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霞
(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
異化是指“主體由于自身矛盾的發展而產生自己的對立面,產生客體,而這個客體又作為一種外在的,異己的力量而凌駕于主體之上,轉過來束縛主體,壓制主體”[1]。對于異化,馬克思有經典的研究理論,即異化勞動理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具體分析了異化勞動的四種表現形式,即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相異化;勞動者與勞動本身相異化;勞動者與其類本質相異化;人與人相異化。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生產條件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為了生存,工人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而資本家付給工人的工資又遠遠低于工人所創造的勞動的價值,勞動者越是努力工作,勞動產品就越不屬于他,越成為獨立于他之外的對立物。勞動本應是人自由自覺的活動,此刻卻成了人之外的東西,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一旦外在的強制力消失,勞動者就會像“逃避鼠疫那樣逃避勞動”[2]。勞動不再是人自由自覺的活動,僅僅成了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此時,人的本質與動物無異,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2]即人與人之間相異化。通過對上述理論的理解,可以發現大學生學習過程中同樣存在異化問題。
學習目的是指主體通過學習所期望達到的抱負水平和目標要求,它能極大地影響學習行為。大學生學習的目的通常有兩方面,一方面為獲取知識,促進自身全面發展,滿足自己精神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為獲得一定的技能,以保證自己可以在社會上生存。按照學習的本質來說,第一方面是首要的。然而,受封建文化及社會評價標準的影響,不管是家長還是大學生,都普遍將學習改變命運的觀點植于內心。甚至,在現實中這種觀點主要指的是物質層面、經濟利益層面的發展。因此,許多大學生認為學習的目的就在于獲得較好的待遇。大學校園里經常會看到大學生鋌而走險,組織“替考”、當“槍手”或者代寫論文來獲取報酬的行為,結果往往是害人害己。久而久之,學習的本質目的被遺忘,學習僅是為了生存。大學生學習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異化成了求職,具有很強的機械性。
科技的進步使大學生學習的方式與手段逐漸多樣化,如:手機、微博、各大網站等等。但也應看到,利用科技手段學習除方便快捷的優點之外,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現在大學生學習時過于依賴科學技術。這些高科技,本是人們勞動的產物,在學習過程中,大學生應是主體,這些學習手段是工具,現在這種關系卻在某種程度上顛倒了。“人仿佛成了手機的工具或手段,手機中的信息流動反而成了目的。”[3]由此導致了嚴重的后果:一方面,是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萎縮。尤其是在寫作大學課程論文與畢業論文時,他們經常大量復制、粘貼別人的勞動成果,缺乏自己的創新性思考。另一方面,同學之間面對面交流的這種學習方式正在逐漸弱化,某種程度上疏遠了同學關系甚至人與人的關系,導致人與人關系的異化。
首先,高校師生關系的異化。這主要是指作為交往主體的教師與學生的主體間性的異化。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本應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平等關系,但現在二者之間并不是一種自由平等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從“主-主”關系下降為“主-客”關系。[4]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大學課堂中滿堂灌的現象并不在少數,這種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僅僅是在完成知識的交接,而不是在平等的交流與對話中完成對知識的理解與內化。師生之間在很大程度上被消除了情感的有機聯系,有時只是機械單調的完成著學校在文件中規定的教學活動。這不利于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同時不利于學生創造性的發揮,使學生淪為一種單向度的人。
其次,大學生同學間關系的異化。學校要比社會單純很多,同學之情應是最純潔、美好的。然而在當今大學校園里,由于不能完全擺脫物質利益關系,再加上受當前社會競爭壓力的影響,學習過程中大學同學的關系也有異化的傾向。在學習的這場戰役中,有的大學生為得到獎學金或者獲得其他榮譽,會使用一些手段,產生不良競爭。且大學同學的學習與生活大部分局限于宿舍小群體,而不是自由廣泛的交友。馬克思認為,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是以人的本質為基礎的,是對自己本質的回歸,而非物質化、利益化。大學生只有摒棄錯誤的學習觀與競爭觀,積極克服異化,才能自由全面發展。
馬克思認為,產生異化勞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生產力沒有高度發展。在這個過程未完成時,勞動一般以異化的面貌出現,并以此形式來進行物質生產。實際上,大學生學習中的異化同樣根源于此。我國雖已進入社會主義,但還是初級階段,只能實行按勞分配。為了有一個好的生活,面對就業壓力時,大學生有時需按照社會需求將自己的學習異化。當然,這不是說作為能動性的人無法改變這一狀況。
