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媛媛
(江蘇徐州技師學院,江蘇 徐州 221151)
機械專業是目前中職院校中開設最普遍的專業,80%以上普通中等職業學校都會開設。其課程設置也相差不大,基本上有:機械基礎、機械加工技術及實訓、電工電子技術及應用實訓、機械制圖、數控編程、檢測技術應用及實訓、液壓與氣壓傳動及實訓、典型機床加工技術及實訓、冷沖模等。畢業生可從事機械加工與設備管理等工作。
近日,教育部發布的《中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發展與就業報告》顯示,中職生就業率超過95%,每位中職畢業生就業時都有一定的選擇余地,但也存在男女就業差別大,畢業生社會認可度低等問題,這也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無法逾越的鴻溝。
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學生畢業時應該是有全面背景知識的、適應某一崗位要求的勞動者或應用性專門技術人才。但很多中職學校片面理解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片面理解素質教育,有的學校忽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學生基本是在沒有基礎知識儲備,沒有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就開始學習理論,造成學生疲于應付考試,不會實際操作,動手能力較差。有的學校以勝任某種職業崗位為出發點,過分偏重職業技能,對理論課隨意刪減,忽視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再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1.課程設置及結構類型不合理。為了體現教育部制定的課程結構分類的主導思想,一般中職學校機械加工技術專業的課程結構包括公共課和專業課兩大類別,專業課又分為理論課和實驗實訓課,無論公共課還是專業課又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但課程設置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主要問題有:(1)相近專業課程設置幾乎一樣,針對性不強。比如某一學校的機械加工技術專業、數控技術應用專業和機電技術應用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完全一樣,完全無法體現專業特點。(2)中職學校課程中的選修課設置不合理。中職學校選修課所占比例普遍偏低,選修課的內容差別很大。中職學校選修應以專業選修課為主,人文選修課為輔開展選修課教學。有些學校沒有公共選修課,選修課主要局限于專業選修課;有些學校的選修課僅局限于人文選修課,專業課全部必修,沒有選修。
2.各學校的學時、學分差異較大。其主要原因是各校學習內容差別較大,學習緊湊程度也不盡相同。而學分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各校在選修課程設置及課程學分賦予上有所不同,另外學分計算方法也可能有差異,有的學校會對實驗實訓課的學分打折。
1)教材陳舊,不適應現代企業的發展需要。2)專業教學設備及實訓場地不足。各中職學校之間設備條件差距較大,學生人數和設備數量極不成比例,部分學校因設備不足而影響實訓課教學。3)教學模式落后,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目前中職學校雖然有多媒體教室,多數老師仍然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極少采用理實一體,翻轉課堂等創新教學模式。實踐課時不足,實踐教學是模仿舊有的套路,實踐教學效果也不理想,學生的實操水平不高,說明在課程教學上還不夠貼近社會和學生的實際情況。
部分學校存在著專業師資配備不足的問題。中職學校缺乏體現職業教育特征的“雙師型教師,專業教師的理論或實操能力明顯不足,多數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無企業工作經歷,不清楚自己所授課程的內容是否滿足行業、企業需要,教師對企業、市場了解太少。
“工學結合”的意識不強,觀念落后,實習實訓基地數量不足,缺乏完善的法規和職業資格制度。
中職院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畢業生,因此應往屆初中畢業生只要有學習一技之長意愿的人都可以來中職院校培訓學習,由于我國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學生素質和完成高中學習的高職、普通高校生源相比,學生成績參差不齊、總體基礎較差。另外,不同學校之間不正當競爭,學校經常會降低門檻招生,有的地方還出現了將要畢業的初中生已拿到了好幾份職校錄取通知書的情況,中職院校生源質量堪憂。
中職院校是面向就業的教育,學生盡早熟悉其未來的工作崗位,盡早認識社會、接觸社會,這是中職院校無法比擬的優勢。然而,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推行兩年在學校學理論、一年在企業實踐的“2+1”模式,中職畢業生相較于高職學生理論基礎薄弱,在實踐操作能力方面相比于普通農民工優勢不大,這與企業對人才成長性的要求不符,因此中職院校直接就業處境尷尬。
參考文獻:
[1]陳小勇.中職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職業教育研究,2011(6).
[2]梁平.對中職機械教學改革策略的分析[J].考試周刊,201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