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光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副研究館員
1900年左右,美國最早的一批學術出版社在高校圖書館中成立。彼時,圖書館還僅是文獻資源的中介機構,中介性依然是圖書館的本質屬性。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下,學術圖書館如何定位成為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越來越多的學術圖書館認識到研究支持服務的重要性,將其作為重大戰略方向,并認真設計它的實現方式。現在的學術圖書館已不再滿足于原有中介職能基礎上的深層服務,更多地考慮創建圖書館原生的數字學術產品。在學術領域內,數字出版成為了學術圖書館關注的焦點之一。隨著新技術的應用和DSpace、DPubS、Fedora、OJS等軟件工具的成熟,學術圖書館參與數字出版成為水到渠成之事。
從另一方面講,這也是學術圖書館不得不開展的工作,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ARL)在2012年更以“學術圖書館作為學術傳播的重要機構,必須積極參與到出版服務中來,否則將會被淘汰”的斷言來警示同行,這成為學術圖書館不得不面臨的一個需要構建原生學術生態的數字時代。
美國的學術圖書館參與學術出版業務已有多年,設有出版館員崗位的圖書館也越來越多,數字學術出版方興未艾。在這其中,開放存取是主流。美國的圖書館出版聯盟(LPC)自2014年成立,到今天已經有70個成員機構。它對于提升學術圖書館數字出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我國,許多高校圖書館也開展了數字出版的業務。2015年12月25日,由北京大學圖書館完成的北京大學學術成果生態系統正式推出,其下4大平臺 —— 北京大學機構知識庫(PKUIR)、北京大學期刊網(PKUOAJ)、北京大學開放研究數據平臺(PKU Open Research Data)、北京大學學者主頁(Scholars@PKU)同時上線服務,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學術成果生態系統。這為我國高校圖書館提供了一個樣本。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劉茲恒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學術圖書館參與數字出版的角色和模式研究”和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學術圖書館參與數據出版質量控制研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本期專題共有4篇文章,作者均為項目組成員。內容既有對歐美圖書館聯盟參與開放存取出版模式的介紹和分析,也有我國學術圖書館對開展數字出版服務的認知調查。從調查的數據來看,我國與歐美部分國家還有一定差距。作者建議“我們應抓住新型學術交流環境給圖書館帶來的重要機遇,主動投入到學術出版服務中來,促進學術交流生態系統的建立和完善”。其中,機構知識庫是主流,也是基礎。同時,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和研究范式的轉變,科研數據的管理和利用成為了熱門話題。科研數據知識庫既可作為對機構知識庫建設的延伸,也可作為獨立于機構的新型知識庫,對于圖書館進行學科服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應時而動,2014年,我國9家高校圖書館成立了“中國高校研究數據管理推進工作組”。本專題介紹了國外數據知識庫的發展現狀及其對我國高校數據知識庫建設的啟示,并聚焦于國外數據知識庫模式的數據出版質量控制實踐。 通過這4篇文章,課題組將相關的背景、理論和方法推介給同行,以期數字出版在我國學術圖書館有更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