份,問卷有效率為94.6%。
信息知識是信息能力的基礎,主要包括信息理論知識和信息技術知識。網絡評論員對信息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決定著他們信息能力的強弱。本研究從網絡搜索引擎、網絡交流、文字處理軟件和網絡論壇調查網絡評論員所掌握的信息知識。從調查結果來看,網絡評論員對于常用的信息知識有較好的掌握,像文字處理軟件、表格處理軟件、多媒體課件制作軟件以及搜索引擎和網絡交流,這說明學校重視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生對常用軟件使用頻率也較高。而對網頁制作技術、基本程序設計、數據庫軟件等知識了解較少,說明網絡評論員在這些方面比較薄弱,亟待加強。
信息意識是指客觀存在的信息和信息活動在人們頭腦中的能動反映,表現為人們對所關心的事或物的信息敏感力、觀察力和分析判斷能力及對信息的創新能力。在大學生網絡評論員對時事新聞、熱點和娛樂的調查中,其中關注時事新聞的占6.9%,熱點問題的占20.6%,娛樂動向的占72.5%。這反映了大多數的高校網絡評論員存在角色定位不清的問題,對于網絡信息還不能很好的把控,關注點存在偏差。可見,對于網絡評論員隊伍激勵評價機制仍不完善。
信息能力是指理解、獲取、利用信息能力及利用信息技術的能力。通過對網絡評論員對信息的獲取、研判、決策、處理分析的調查可知,網絡評論員在確定信息方面能力較強,但不能做到每次都能快速獲取并準確表達;有超過67%的學生有能力對信息進行整理總結和判斷,但有26%的學生無法做到對信息分類或重組,說明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還有待加強。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領域中用以規范人們相互關系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準則。斯霞有著名的“三品之說”,即智育不好是次品,體育不好是廢品,德育不好是危險品。是否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決定了信息使用者能否獲取和擁有的信息資源用于有益于他人、社會的行動中。通過對網絡評論員道德水平調查結果不難發現大學生網絡評論員對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是不贊同的,說明大學生網絡評論員信息道德水平比較高。
高校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不高,其原因應該說是復雜和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盡管信息化教育在各校正日新月異地迅速發展,但是在一些高校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根據調查數據分析,學生總體信息素養水平相差很大,說明學校的信息素養教育落實不夠徹底。比如說有2/3的高校沒有設立大學生網絡評論員,有些網絡評論員是學工老師掛名的。
目前各高校一般是按照核心專業學科來開設課程,這樣雖然強調了專業性卻忽視了信息素養能力。由調查問卷中反映,很多學生提到了信息技術類課程學時較少并且大部分學生僅選擇了最基礎的信息知識課程,像網頁制作技術、基本程序設計、數據庫軟件及網絡論壇等沒有開設。除此之外,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沒有體現時代變化發展的特點。
通過對“你平均每天上網的時間”的調查結果可知,有54.7%的網絡評論員每天的上網時長為1-3小時。而在這幾小時上網時間里,干得最多的事情是聊天交友,其次才是查找學習資料、看新聞、下載學習資料等。因此,提高網絡評論員學習自覺性,積極引導其合理利用課余時間、上網時間,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網絡評論員信息素養。
毛澤東說過:“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只是瞎說一頓。”[2]所以,針對大學生網絡評論員信息素養培養探討出以下幾點。
樹立現代教育觀念是順利開展網絡評論員信息素養教育的基礎,只有從思想上認同信息素養對網絡評論員學習和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性,才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學校領導和各級行政管理人員要樹立現代教育觀念,要加強網絡建設與管理,運用網絡傳播規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學校可定期地邀請校內或校外的信息素養教育專家,在學校學術廳進行信息素養教育方面的專題講座,講座的內容并不局限于對信息素養知識的介紹,還可以包括信息技術、搜索引擎、網頁制作技術、道德培養等多方面的擴展性知識。學校還可以為網絡評論員增加實踐機會,比如舉辦網絡評論員技能競賽,要把筆試考核與操作性考核相結合。
培養學生的現代學習觀,強化他們的信息意識。要幫助網絡評論員認識學習并不是在學校階段的事情而是伴隨人一生的過程,所以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與此同時還要幫助學生不斷改善傳統的教學觀念,培養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意識。成立信息素養學生交流會。通過交流會,各個專業的學生之間可以共同研究問題,相互幫助,不僅能擴展交友范圍,增加信息獲取途徑,而且能提高網絡評論員表態發言能力、澄清事實的能力、主動引導的能力和形象傳播的能力。多與其他行業開展交流與合作,在本校積極開展信息素養教育的同時,也應和其他的高校進行交流和學習,共同進步。學校有條件的話可以派遣網絡評論員到信息素養教育開展得比較好的地區或學校去交流。
對于大學生網絡評論員信息素養培養來說,健全的管理機制并加強組織管理是大學生網絡評論員隊伍良性發展的重要保障。要確切落實各項組織管理配套制度,相關領導部門可以將網絡評論員工作納入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范圍,定期對網絡評論員進行考核并給予相應的獎懲。對于大學生網絡評論員,高校可以將其要納入學校勤工助學體系以及高效網絡建設的整體布局中,并且給予網絡評論員適當的勤工助學補助。同時,可以優先考慮推薦參加學校的各種評優評先活動以及保障網絡評論員在工作場所、設備設施、通訊聯絡等各種經費需求。高校在建立保障機制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高校的人才和技術優勢,對網絡評論員的選拔培養機制、使用機制、獎懲激勵機制等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不斷完善的理論指導為后人做借鑒。
參考文獻:
[1]胡雪艷.試析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的建設與管理.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1(2):140.
[2]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