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跑動的自我:消費社會中的城市馬拉松文化

2018-01-26 20:22:15
天府新論 2018年5期

王 健

近年來,跑步健身活動已經成為城市居民的一種時尚生活方式,在城市大眾生活中迅速流行,形成了以中產階層群體為主的城市運動景觀和城市亞文化現象。城市馬拉松運動在其中尤為突出。在當代由鮑德里亞指出的消費社會中,人們已經從以生產為特征的社會走向了以消費為特征的社會。有關跑步的網站、微信群、在線社區、跑步軟件等已經成為跑者交流知識、分享經驗的賽博空間(cyberspace),而馬拉松跑者在購買運動手環、手表、運動服裝、跑鞋、參賽門票以及跑步知識等方面上的費用,更是達到了年均近7000元。*新浪體育.《讀懂2017中國跑者大數據,看看中國標準跑者是啥樣》 . [2018-01-22].https://sports.sina.cn/running/2018-01-22/detail-ifyquptv8539669.d.html?vt=4.

以馬拉松為代表的跑步健身活動已經成了個體消費與規訓身體的重要形式。當代消費文化對日常生活的浸淫,使得以馬拉松為代表的跑步運動表現出對健身這一最初目標的偏離,最終讓技術成為身體的一部分的“身體的技術化”(body technicalization)變成了身體成為技術的一部分的“技術化的身體”(technologized body),以便獲得相應的社會資本。“我跑故我在”成了跑者通過跑步建構自我認同的重要過渡儀式,自戀主義(narcissism)也在其中逐漸彰顯。在當前對城市馬拉松流行現象的分析中,眾多研究者已經從哲學*任慧濤:《超級馬拉松、圣徒與內在體驗:兼論面向未來的體育哲學》,《體育與科學》2017年第3期。、經濟學*邢金明,劉波,歐陽井鳳:《馬拉松“熱”背后的冷思考》,《體育學刊》2017年第2期。、社會學*曾遠力,閆紅紅:《青年參與馬拉松運動的社會學分析》,《中國青年研究》2017 年第12期。等角度進行了闡釋。然而,目前的分析存在一些明顯不足,很多研究只是強調了跑步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忽視了以馬拉松為代表的長跑運動所具有的多種社會文化功能;偏重對馬拉松運動的生理益處和心理健康等微觀因素的分析,缺少對這一運動背后所包含的社會結構和消費文化等宏觀因素的考慮。鑒于以上原因,需要在綜合考慮社會文化等宏觀背景因素的前提下,對微觀跑步實踐背后的現代性意蘊進行詳細闡釋。

一、作為“景觀”的跑步:身體的技術化展演

城市馬拉松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中產階層跑者以健身的名義,通過給身體穿戴現代科技產品和運動服裝來努力尋求自我認同(self-identity)的結果。現代移動科技的發展,尤其是智能終端以及可穿戴電子設備,使得跑者定義自我的方式有了新變化。不同于以往跑步形式的單調乏味、目的單一性,現代的跑步健身把鍛煉身體這一基本生活需求逐漸轉變成了一種“運動奇觀”。在這一過程中,現代化的跑步裝備,革新了跑步這種曾經單調乏味的運動的呈現方式。在技術成為身體的一部分的同時,身體也成了技術的載體,演變為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技術景觀”。

(一)記錄方式的智能化

在移動網絡、智能手機和可穿戴設備還未流行之前,傳統的跑步健身的信息交流和分享只能局限于三五個跑者日常接觸時的溝通。隨著移動網絡和智能電子產品的普及,及時記錄與分享自己的跑步數據和跑步狀態使得跑步圈子成了一種賽博空間(cyberspace)。這就在一定程度拓展了跑步健身的功能。人們不再受制于時間或空間上的限制,設備自動記錄,無需費心。跑者隨時都可以通過手機的拍錄功能把跑步狀態、跑步場景存入手機,符合了如德波所謂的“景觀瞬間性”、豐富多彩性,最終有助于跑者所營造的景觀的擴展。

