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慧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辦學自主權的逐步擴大,高校之間關于辦學資源的競爭日益激烈,我國高校的校友工作在進入21世紀之后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校友作為學校教育的結果,是教育的產品,而教育產品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校的聲譽和形象,甚至關系到學校的生存,因此,校友資源已然成為推動高校發展的寶貴資源,具有獨特的形象資源和品牌資源、人才資源和智力資源、精神資源和媒體資源、育人資源和教學資源、產業資源和財力資源、信息資源和關系資源等,這些獨特的內涵和潛在的價值,能夠極大的起到為教育事業發展服務,維護學校聲譽,體現學校品牌的獨特作用,充分重視校友資源已經成為廣大高校的基本共識。目前,高校對校友的關注多集中于畢業校友的召集、組織上,對在校大學生的校友意識培養還不夠深入。因此,如何培養在校大學生的校友意識,充分挖掘、整合、發揮校友作用,發揚校友精神,傳承校友意識,已然成為當前高校亟待實踐探索的重要領域。
一般來說,校友是指從同一所學校學習的學生畢業后相互之間的互稱;但現今校友的概括更加寬泛,是指曾經在同一個學校或研究院、所共同學習、工作過的人,包括歷屆畢業生、肄業生、學校領導、教師、職工等。所謂校友意識,通俗上講,是校友基于母校的培育和關懷,產生的對母校的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并且樂于服務母校、建設母校、奉獻母校的責任感和歸屬感。
校友意識究根到底,更多的是對學校和老師的情感。而校友意識的培養,目的在于弘揚優良傳統,傳承大學精神,凝聚校友力量,激發愛校熱情,圍繞學校中心,從而促進學校和校友共同發展。學生時代是人生最單純的時代,產生的感情具有真誠、強烈、自然、持久和易觸動等鮮明特點。開展大學生校友意識培養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通過培養大學生的校友意識,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的整體素質。通過校友意識的培養,激發學生“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理念,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和歸屬感,借助校友對母校無私的奉獻,激勵學生心念母校,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二是通過培養在校大學生的校友意識,將有益于校園文化的不斷傳承。校園文化是高校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綜合體現,是長時間的積淀凝聚而成的具有較強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文化環境。在校生經過校園文化知、情、意、行、思等潛移默化的熏陶后,培養了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優良品德,具有了內化的品格、素質、知識和能力,能夠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教化,從而將校園文化帶入社會,使校園文化不斷得到傳承。
校友意識的培養,其本質是一種校友文化,是從生成到傳承再發揚,貫穿于學生入學到畢業的所有過程。現如今,很多高校都已經意識到在學生在校期間是培養校友意識的最佳時機,然而如何培養在校學生的校友意識,卻沒有權威的做法和模式。通過網絡調查、現場座談等方式對南京部分高校的在校學生進行校友意識的調研結果,結合筆者多年工作經驗在校大學生的校友意識并不樂觀,存在對學校歷史、辦學特色、知名校友等知之甚少等諸多困境,校友意識培養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分析原因,可以得出具體三方面內容:第一方面,從學生層面分析,“90后”在校生多為獨生子女,缺乏感恩意識和擔當意識,在網絡社會的沖擊下,思維模式和觀念價值更多表現出獨立性、多邊性、差異性等突出特點,對母校缺乏認同感和自豪感。第二方面,從畢業校友分析,盡管很多的校友對校友工作表現出很高的熱情,但舉辦的聚會和活動局限于畢業人員,對在校生的關注不夠。第三方面,從學校方面分析,部分高校的校友工作人員對校友工作的重要性、校友工作的職責認識不對位,缺乏認識、缺乏理解、缺乏熱情、缺乏主動,并局限性的將自己的服務對象定位為畢業的學生。
校友意識的培養,注重凝聚校友力量,激發校友熱情。通過組織校友活動,樹立“親情至上”觀念;為校友做好服務,樹立“校友為本”觀念;樹立“一家親”觀念,增強對學校的認同感;樹立“合作共贏”觀念,有效整合開發校友資源和學校資源的有效結合。培養校友意識,可以形成良好互動的校友氛圍,促進校友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意義深遠,迫在眉睫。
1.構建校友管理網絡
高校校友意識的培養,應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校友管理網絡。一條線是由學校領導直管校友工作,設立校友工作常設機構,配備有開拓精神、熱情奉獻的干部從事校友工作。各二級學院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分管本院系的校友工作,并指定專人負責大學生和歷屆校友的聯絡協調工作,在校內建立起自上而下的嚴密的校友工作組織。另一條線是在學校校友會的統籌下,各地方成立地方校友分會。為發揮地方校友會優勢,學生進校之際,向學生初步介紹母校情況、校友信息;在學習期間,通過資助貧困校友、聯誼、座談來凝聚團結學生;畢業之際,向學生提供就業形勢與政策、就業指導、當地自主創業政策等密切相關問題咨詢,并對學生畢業后的發展進行動態追蹤。由此,將校友意識在學生思想中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滲透。
