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雋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2)
高校公安專業肩負著為公安系統培養人才的重任,能否培養出合格的人民警察,直接關系到今后公安隊伍工作的成效,更關系到人民能否安居樂業,社會能否和諧穩定。也正是基于此,培養出思想政治素質過硬、專業實踐能力夠強的公安人才正是高校公安專業所追求的培養目標,其中職業道德教育是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培養預備警官的公安專業,更應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工作。
習總書記曾強調,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由此可見,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高等院校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有注重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公安專業因其未來工作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更高的職業道德素質,否則,反倒會影響公安行業的形象,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甚至影響到國家政權的穩固。
“四句話、十六字”不僅僅是黨中央對公安隊伍建設的基本要求,將該要求同高校公安專業人才培養結合起來,就是要致力于培養具備對黨忠誠的政治靈魂、服務人民的宗旨意識、執法公正的價值取向和紀律嚴明的職業作風的應用型公安專門人才,該目標的達成必然需要堅定的政治信仰和過硬的職業道德素質為支撐。
1.理想信念模糊甚至缺失。大學生尚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型的時期,受到社會不良風氣及網絡上極端言論的影響,部分學生出現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奢靡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現象,他們所追求的并不是“立警為公,執法為民”或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而是把金錢、地位、權利放在了自身追求目標的首位,他們追求的不是真善美,而是奢靡享樂。
2.入警動機不單純。入警動機會影響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狀況和價值追求,也會影響其在工作后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效率,但縱觀當今學生,部分學生選擇公安專業是因分數所限、父母所迫,并非自己的真實意愿表達;部分學生是為了追求畢業后可以有一份穩定且體面的工作;部分學生則是為了走仕途,希望通過該途徑,能更快的達到自己的目標。這些入警的動機,如果不加以積極引導,在未來走上工作崗位之后,難免會出現給公安隊伍抹黑的行為。
3.責任意識淡薄,不敢擔當。公安專業的大學生區別于其他專業大學生的是肩負著作為警察將要承擔的服務人民、維護秩序的社會責任。作為一名未來的公安人才,應該有心懷祖國、心懷人民的意識,有勇于擔當的精神,但是現狀卻令人擔憂。部分學生理想信念淡薄,只注重權力,不講義務;遇到問題時,習慣性逃避責任,不敢承擔;接受任務時,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涉及發展時,僅看重個人得失,不曾想到社會貢獻。
1.學校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內容設置單一
從當下學校的課程設置來看,沒有單獨開設公安專業職業道德課,通常是依附于思想政治教育課中的某個章節,在課堂上往往單純的論道德,并沒有把道德教育同公安專業相結合,也沒有同哲學、法學、倫理學等學科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對傳統道德教育精髓的批判繼承和對國外道德教育成果的吸收借鑒都不夠。
2.學校職業道德教育課程授課形式單一
從課堂的授課形式來看,公安專業職業道德教育應用最普遍的教育形式是直接說教和案例教學,但學生在沒有參加工作,沒有到相關公安部門進行實習前,其身份只能是一個普通學生,單純的坐在教室聽課,對于老師所講的很多道德需求并不能感同身受,這種間接經驗的獲得也很難使學生將所學所悟內化于心以至產生共鳴,結果更多的是淪為了考試的工具。也是受課堂有限性的限制,在課后,學生是否能真正踐行所學的職業道德,老師也是鞭長莫及。
1.設置公安專業職業道德教育專項課程。一方面,整合現有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倫理課、形勢政策課等相關課程中,及時融入公安工作的優秀文化和最新發展成果,緊貼公安工作實際和行業就業形勢,制定出專門針對公安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學習讀本。另一方面,積極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主渠道作用,把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法律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有機統一起來,推進學校職業道德教育向縱深發展。
2.緊抓網絡思政新途徑,拓展教育途徑。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思政教育則應緊抓這一潮流,將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影響滲透到日常中,通過設立校園網絡信息管理平臺、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將當前國家的政策精神、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發布和推送有針對性、理論性、時效性、趣味性的警察職業道德教育相關內容,讓大學生充分了解警察職業的社會意義和個人價值,從而逐漸樹立堅定的職業理想,將警察職業道德要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深化職業道德教育成果。首先,營造良好的校園風氣,通過對公安專業學生的警務化管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作風習慣和文明的舉止行為,從而營造出充滿秩序卻又不失活力的校園環境。其次,根據公安專業職業性質及其職責使命的特殊性可知,警察文化具有鮮明的英雄文化特質。因此,應及時抓住青年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把崇尚、學習公安英模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教育特色加以強化。最后,豐富校園文化的形式,充分發揮校團委、學生會和學生社團的積極作用,創造豐富多彩的警院文化。以我院為例,連續多年開展“少年警時”、“星火警程”等公安主題的迎新晚會;學生刊物《西部警苑》創刊13年來,通過“時事警風”、“中華警魂”等特色欄目,宣傳國家警務活動動態與知名警察事例。這些貼近公安事務的活動,為學生角色轉換、生成從警情感等方面均提供了較大幫助。
2.注重實踐教育,將職業道德學習成果外化于行。鼓勵學生多參與各種有意義的社會實踐和專業實習活動,學生可以通過社團、社區等途徑參與多種多樣的公益活動,并通過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的組織和溝通能力,同時,公安專業的學生在畢業之前有許多機會接觸到公安工作,如參加各類大型活動的安保工作,到公安、司法、檢察部門等相關單位進行專業實習等。也正是通過這些活動,可以檢驗學生是否能夠具備基本的職業道德品質,如是否服從命令遵守紀律,是否表現出正義、勇敢、文明等,從而使學生更直接的體會到未來工作中自身需要具備哪些職業品質,對照單位中優秀的前輩,自身還缺乏哪些基本的職業道德素質,從而更好的確定自身的努力方向,更進一步的凝聚起全體師生為人民公安事業共同奮斗的理想追求和磅礴力量。
參考文獻:
[1]白月嬌.新形勢下公安院校警察職業道德教育問題與策略[N].山西警察學院學報,2017.04.
[2]蔣科.公安院校警察職業道德教育策略研究[N].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