當代的跑步特征表現為一系列圖像和數字符號,是由制造電子照片、短視頻、音頻、數字記錄等設備再現出來無數的形象。這些可視化的技術,不僅為跑者提供了不斷進行自我審視的工具,而且還使得個體對自我的感覺依賴于自我形象的消費,方便了人們的孤芳自賞。同時,智能手機所具有的拍照和錄像功能,在方便跑者傳播和交流信息的同時,改變了跑步本身的性質,使得跑者的日常仿佛罩上了一個巨大的“回音室”,或者類似于一個墻壁上鑲滿鏡子的大廳,跑者的生活因此被塑造為一系列圖像或數字化符號,服務于自我滿足和他人欣賞。正是這些虛擬形象的泛濫,破壞了個體對現實的感覺。現實似乎成了智能手機所呈現的樣子,沒有這些移動設備的數字化呈現,個體仿佛無法相信自己的感覺。這些虛擬的圖像和符號就為跑者的生活和自我的存在提供了有效的感官證據。

(二)跑步管理的“麥當勞化”

從一定意義上而言,參加長跑健身或者跑馬拉松作為一種“象征符號”,已經成為中產階層是否與時尚生活方式合拍的標志。跑步相關APP、智能手環等軟件和設備的出現,使得瑞澤爾(George Ritzer)所說的“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的一些特征在跑步健身中得以體現。傳統上的跑步健身,可以說是一個人的獨自創作和自我欣賞,現在的跑步健身則完全可以用可視化的方式,體現著可計算性、可預測性和控制。這些設備成了跑者身體向賽博空間的延伸,成了跑者科學規訓身體的有效工具。身體皮膚的界限感被打破,跑者希望私人的信息被群體營造的公共空間接納和認可。

首先,馬拉松健身的可計算性特征,這表現為跑者借助可穿戴設備自動記錄實時的運動狀態,并在跑者結束運動后,生成數據信息,以供個體參考。比如,對于把跑步作為一種深度休閑(serious leisure)方式的跑者,聽著隨身設備中的配速,計算好何時補充水分,后半程如何不掉速,以確保最終科學完賽爭取拿到PB(個人最好成績)。其次,跑步數據的呈現和分析,極大地方便了跑者對自身實際運動狀況的審視與監控,進而修正或完善著下一步的運動規劃。這就在當今明顯搖擺不定的社會中滿足了個體對確定性的需求。鑒于此,這種可以預測和確定的“跑步世界”對時常陷于“地位恐慌”的中產階層群體充滿了吸引力。馬拉松跑者通過這種可以預測的方式進行健身運動,遵循著跑步的規則和要求,在科學的指導以及訓練的情況下,最終使得個體的所言所行都具有了相當程度的可預測性。最后,馬拉松的控制特征主要體現在對身體的管理上。個體選擇馬拉松健身,一系列針對身體的“改造”便隨之而來。比如,如何選擇合適的跑鞋與服裝、采取哪種方式進行跑前訓練、如何科學飲食等都聚焦于跑出理想成績的目標,跑者在其中自覺或不自覺就會接受來自團體或者其他媒介的管理和教育,進而完成了對身體的控制。

