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俊國 高爽
沈陽民間收藏家張廣勝向記者展示了他收藏的當年日本關東軍留下的資料,這些史料從一個特別的視角展現趙尚志和他率領的隊伍當年艱苦卓絕的戰斗歷程。
“九一八”事變后,根據中共滿洲省委“在各地創建反日游擊隊和開展游擊戰爭”的決定,年僅23歲,身為滿洲省委軍委書記的趙尚志來到了抗戰前線。1933年,他領導創建珠河反日游擊隊,第二年與李兆麟等創建了珠河、湯原抗日游擊根據地。1935年1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1936年1月任北滿抗日聯軍總司令部總司令。1935年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東北各地的抗日隊伍一致同意,組織東北抗日聯軍。1936年8月,趙尚志任抗聯第三軍軍長,率部轉戰松嫩平原,擊敗了日偽軍的重兵討伐。
接受過專業軍事訓練的趙尚志,是一個令日軍十分頭疼的人物。日軍曾懸賞一萬元通緝他,叫囂“一錢骨頭一錢金,一兩肉得一兩銀”,還多次派遣日本特務混入抗日隊伍內部,企圖搞暗殺,均未得逞。1942年,趙尚志被日本特務誘捕,后英勇就義。
當年的抗聯是怎樣抗戰的?張廣勝向記者展示了日軍關于抗聯第三軍的眾多資料,仔細說來,耐人尋味之處頗多。
在一份“東北人民革命軍構成表”中,日軍用圖表的形式詳細列出了抗日部隊的人員建制:“軍長趙尚志,下轄三個師(總計7000人)、護衛隊(騎兵、步兵各400人)、游擊隊(五支,共計3450人)、山林游擊第三獨立營(100人),此外還有人數不詳的少年隊和土人隊”。也就是說,當時趙尚志的部隊人數至少11350人。
趙尚志是在1935年1月出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的,這支部隊在1936年8月改編為抗聯第三軍,我方資料記載抗聯第三軍“下轄七個師(也有一說是10個師),全軍約六千多人”。通常來說,在當時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為了強化士氣,我方對自己的戰斗力只能夸大而不能往少了說,所以部隊的真正人數應該少于6000人。
由此,問題出現了:從11350人到6000人,在一年半的時間里,兩個數字差了這么多,原因何在?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日軍因為畏敵,通過夸大數字來掩蓋自己在戰場上的失利;二是趙尚志所領導的部隊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快速減員將近一半,也就意味著抗聯隊伍犧牲巨大。
張廣勝用另外幾份資料來進行印證。在一份1936年10月的日軍作戰情況表中,詳細記錄了日軍的三支部隊——下枝部隊、水野部隊和梅村部隊與趙尚志所率領的抗聯第三軍某部作戰的情況,根據此表,第三軍與日軍這三支部隊共計作戰75次,投入戰斗人員(日軍資料中稱“遭遇匪數”)3965人,我方犧牲人員274人,被俘125人。準確地說,“3965人”應該是“3965人次”,因為絕大多數戰士一定是一次又一次走上戰場,反復鏖戰。由此推斷,這支抗聯部隊的人數至多不過千人。那么,這274:1000的犧牲率就非常之高了。
由此,我們不必再深究戰斗減員的原因,僅在一個月內同裝備精良的日軍作戰75次,就足以說明當時的抗聯戰士面對的是多么瘋狂而又強大的敵人,而如此重大的犧牲也再一次證明了抗聯戰士們頑強的戰斗意志和抗戰到底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