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霞
(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良好的身體自尊有助于學生實現全面發展,而基于相關報道稱身體鍛煉對女生身體自尊及身心健康程度具有積極影響,為此找出身體鍛煉對女生身體自尊的影響路徑,運動強度、運動頻率對女生身體自尊的影響大小,以及如何通過合理身體鍛煉來提高學生身體自尊程度具有重要意義。
自尊是影響人們日常生活情緒以及學習情緒的人格變量,與人們身心健康程度有著相對密切的關系,因而在教育學領域中,身體自尊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且大部分學者已經積極開展了關于身體自尊的研究。
基于對身體自尊與身心健康的分析,發現其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身體自尊有助于提高女生身體自我價值感,進而使其能夠在正確認識自身狀態的基礎上,擁有正常的心理狀態;二是身體自尊有助于消除女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過程中的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1]。當其對自身身體素質、身體活動能力,以及整體擁有自尊的基礎上,發現女生很少會出現恐怖、焦慮、憂郁、偏執等狀態,此時女生能夠處于心理健康發展狀態下;三是身體自尊有助于拉近女生與班級其他學生之間的距離,在其擁有較強的自尊感后,則會對自己更加充滿自信,此時他們更愿意與他人進行交流,在形成社交自尊以及學業能力自尊的基礎上,可以與班級其他學生形成良好的關系,讓學生可以在獲得同學情以及友情的基礎上,擁有更為健康的心理,進而朝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由于身體自尊對女生身心健康具有積極影響,為此,筆者就在收集相關資料、結合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重點分析運動頻率以及運動強度對學生身體自尊產生的影響。
女生處于不同成長階段時,其身體成長狀態也是不同的,對于處于青春期以及發展階段的女生而言,較高頻率的運動會增加其學習壓力以及運動壓力,此時女生不愿意參與體育活動,不僅無法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還會對自己健康狀態及身體情況產生質疑,此時不利于女生形成較高的身體自尊感;而當明顯降低運動頻率,導致女生只能夠每月運動一次或很少次數時,女生不僅會由于日常學習壓力無法通過運動得以釋放而產生自卑心理與焦慮心理,同時也會影響女生身體健康狀態[2]。由此可見,運動頻率對女生身體自尊的影響是較大的。
與運動頻率相類似,根據以往調查研究顯示,運動強度過大過小都會降低女生身體自尊感,導致其無法正確認識自身身體發展情況,影響女生身心健康成長。
身體鍛煉對女生身體自尊的影響路徑主要有以下幾條:一是女生喜歡運動的程度,基于相關研究數據顯示,女生喜歡運動的程度不同,其總體自尊維度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當女生喜歡運動時,其在參與身體鍛煉后能夠更有效提高自身身體自尊感,進而對自身有正確認識。然而當女生不愿意參與身體鍛煉時,雖然身體鍛煉仍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女生身體自尊感,但是其提高效果明顯不如喜歡運動的女生提高效果。二是參與鍛煉的時間段對女生具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整體影響效果并不十分顯著。三是鍛煉頻率以及鍛煉強度,對女生身體自尊的影響較為顯著,在上文分析中,重點分析了運動頻率、運動強度對女生身體自尊的影響,為此該處不再贅述。四是運動類型對學生身體自尊具有顯著的影響。喜歡集體運動的女生其體能自尊、外貌自尊、整體自尊更強,因而喜歡集體性運動的學生在接受身體鍛煉后,身體自尊水平會得到更明顯的提升[3]。五是運動持續時間對女生身體自尊的影響。運動持續時間越長,女生體能自尊會得到更明顯的提升,但女生外貌自尊、整體自尊與運動持續時間的聯系程度并不十分密切。
基于上文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身體鍛煉對女生身體自尊的影響相對較大,為此要想促使學生擁有更強的身體自尊感,使得學生能夠實現健康全面發展,就需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讓其進行適當的身體鍛煉。
由于女生在喜歡運動時,其身體鍛煉對其身體自尊影響更為明顯,為此要想提高女生身體自尊感,體育教師就需要結合學生興趣愛好為其引入適合的體育運動,在有效開展體育課程教學后,激發學生參與身體鍛煉的興趣,進而使得學生不僅可以在體育課堂中進行身體鍛煉,同時也可以利用自身課后時間進行有效的身體鍛煉[4]。
基于此,筆者建議體育教師首先需要收集班級女生多方面情況,通過分析其更喜歡參與多人運動還是單人運動,進而在課堂中開展合理的體育活動。其次,體育教師為了讓學生成為身體鍛煉主體,讓學生能夠自主進行身體鍛煉,就可以讓女生結合自身情況,以及對其他學生的了解,科學設計體育課堂身體鍛煉項目,進而在其主動參與的基礎上,提高體育課堂中身體鍛煉開展有效性。最后,體育教師應該基于學生課堂表現,幫助學生找出他們更感興趣的身體鍛煉項目,進而在合理引導的基礎上,促使學生認識到身體鍛煉對其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促使學生能夠利用課后時間,主動進行身體鍛煉,真正讓女生身體自尊水平都能夠得到明顯提升。
由于運動頻率、運動強度以及體育項目情況,對女生身體自尊的影響更大,因此要想通過身體鍛煉來提高女生身體自尊感,體育教師就需要在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為其選擇強度及頻率適當的體育項目。
一方面,體育教師需要通過分析學生當前年齡階段,判斷其身體成長狀態,若學生該階段需要接受大量身體鍛煉,且學生愿意進行身體鍛煉,此時體育教師就需要為學生提供強度相對較大、頻率相對較高的體育項目,而當學生不愿意進行身體鍛煉時,體育教師則需要在激發學生參與身體鍛煉興趣的基礎上,為其提供低頻率、難度低、強度低的體育項目,并在學生不斷發展過程中,調整身體鍛煉計劃與方案[5]。另一方面,體育教師也需要收集學生對身體鍛煉項目的反饋及評價,通過分析當前運動頻率及體育項目對學生身體自尊影響大小,根據女生成長需求、性格特點等多方面因素,為其提供更適合的體育運動項目,進而使得女生能夠實現身心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強度適當、運動頻率適當、運動時長適當,以及體育項目適當的身體鍛煉對學生身體自尊具有積極影響,因此期望各階段教師都能夠通過引導女學生進行合理身體鍛煉,進而使得學生獲得身體自尊,促使學生能夠實現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孟祥樂.主觀鍛煉體驗在體育鍛煉與大學生身體自尊中的中介作用[J].中國學校衛生,2015,36(11):1659-1661.
[2]趙毅.體育鍛煉對身體自尊的影響:基于鍛煉等級假說[A].中國心理學會.第十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心理學與社會發展[C].中國心理學會,2015.2.
[3]馮金玲.大學生體質與身體自尊及體育鍛煉堅持性的相關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2.
[4]朱麗,陳國俅.體育鍛煉對身體自尊影響的Meta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9,30(09):842-844.
[5]薛林峰,徐金堯.不同體育鍛煉對身體自尊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07):916-917+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