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方方
近日在門診接診了一位42歲的女性,她年輕時做過三次人流,后來自然懷孕又因胚胎停育刮宮,后又在32歲時做了試管嬰兒,因子宮內膜薄不能移植,調理了10年,現已42歲,子宮內膜仍薄,仍未移植成功。
后來我又見一位33歲的女性,自述四年前懷孕四個月由于工作忙而進行藥物引產,因流產不全刮宮,一年前做試管嬰兒,因子宮內膜薄不能移植。經雌激素等各種治療,子宮內膜厚度仍只有4.5毫米。
這兩個患者均觸及目前生殖界非常頭疼的一個問題——子宮內膜薄。
這個問題沒有一個肯定的答復。目前多數以7毫米為界。一般生殖科醫生希望做試管嬰兒的女性子宮內膜厚度能大于8毫米。
來月經時內膜脫落,所以那個時候子宮內膜應該是最薄的。不過月經期宮腔里有血,此時B超查不準確。隨著卵泡的生長,雌激素增加,子宮內膜逐漸增厚。排卵期雌激素達到高峰,子宮內膜達到一定的厚度,一般此時查看比較準確。當卵泡小的時候,雌激素水平相對較低,子宮內膜相對比較薄。
順便說一句,多囊卵巢綜合征的患者常常是卵泡多,但都長不大,雌激素相對較低,子宮內膜可能薄。看子宮內膜厚度的同時要看卵泡的大小。
答案是肯定的。子宮內膜的厚薄與妊娠率是有相關性的。一般來說,子宮內膜厚度小于5毫米基本不能完成受精卵著床(只是說基本,當然也有例外);通常情況下,5毫米是最低值。
一項研究分析了子宮內膜厚度與妊娠率的關系,結論是:子宮內膜厚度小于8毫米,臨床妊娠率為23%,自然流產率為26.7%,宮外孕率為10.0%;子宮內膜厚度在8~11毫米之間,臨床妊娠率為37.2%,自然流產率為23.8%,宮外孕率為4.3%;子宮內膜厚度在11~15毫米之間,臨床妊娠率為46.2%,自然流產率為19.9%,宮外孕率為2.1%;子宮內膜厚度大于15毫米,臨床妊娠率為53.3%,自然流產率為17.5%,宮外孕率為2.2%。
由此可見,子宮內膜的厚度與臨床妊娠率、自然流產率及宮外孕發生率相關。隨著子宮內膜厚度的增加,臨床妊娠率增加,自然流產率下降,宮外孕發生率下降。
有人為了保證妊娠率,子宮內膜不夠8毫米就不移植。但是如果經過各種方法子宮內膜就是長不到8毫米厚怎么辦?專家認為,如果經過各種努力,子宮內膜厚度仍低于8毫米也可移植,因為如果不移植就不會懷孕,移植了還有可能懷孕。即使移植了沒懷孕,還有機會再試。
先來看看子宮內膜的結構。子宮內膜分為兩層:功能層和基底層。功能層較厚,受雌孕激素的調節,發生周期性的變化,每次來月經時功能層脫落。基底層較薄,不脫落,為功能層提供血運。功能層厚度與基底層厚度之比大約為2:1。
隨著雌激素的增長,子宮內膜增厚,基底層的血管長入功能層,每月功能層脫落,基底層再長。所以,如果基底層血管被破壞,功能層缺少血液供應,子宮內膜便長不起來。
1.炎癥。各種急性或慢性感染或子宮內膜結核破壞了子宮基底層,即使感染治愈,也會由于纖維化影響基底層功能。
2.宮腔操作史。人流或因胚胎停育、葡萄胎、不全流產刮宮等,反復清宮可破壞子宮內膜基底層,導致宮腔粘連。
3.藥物影響。如雌激素低下影響子宮內膜生長,氯米芬因抗雌激素作用可影響子宮內膜生長,長期使用避孕藥可導致子宮內膜變薄。
4.特發性因素。子宮結構或子宮內膜本身的因素影響內膜生長。
1.補充雌激素。因為雌激素會使子宮內膜增長,所以子宮內膜薄首先要用大劑量雌激素。
2.改善子宮內膜血流。比如使用阿司匹林、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有研究顯示,用集落刺激因子不增加內膜厚度,但可增加妊娠率。但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來證實。
3.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比如生長激素、GnRH-a、HCG等。有研究顯示,用GnRH-a行黃體支持可提高內膜厚度,刺激血流,提高種植率和妊娠率。子宮內膜中有生長激素的受體,應用生長激素可改善子宮內膜的血流,促進內膜發育。
4.子宮內膜干細胞治療。處于研究中,尚未大規模應用到臨床。
需要說明的是,如果子宮內膜基底層遭到嚴重破壞,則很難修復。目前治療子宮內膜的方法有限,效果不確定。所以,重要的是預防,應盡量減少對子宮內膜的損傷,減少不必要的宮腔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