(三)互動體驗方式的虛擬化

城市大眾參與跑步的最初動因本在健身,然而隨著國外和國內兩岸三地的一眾明星偶像加入馬拉松長跑行列,這一運動無形中逐漸成了一種文化潮流和運動時尚,打上了社會資本的烙印,去哪里跑、成績如何、投入多少,已經明顯表現出了階層區隔的色彩。很快,馬拉松在當代眾多大中城市中已經成了一種文化景觀,“明星的景觀生活成為了普通大眾在平庸生活中所向往的虛幻世界”*張一兵:《景觀拜物教: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德波〈景觀社會〉的文本學解讀》,《江海學刊》2005年第6期。。中產跑者試圖通過馬拉松所具有的社會資本價值來消解“身份焦慮”,似乎只要在跑馬拉松,明星所代表的社會價值光環就會一直縈繞在左右。以咕咚、悅動圈、樂動力等APP為代表的跑步軟件,營造了一種理想的虛擬空間。這一空間為親近和自我表達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從網絡中誕生的社會群體,有足夠多的人投入充分的情感,進行足夠長的公共討論,由此在賽博空間形成了人際關系網絡,成了一種“虛擬共同體”。*周麗昀:《現代技術與身體倫理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94頁。在這一虛擬共同體里面,中產階層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壓力、焦慮、雞零狗碎的瑣事統統不存在,這里只有單純的跑者,群體中的歸屬感、安全感、榮譽感都得到了確立,可以盡情享受運動帶來的極大的精神慰藉。因此,APP等在線軟件,把渾濁的世俗亂象幻化成了澄明之境,在那里只有個體所熱愛的東西。馬拉松跑者不僅僅是在健身或競爭,還在上演著一種強調共同價值觀的儀式,這就需要見證人,需要通曉表演規則與內在含義的熱情觀眾,觀看不僅不會破壞內在價值,還能使得比賽更加完善。

二、“馴服的身體”:跑步的社會功能分析

身體既是一種中介又是一種實踐。跑步所具有的健身和社會心理功能,更好地體現了身體的被規訓、鏡像性以及交流功能。*汪民安,陳永國:《后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19頁。馴服的身體意味著個體通過對身體的嚴格管理,來讓身體成為可預知的客體;而鏡像的身體則是通過身體來反映周圍的一切事物的方式獲得。建立在消費文化的基礎上,身體就變得像它能夠使用的物體一樣可以預知,對象成為一面鏡子,通過消費的典型媒介無限制生產欲望,尋求在一種無限循環的占有中成為自我形象的一部分。交流的身體就是一種實踐的身體,其典型特征在于身體就處于自我創造的過程中。

消費文化中的身體被經驗的方式變成不斷增加的“工作”,個體傾向于把身體視為自我的部分,可以被修正、形塑。跑者通過飲食與運動來呵護身體并非單單為了健康,還為了良好的自我感覺。在跑步這一身體實踐中,記錄和分享數據和動態只是完成了跑步的起初儀式,這一儀式背后的社會功能才是跑者樂此不疲的最深層的動力。對于中產階層跑者而言,大部分人通過跑步健身,獲得線上和線下的人際互動和溝通,進而間接取得或提升如階層、身份、地位等形式的社會資本。

(一)跑步健身首先重在對身體形態的強調

符合社會文化審美要求的身體從古至今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古希臘美學中對美的欣賞與強調就曾集中體現為健美的身體。隨著文化的變遷,身體美學標準也在發生著變化,但是優美的身體曲線這一標準在現代社會中一直沒有改變。身體的健美成了一種新的美學敘事。“緊隨身體成為消費主體而來的便是眾多消費品借助大眾傳媒呈現給消費者眾多青春、美麗、健康、有活力、有情趣的理想化身體形象,似乎借此告知人們使用此物便可以像廣告中的人體形象一樣魅力四射、光彩照人。于是,大量存在的視覺形象主宰了消費文化中人們對身體的理解,人們開始對身體、自身外表格外敏感和關注,不斷借助外在的消費品來美化和保養自己的身體。”*李雷:《消費文化語境下的身體美學》,《文藝爭鳴》 2010年第17頁。進而,這種“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凌繼堯:《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研究的反思》,《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使得跑步健身逐漸成了一種身體美學實踐。跑者通過嚴格按照跑步手冊或是科學鍛煉的技巧和原則,根據標準體重的體質指數(BMI)要求,不斷塑造著自己理想的身體形態。這主要在于現代人的自我對如何向他人展示自己尤其感興趣,在個體對幸福與完滿的追求中,外表變得越來越重要了。“這些所謂的身體計劃,都是旨在對于身體的外表獲得一種有效的控制以增強個人獲得更多滿足的能力”*喬安妮·思特維斯特爾:《時髦的身體:時尚、衣著和現代社會理論》, 郜元寶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00頁。,在良好的身體與外在形象在被其他跑者羨慕和點贊的同時,身體美也間接成了一種網絡社交資本。

