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景強
近幾年,很多人對網球的運動熱情被帶動起來。網球場雖然收費不菲,但夜晚和周末等熱門時段已經很難訂到。給想學習網球的和剛剛學習網球的朋友幾點建議。
無論什么年齡,建議想開始學習網球的朋友請個私教或者參加個培訓班,一開始就走正規的路線。為一項可以伴隨一生的健身項目適當投資,長久看來是非常值得的。不要自己抓一把拍子隨便開打,容易受傷不說,技術動作練歪了以后再想糾正很難,而且野路子的網球技術到了一定程度很難再有提升的空間。我的老同學做得很好,一開始就請了正規教練,每周一次課,一次一小時,已經持續學習了一年。
遺憾的是,出事這次教練并不在場,脫離了教練的監管,或者說是忽略了、沒有執行教練的教導。這在青少年初學者中很常見,私下約球,沒了教練的監管,規范動作拋到腦后,一時興奮胡亂打。甚至為了追求成功率,用不規范的動作勉強去救一些高難度球,增加了受傷的概率。嚴格一些的教練甚至不允許自己的學員私下和野路子的選手過招,擔心學員的動作規范被帶歪了。
網球場地有室內和室外之分;從場地材質上又有硬地、草地、紅土之分。在國內,絕大多數場地都屬于室外硬地,就是那種水泥瀝青鋪塑膠的場地。不論是采用哪種材料的地面,都必須保證球員在訓練比賽中不感到太滑或太黏,并有一定的彈性。還要注意地面平整,以防出現傷害事故。
室內場地相對成本較高,環境條件較好,不受外界天氣變化的影響,冬暖夏涼,溫度適宜,當然場地費也不菲。同學兒子學習了一年的網球,基本都是在室內進行的,只是偶爾環境條件適宜的時候在室外場地訓練過幾次。室內有專人負責場地器材的維護,不會有威脅球員的安全隱患出現在球場上。加之有教練在旁邊把關督促,戰術、動作練習都是在規范之內;教練也非常注重場地安全,場地有雨水未干堅決不允許打球。這樣,危險也就降到了最低,一年來相安無事。
他出事的是室外場地,當天下午放學,一時心血來潮就約了同學在一塊社區公益場地打球。該場地無人看管,也不收費。換句話說,場邊可能有遺留的飲料瓶,場地上可能有掉落的鑰匙、損壞的網球等異物。摔倒是因為角落里有冰。積水容易看到,薄冰就難說了。冬季打網球,經濟條件允許的話,能在室內場地打球自然是最好。若是室外,一定要選擇干燥的場地,切記不要在雪未掃盡或有薄冰的場地上打球。打球前要仔細檢查場地狀況,不留死角。
根據我老同學的信息,他兒子到了球場不久就來電話說受傷了,顯然沒有經過熱身就興奮地上場比賽。這是許多業余選手最易犯的錯誤。如果有教練在場,肯定不會讓他直接就和同學比賽對打。秋冬季節,天氣已經比較涼了(事發時還有結冰),不利于身體的發揮,也會給關節帶來一定的負擔。因為太冷,身體的肌肉、關節、韌帶的活動都會受到相當的限制。
熱身,使自己的身體先溫暖起來,各個關節也都靈活起來,然后再去來回跑動或是做一些有難度的動作。這里所說的溫暖起來指的是讓機體溫暖起來,而不是體表。溫暖的室內球場只能讓體表溫度有所提高,但機體仍然處于寒冷的狀態,并未立即恢復到溫暖狀態。所以,即便是在室內打球,也需要做好熱身。完整的運動過程包括熱身、訓練(比賽)、恢復拉伸三個部分。
網球的基本技術包括正手、反手,網前、底線、高壓、發球,切削、上旋、下旋等種類和分法。跟教練學網球,各種專項技術會按照一定的順序去學。同學兒子已學習了一年網球,發生事故之前正在跟隨教練練習斜線技術。在自己剛剛練習的技術(可能還不熟練)上長途奔襲斜線拉對角,踩冰摔倒。也可能是想在同學面前炫耀下新技術吧。
那么,怎樣一個順序是合適的呢?每個教練或許都會有自己的理解,但我們可以從電視轉播的四大滿貫比賽直播中看出一些端倪。每場比賽開始前,挑邊后裁判都會給運動員五分鐘左右的練習時間,既是適應場地,也是熱身,技術動作順序基本都是:底線(正手、反手),網前截擊、高壓、發球(一區、二區)。業余選手學習網球,技術動作專項練習也應該參考這個順序。一般在沒有全部技術動作都學習完成前不要打比賽。
專業運動員摔傷大多只是皮外傷,一般不會傷筋動骨,因為人家會摔。而同學兒子的摔法呢?“先用右手撐了一下地,然后下巴磕到地上,左腿最后著的地。”這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
其實,即便上面說的所有該注意的都注意了,也無法保證一定不會摔倒。如果一定要摔倒,請記住要領:切記先扔掉拍子;然后屈膝抱頭;手肘等關節部位避免先著地,也就是說不要試圖用手肘部去支撐;不要掙扎著不想摔倒,能翻滾就翻滾吧,順勢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