2.強化校友服務功能
通過做好校友來信來訪、返校接待、資料收集等事務性工作,來強化校友工作的服務功能。一是搭建在校生接待返校校友的平臺,細心接待每一位返校校友,做到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落實;二是通過暑期社會實踐等形式,讓在校生通過電話、通信、互聯網、現場采訪等方式,聽校友講學校變遷過程中的趣事,同時收集和整理校友信息;三是抓住重要日期開展豐富的活動。在“五四”青年節,開展青年校友聯誼活動及校慶返校日活動;在春節或重大節日對高齡校友、杰出校友和生病校友的探望、慰問活動等等。
3.完善校友規章制度
根據校友的特殊性質,校友的工作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的特點,除強化為廣大校友服務的意識外,關愛已畢業校友、關心在校學生,為在校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幫助,使其建立母校情結。因此,必須構建責權分明、流程規范的校友工作機制,包括校友會章程、捐贈管理辦法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
4.建立校友管理系統
校友網站是學校與校友信息交流的渠道和情感溝通的窗口,同時也是塑造校友和學校良好形象的平臺。一是設置校友信息板塊,最大限度搜集整理校友信息,了解校友近況,介紹優秀校友的事跡,在學生中形成心向學校的合力;二是設置母校動態板塊,對學校的近況進行宣傳報道,讓校友們及時了解學校的動態和發展,增強校友的榮譽感;三是設置互動交流板塊,組建信息量大、功能繁多、聯系緊密、交流及時的互動交流平臺,方便校友和學生在網站提供信息、發表意見、溝通情感、交流體會,構建在校生和校友的無縫銜接。
1.畢業生走進校園,開發育人功能
畢業校友進課堂。思政課堂因其目標圣人化、內容抽象化其教學成效難如人意,而校友進思政課堂育人,以其自身的成長歷程、人生感悟和成功經驗作為載體,內容上將深奧空泛的理論知識帶向實踐生活環節,形式上從“教師權威”向“亦師亦友”轉變,提升了學生的關注度、接受度和積極性,從而帶給學生間接和潛在的體驗感,強化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內化成效。
畢業校友做報告。邀請校友返校作報告,談專業知識、談人生道路、談母校情誼。校友的現身說法,讓學生感受價值、觸動靈魂,對在校學生具有極強的感染力,既豐富了校園文化,又推動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也體現了校友的社會價值。校友中的商界精英、技術能手等知名人士確實具有很強的示范帶動作用,但同樣在崗位上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有適應行業發展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普通校友同樣具有示范作用。
2.在校生參與管理,架構校友橋梁
在學生社團中自發成立校友聯絡部,讓在校生參與校友工作,既架構了老校友與在校生銜接的橋梁,又增強了校友工作的實效性,培養了學生的校友意識,并提升了自身的綜合能力。以校友聯絡部為依托,在校期間協助做好校慶、校友返校接待、校友會議服務、校史及學校發展近況介紹、校友雜志編輯等系列活動;返鄉期間參與地方校友會活動聯誼、走訪校友、資助貧困等活動,使在校生融入各地的校友會。高校要對校友聯絡部工作做出努力的學生進行表彰,將奉獻精神和歸屬意識滲透到在校每一位學生。
校友捐贈是校友對學校的愛心奉獻,是對大學生的愛心接力,是校友人生價值和成就感、歸屬感的體現。學校應尊重捐贈者的意愿,授予捐贈者榮譽,著力培育積極自愿、有捐必獎,公開透明的捐贈文化。一是由校友捐贈設立學生的獎學金,在頒獎儀式和座談中,有意識讓學生體會到從獲贈到感恩、從感恩到回饋,將校友對母校的情感得到傳承和發揚;二是對校內貧困及發生重大事故的學生,組織學生進行捐贈,既體現了學生間的互幫互助,又培養學生的大愛精神和奉獻精神;三是借助校慶及校友活動接受校友捐贈,例如班級認捐學校樹木、冠名標志建筑等途徑,廣泛宣傳校友對母校的反哺。
高校校友是學校的寶貴資源和社會的巨大財富,是支持高校建設和發展的特殊群體,是高校辦學實力和水平的集中體現,校友工作是一項系統科學的工作,校友意識的培養是高校校友工作的生命線。大學生校友意識的培養,應該以獨立、自由、創新、求是的大學精神為依托,增強學生的認同感、歸屬感,提高服務意識和奉獻意識。創新性的拓展校友工作,完善校友運行機制、管理機制、長效機制,更高效的培養校友意識,以便為校友工作的開展奠定扎實的基礎,還值得我們積極的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顧豐,劉越.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大學生校友意識的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01).
[2]趙錢銘,曹陽.地方高校校友捐贈機制探索[J].價值工程,2014(11).
[3]王偉,賈紅果,薛力.大學生校友意識培養中實施目標管理模式的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5(7).
[4]張健.培養“準校友”的校友意識探析[J].科教文匯,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