(二)跑步賦予個體身體敘事的主動性進而實現“以身言事”

文字敘事和圖像敘事之間有著“互文性”的關系,跑者通過手環上傳數據、通過社交自媒體上傳文字信息、配以自拍圖像,重新建構了一種自我想要呈獻給公眾的運動敘事。這種敘事背后暗含著與跑者有關“我在何處完成了某個目標”的自我敘事。這種敘事之所以能有效,在于移動社交媒體的獨特性,其后的敘事腳本都是跑者本人創造。不同于運動賽場上被動的參賽者,以健身為初始目標的跑者完全掌控了信息的制造和呈現方式,這就讓跑者的運動敘事的自主空間得以最大化。比如類似騰訊捐步手機應用所設置的每日步數排行,提醒著個體不得不像工作記錄一樣去定時打卡。這種記錄下的文字或數字,不僅僅是一種記錄,還表達著一種實際發生的行為。如奧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所言,“所有言語都是一種施事行為”*奧斯汀:《如何以言行事》,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7-14頁。。因此,記錄的跑步數據和呈現的跑步圖像都在“言說著”跑者的個體品質和社會資本特征。個體在跑者圈發布有關自我的跑步數據和相關圖像,實際上就是對自我身份的宣誓、對所屬群體的認同。

(三)作為肉體的“能指”變為自我認同的“所指”

能指(signifier)表示具體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語言符號;所指(signified)則是語言符號所表示的具體事物或抽象概念。兩個概念均來自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所提出的結構語言學。從外部來看,跑者通過對作為肉體的身體進行有計劃的鍛煉,從而達到健身和塑身的目標。但在當前的消費社會中,健身的主要目的不僅僅是改善生物學意義上的身體,即所謂的“能指”,而是在于肉體形象的改善所帶來的非物質化的收益,即社會資本和精神意義,即“所指”。對于跑者,健身有時并非跑步的重點指向目標,利用在線互動以及線下的跑步實踐創造團體歸屬感和自我認同感才是關鍵。通過實時互動、聊天群、跑步社區等,跑者維系了一種特有的身份感,通過儀式化的行為和特有的亞文化用語,跑者群體的凝聚力和親密度得以維系。馬拉松所具有的顯著的運動儀式感,進一步增強了馬拉松跑者的自我范疇化和社會比較,從而建立了強大的群體認同。

三、文化凝視與功能異化:馬拉松背后的自戀主義

當代馬拉松運動已經成了一種城市流行運動消費文化。“消費文化時刻把握正在流行的進行自我身體保養的觀念——這一觀念鼓勵個人采用手段(工具)性的策略以對抗身體機能的退化和衰老的發生,同時消費文化也把以上觀念和身體是快樂以及表現自我的載體相結合。”*汪民安,陳永國:《后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19頁。從《2015年中國跑者調查報告》*愛燃燒. 《中國跑者調查報告|原來你是這樣的跑者》 . [2016-04-27]. http://iranshao.com/articles/2553-runner-report.中可以看出,處于現代性文化中的馬拉松,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一是構成跑者主體的是中產階層;二是馬拉松的直接后果是跑者身體的改善;三是跑者的成果的表達和展現方式是運動裝備和在線的可視化圖像和數據;四是跑步的生產目的是為了健身和鍛煉意志力并在社交網絡上交流。當前所謂的“油膩中年男”、“中年少女粉”等網絡流行詞,無不暗示著皺紋、松垮的肉體以及發福的跡象、禿頂等隨衰老而出現的問題理應得到遏制,個體自身要進行積極的身體鍛煉與保養,美容、健身以及其他休閑方式都是必要手段。除此之外,從外表是內在自我的反映來看,忽視身體的直接后果就是降低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可接受性,也是一個人懶惰、低自尊乃至道德失敗的標志。就如福賽爾(Paul Fussell)在《格調》一書中所引用的一則廣告詞:“您的體重就是您的社會等級的宣言。一百年前,肥胖是成功的標志。但那樣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肥胖是中下階級的標志。與中上層階級和中產階級相比,中下階級是前者的四倍”*保羅·福塞爾:《格調》,梁麗真、樂濤、石濤譯,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4頁。一樣,身體背后暗含的有關社會地位、階層身份的隱喻。因此,現代消費社會中的馬拉松景觀的特殊性正是在于被規訓的身體形象的呈現以及分享和互動過程中的消費。

