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遼寧財貿學院,遼寧 興城 125105)
英國著名美學家科林伍德說:“沒有藝術的歷史,只有人的歷史?!痹谌祟悇撛鞖v史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偉大的精神即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的內涵廣泛,它涵蓋了人類在追求“真、善、美”過程中的一切美好品質與情懷。
我們不能說在物質極其貧乏的年代人們的精神世界就一定豐富,但可悲的是,隨著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人們的精神世界卻愈加荒蕪空洞。我們可以看到,人們衡量事物的標準失衡,不斷向功利實用主義靠攏,道德品質脆弱,精神極度空虛,欲望與麻木瘋狂滋長。為什么會這樣呢?究其原因就是教育也犯了被利益驅使追求“速成”的錯。其實,最應該對時代弊端和社會風氣保持清醒頭腦,以“教書”為起始,以“育人”為終極目標的學校教育必須在追求利益與快速增長的奔忙中穩住腳,萬不能被世俗之氣亂了陣腳?,F在對學生的評價不正確,學校和社會只看表面現象,著眼點是看成績、看證書、考學識、比才藝卻忽略了對學生品德修養與人文情懷的關注。這樣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有才卻無德,讓這樣精神殘疾的人來主宰未來,那么人類的未來將陷入精神的泥沼,每天行走在世界上的將是一具具空空如也的軀殼。高校作為為國家培養后備人才的搖籃,責無旁貸地承擔著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任。教育要發揮它的“育人”功能,那么,如何才能讓人文精神在學生的意識里生根發芽呢?培育人文精神的途徑成為了諸多高校努力探索的目標之一。其實人文精神不在單純干癟的說教里,它在實實在在的生活中。而提煉生活精粹的不正是那一篇篇的文學作品嗎!文學藝術的欣賞是最潤物無聲的人文精神培養方法。而中國現代文學作為中國新時代文學的發端,因其特殊的歷史時期,導致作家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內涵更為豐富,對人性時代的挖掘更加深入透徹。深入挖掘現代文學中蘊涵的豐富的人文精神資源,對重塑大學生人生信仰與追求、養成良好的品德,全面提升人文素質具有深遠的意義。所以教師在教授現代文學作品時,應把握契機,將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滲透到教學工作中去。
文學即人學。要想讓學生在浩瀚的現代文學中徜徉并汲取人文精神的養分,教師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現代文學以其豐富深刻的內涵在中國文學史上成為獨樹一幟的經典存在。教師要深入挖掘現代名家代表作,為學生呈現人文精神的精華作品,引導學生深入剖析作品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比如在講授魯迅、聞一多、郭沫若的作品時可以重點剖析作品中迸發的濃烈的愛國之情。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追求人生的意義,不斷探索生命的價值,做一個會思考有追求的高素質人才。無論在何種年代,何種社會,何種境遇下,人類都從未停止過對美的終極追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領略前人生活情趣的基礎上,用一雙慧眼來發現自己身邊的美,品味生命自身的意義,人生才能更有活力,更富激情,更有創造性。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對我們說“慢慢走,欣賞啊!”文學藝術的作用不就是讓人們感受美、追隨美進而創造美嗎!
除了對現代文學作品進行精品呈現外,教師自身的人文精神素養也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有重要的熏陶作用。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用自己富有魅力的有聲語言、肢體語言、甚至表情、眼神全方位地把學生帶入到所教授的文學作品中去,只有教師全情地投入并享受現代文學的滋養學生才能更樂于接受人文精神的陶冶?,F代文學作品年代較久遠,有很多學生對其理解乏力。然而教師作為學生與作品進行溝通的橋梁,教師對現代文學作品表現出的熱情,會慢慢感染到學生。無論什么時代,大學生都更愿意親近一個有生趣、有情懷、有魅力的靈魂。
除了課堂講授之外,教師和社團還應該組織一些與現代文學相關的活動,以此來激發大學生對現代文學的熱情。比如組織演講、辯論、文學創作、戲劇表演、讀書比賽、作品研討會等活動。在活動中學生主動獲取現代文學相關知識、閱讀相關作品、剖析作品內涵,讓平時不太受學生關注的現代文學經典作品活躍起來。無論是參與者還是觀眾,在活動中他們的人文素養都會一點點被激發出來,最終內化為自身的人文精神品質。
“請走慢點,等等靈魂?!苯逃母呒墝用婢褪蔷衿焚|的熏陶,就是健全人格的養成。而現代文學作品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正是當今大學生所缺失的素養。向偉大的作家學習做人,向優秀的作品汲取精神的養分,培養優良的品格精神,讓自己成長為具有人文精神,血液里澎湃著對人類命運的思索與關懷,對人類價值的宣揚與追求,對人類未來的憧憬與開拓的人,這樣的大學生才是我們要培養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怡.中國現代文學教學所面臨的挑戰[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6(05).
[2]艾華.中國現代文學教學的原則和方法[J].教育與職業,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