在許多國家,市場經濟可以說是備受青睞。但與此同時,市場經濟所奉行的“利潤最大化”的原則也逐漸深入人心,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與文化,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也趁機侵入人們的生活。有些人甚至把財富作為畢生的追求。大學雖說是社會中的一塊凈土,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象牙塔里的部分大學生已經異化成了金錢的奴隸,其學習自然也相應地產生異化問題。
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在于育人,在于培養大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增進大學生對生命本質的理解,從而逐漸完善他們的人格。然而,受功利主義影響,高校教育理念出現了很多偏差,在現實中往往過于注重工具理性層次的目標,過于注重就業率與學校的名氣。對于高校的教育者來說,迫于壓力的他們往往被課題職稱所束縛,存在發表論文的數量多但質量不高的現象。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的內在本質受到壓抑。教育的目的不完全是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是為知識經濟培養人力的投資者,為新技術的發展培養追隨者,受這種理念與環境的影響,大學生的學習自然會被異化。
面對眾多的求職大學生,用人單位往往會采取一些量化性的指標作為聘用標準,這本無可厚非,但是現在用人單位卻存在過于注重學歷、證書等指標的傾向。這一聘用標準對大學生的學習有很強的引導作用。為了能找到工作,大學生努力提升其內在的“軟實力”,而這些“軟實力”在求職中往往被量化,誰擁有的有形物質成果越多,誰就越具有價值優位。于是,很多大學生選擇逢證必考,即使很多證書并不適合自己,他們也會一窩蜂似的涌上去參加各類考試。大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異化為取得較高的學歷,達到工作單位的用人標準。
除上述原因外,大學生學習異化與自身因素也有很大的關系。首先,學習態度的過度放松。很多同學在經歷過應試教育的洗禮尤其是高考的激烈競爭后,內心有所松懈,放松了學習轉而關注其他事物了。其次,面對眾多外界誘惑,自律能力較弱。大學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使外界的各種誘惑同時向他們襲來,有些大學生自制能力差,沒辦法把握應有的度,特別容易被一些不良思想影響,如“拜金主義”等。最后,部分大學生缺乏對學業與人生的規劃,學習有一定的盲目性。
從上述原因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解決異化問題,必須大力發展經濟。只有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了,高等教育才不至于被經費等外在因素所累,才有可能既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考慮學生素質的培養。另外,國家還應依托經濟基礎建立更合理的分工機制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機制,讓大學生不至于被就業問題所牽絆,從而有可能真正達到學習的本質要求。
首先,高校應適當改變教育理念,堅持把教育的育人本質放在首位,工具理性層次的目標放在第二位。高校應營造一種追求真理、自由民主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有挖掘自身潛能的機會。其次,高校教師應適當改變教學方式,并在自身樹立正確學習觀的基礎上,加強對大學生的引導。大學教師應適當改變教學方式,與學生增強交流與互動。在傳授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還應引導學生繼續探求真理,真正做到促進學生思辨性思維的發展與人格的完善。當高校充滿著求真的教風、和諧的校園學習氛圍時,大學生學習中的異化現象自然會逐漸消退。
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應根據單位的實際需求去制定聘用標準。一方面應注重量化性的指標,但應把必備的業務證書作為其聘用指標,其他不必要的證書指標,則適當取消掉;另一方面也應注重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比如,注重大學生操作能力、創造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與人交流能力等難以量化的能力的考察。只有這樣,才能既找到合適的員工,又對大學生的學習有一個正確的引導。
首先,大學生在思想上要正確理解學習的本質,明確學習不僅是為了維持生存,更是為了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自身的解放。如此,才能正確對待學習這一特殊的勞動。其次,注重培養自己的興趣,盡量拓寬視野。在校期間應該多參加校園活動、多讀書,拓展思維,實現創造性學習。再次,大學生應加強自律,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自覺抵御外界的不良誘惑。最后,做好職業規劃。大學生應充分了解社會及自身優缺點,及時做好規劃,在學習的本質目的與就業這一外在目的之間尋求契合點,盡最大努力減輕異化程度,實現自身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若水.“異化”這個譯名[J].學術界,2000(3):45-4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9,163.
[3]肖智慧.手機休閑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7.
[4]蔣文昭.主體間性視野下高校師生關系的異化與建構[J].教育探索,2009(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