中產階層跑者對身體形態的關注,主要在于自我是否符合消費文化這個“大他者”凝視的要求,進而演變為對理想身體的過度重視與迷戀。正如拉什(Christopher Lasch)所言,折磨新一代自戀主義者的不是內疚而是一種焦慮。中產階層群體并不企圖讓別人來承認自己存在的確鑿無疑,而是苦于尋找生活的意義。*④⑤克里斯托弗·拉什:《自戀主義文化——心理危機時代的美國生活》,陳紅雯、呂明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第4頁,第47頁,第32頁。從現實角度來說,自戀主義顯然代表了對付現代生活的緊張和焦慮的最佳方法,于是目前主要的社會條件總是傾向于培養出人們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的自戀特性。④實際上,馬拉松健身運動已經成了個體滿足自戀的一種具身體現(embodiment)形式。由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所開創的精神分析學派對自戀的研究,主要是從客體關系(object relations)角度,強調個體對高于現實自我(actual self)的理想自我(ideal self)所具有的超我(superego)的壓迫性要求,是通過把自戀作為一種心理病理現象所進行的心理微觀層面的解析。在面對由不同個體所構成的群體的心理狀況時,拉什對“自戀主義”的解析,則可以很好地詮釋馬拉松文化所凸顯的不同于個體現象的群體心理所具有的突生性質。拉什認為“焦慮的、自我關注的自戀性格,正逐漸取代了弗洛伊德時代那種深受超我意識壓抑的歇斯底里型性格”。④⑤現代人尤其是馬拉松跑者的自主性集中體現在移動記錄設備所具有的眾多自戀性質的功用方面,其中最主要的用途之一就是“自我審視”,這就使得一個人對自我的感覺依賴于自我形象的消費。因此,跑者對身體的過分關注,形成了如德波(Guy Debord)所言的“視覺表像化的顛倒世界”,健美的身體曲線成了個體最真實的存在,成了精神的源泉,導致了當代人的“身體崇拜”。

同時,通過各種線上和線下媒體廣告和宣傳,個體對身體美所具有的資本價值趨之若鶩,本能的沖動一再被勾起,這就使得消費社會的消費價值觀得以實施。通過實際的跑動,及時地把實時在線數據或跑步狀態以文字或圖片的方式分享給群體,進而實現了讓自我形象在特定公共空間中的凝視。換言之,個體通過把本屬于自己私人領域的特定權利讓渡給跑步團體所營造的公共空間,自覺接受社會價值觀的評判,從而不斷強化對身體的規訓并實現自我認同。這一過程也實現了個體對自我以及特定公眾對自我的監視。在這種過程中,個體的身體已經不屬于他自己,在不斷被客體化和對象化的過程中,身體已經成了一種消費符號。讓他人觀看,主動呈現自我的信息,由此建立起虛擬的人際互動和跑者圈,跑步所具有的敘事和交流意義從而得以實現和呈現。本著對跑步團體的信任,上傳和分享自己的跑步裝備、跑步數據、客觀跑步狀態和主觀感受,個體實現了對于團體的社會認同,進而實現了心理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則進一步強化了作為一名跑者的自我認同。在此基礎上,跑者分別在自身和團體中實現了理想身份和人際關系的再生產。最終,跑者通過跑步達到了心理和社會意義上的雙重滿足。

然而,在由貝克(Ulrich Beck)所言的現代性風險下,社會自我通過賽博空間的虛擬化,產生了對個體真實自我的損害,跑者忙于制造一種非真實的理想自我,忽略了個體差異性背后所具有的生命本真意義,逐漸迷失在線上或線下跑者圈所營造的同質化的完美身份的體驗感上。個體通過刻苦甚至近乎苦行僧般的虔誠努力所要達到的目標,不過是對消費文化這個大他者的盲目屈從。線上群體已經把賽博空間中的身份認同為自我了,“自我被碎片化,真實性和確證性被驅逐,他者的自我建構起一個非真實的自我。是以偽自我的形式展開的他我”*孫士聰:《身份認同與審丑狂歡的興起——網絡文化的倫理學維度》,《漢語言文學研究》2012年第2期。。這種身份的建構可以理解為偽自我在賽博空間的一種形式,自我的虛假性在于其不確定性,進而模糊了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的界限。*周麗昀:《現代技術與身體倫理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93頁。

因此,馬拉松所營造的“理想身份”早已偏離了每個普通跑者所應有的形象。在一定意義上,跑者通過長跑所建立起的自我身份,是一種“偽身份”,身體則成了制造這種虛假身份體驗的工具。甚至在大部分時間,不斷刷新的跑步數據、更新的裝備、各個賽事地點、獲取參賽資格等內容都遠遠重于“健康的身體”。馬拉松運動為個體提供了如戈夫曼(Owen Goffman)的擬劇理論中的一個很好的“前臺”, 跑者在觀看者面前刻意呈現出固定、合宜的表現情景。個體就成了在虛擬空間中為了展示而展示的物化客體,跑者對于體型和審美的過分關注,最終使得長跑健身所應該具有的原初功能被遮蔽乃至扭曲。

總之,馬拉松的功能異化背后動因就在于自戀主義過分泛濫的結果。跑者服從于自戀式的理想自我,身體被置于“價值符號”之下,導致了一種計劃性的自戀,把對美的控制的、功能性的頌揚作為對符號的利用和交換,“你對你的身體負責,必須在它身上投資,使其產生效益——不是依據快樂秩序,而是用大模式反映和中介的符號,依據影響力的組織圖表等進行投資。”*汪民安,陳永國:《后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0頁。由此,跑者就在消費文化的強勢影響下,形成了以身體的社會功能異化為特征的自戀主義。

四、抗爭的身體:馬拉松與生活政治

在當代消費社會,隨著“勞動的身體”(the laboring body)向“欲望的身體”(the desiring body)的轉化,身體成了消費符號,成為社會意義的載體。*Bryan S. Turner. The Bod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1996: 26.身體成為自戀性的社會意義代碼,從屬于整個消費社會符號系統,身體符號在消費語境中,演變成了一種“符號暴力”,最終成了一種新的話語霸權。*廖述務:《身體美學和消費語境》,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第104頁。消費社會中馬拉松所體現出的自戀主義,嚴重遮蔽了跑步健身的應有之義,扭曲了塑造真實自我的作用。

然而,雖然跑步文化具有自戀主義的特征,但是跑者在基于不同生活際遇的情況下,對于生活世界的扭曲現象也會潛藏著不同形式的抗爭的可能性。消費社會中跑者的身體實踐,雖然與消費時尚密不可分,但也與現世政治有關,可以建構社會議題和進行政治動員。*劉濤:《圖像政治:環境議題再現的公共修辭視角》,《當代傳播(漢文版)》2012年第2期。歷史上,體育運動本身就具有減少社會不平等、增進社會流動的作用,就像“身體和女性一樣在整個西方歷史上遭到了奴役、流放”。*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剛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50頁為反抗這種奴役,身體成了重要的策源地,女性主義將身體帶入學術討論和政治行動的反思中,男性主義者則是重申男性身體把異性戀的男性特征作為支配性表達,身體進而具有與權力和知識相關的性質。*周麗昀:《現代技術與身體倫理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59頁。因此,社會弱勢群體,如女性、體弱者或身體能力受限者,就可以通過跑步健身,一定程度上抵抗來自男權社會或者強勢群體的歧視,實現選擇和建構自我與身份認同的生活政治。比如,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的女運動員通過體育競賽證明了女性完全可以獲得和男性一樣的成就。進而,跑者所追求的身體的健美、跑步的生活敘事以及跑者群體間的交流目標,就是一種良好自我認同的表現。跑步尤其是馬拉松長跑運動所具有的對現實社會結構不平等的抵抗作用以及自我認同的建構功能,對于被“無意義、虛空、浮躁、不穩定”等社會消極氣氛籠罩下的個體,無疑提供了更多的主體選擇權和能動性。

此外,跑者之間的線上交流與分享,從在一定意義上說打破了傳統上的私人領域,這就使得公共領域的一些信息能納入私性空間。雖然個體的隱私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遭到公開的監控與審視,但是更大的益處則在于,個體可以把公共議題納入自我領域,進而公共議題成為分內之事,這樣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打破如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Charles Wright Mills)所謂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種冷漠旁觀的中產心態;同時,由于個人的關切得以在公共空間中表達,這也就有利于個體參與公共事務,進而增加普通個人對公共話語的影響力。由于城市馬拉松并非一群人的“健身狂歡”,而是具有城市形象宣傳和文化品牌塑造等其他經濟與文化效應的事件,因此,跑者的積極參與,勢必影響到當地政府對城市公共設施和居住生態的重視。跑者在跑步健身中的切身體驗、賽后的在線分享,都是對城市公共治理績效的間接監督。這對于空氣、河流以及城市基建與衛生都起到了改善作用,反過來這也促進了跑者對現代社會所應有的公民身份和公共精神的表達。

五、結 語

現代或后現代世界是一個混亂不堪的社會大漩渦,其特征就在于確定性的喪失。在這個世界中,“一切固定的東西都消融到空氣里去了”。這種生活的碎片化的結果,就是焦慮和身份認同的危機。*喬安妮·思特維斯特爾:《時髦的身體:時尚、衣著和現代社會理論》, 郜元寶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00頁。亞文化中的個體會利用運動以及其他一些流行的文化產品來標榜自己與眾不同的趣味、生活方式。在跑步亞文化中,身體既可以作為自我身份的再生產的“工具”也能成為反抗消費文化和自戀主義裹挾的“武器”。工具意義上的身體,已經成了被消費社會價值觀任意擺布的客體,借助身體規訓技術,身體成了消費文化這個“大他者”的玩物。不過,對于作為武器的身體而言,跑者的身體就可以成為彰顯本真自我的中介,從而奪回本就屬于自我的而被誘惑讓渡出的主體權利。福柯指出,身體技術能使個體通過自己的力量,或他人的幫助,進行一系列對身體、靈魂、思想、行為、存在方式的操控,以此達成自我的轉變,以求獲得某種智慧、純潔、完美或不朽的心態。*米歇爾·福柯:《自我技術:福柯文選Ⅲ》,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年,第54頁。既然自我能夠通過身體技術服從于消費文化,也能通過身體技術反抗這種魅惑下的扭曲。對于跑者而言,身體不僅僅是被社會文化規訓的對象,也是可以成為健康與特立獨行之美的載體。只有跑者回歸到日常生活,不刻意迎合任何所謂的虛假自我意識的要求,摒棄過度的自戀主義欲望,關注內心的真實體驗,方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我認同。最終,馬拉松才會成為解構消費文化所刻意創造的“虛假認同”的有效身體實踐手段,從而建構出真實的自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男人的天堂|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久久一级电影| 欧美日韩综合网| 亚洲永久色| 欧美高清三区|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免费aa毛片| 四虎永久在线|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亚洲男女在线|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六月婷婷综合| 国产精品30p|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一级毛片a女人刺激视频免费|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精品国产99久久| 国产在线八区|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老司机精品久久| 欧美福利在线| 99久久这里只精品麻豆|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狠狠v日韩v欧美v| 亚洲午夜综合网| 国产午夜看片|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国产在线第二页|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亚洲h视频在线|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欧美日韩动态图|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青青青草国产|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