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潔+劉敬
【摘 要】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是對外傳播中體現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窗口,也是跨文化傳播中版權輸出、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一帶一路”國家政策的扶持促進了相關主題類圖書的版權輸出;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用戶閱讀體驗;渠道的拓展加強了節目聯動效應,烘托了圖書出版交易氛圍;數字版權的全方位開發為IP出版在全球范圍內的深耕提供了新的可能。
【關鍵詞】北京圖博會;圖書出版;出版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傳媒學院校級科研項目“‘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中我國書展現狀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LW201744)的研究成果。
國際書展一直是圖書出版行業獲得版權輸出和達成出版交易的最直接的通道,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從1986年第一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簡稱BIBF)的成功舉辦,至今已經歷經31個春秋,舉辦了24屆會議。經過歲月的洗禮和舉辦經驗的積累,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已從單一的圖書銷售轉為集圖書展銷、版權交易、文化交流、信息傳播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的綜合性圖書景觀盛宴。
一、海納百川:全媒體開發的景觀盛宴
2017年8月23日—8月27日,為期五天的第24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成功召開,吸引了全球89個國家和地區的2500多家出版企業參加,展銷圖書30多萬種,達成中外版權貿易協議5262項,引進輸出比達到1:1.61。[1]按照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的慣性設置,每屆會議會邀請一個境外國家或地區作為主賓國設置主賓國展臺,展覽本國或地區的重點圖書,介紹本土文化,促進國際多文化的和諧共融發展。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本次主賓國伊朗共參展圖書約1000種,2000冊。根據大會主題“絲綢之路上的五彩夢”舉辦了集圖書推介、作家對話、插花表演、文娛演出等多種文化活動助推書展的順利進行和文化交流。[2]孔子學院在境外的相繼建立,中國國際傳播力的日益進步促使中華文化通過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逐漸被外界熟知,中國圖書通過版權輸出和IP產業鏈的立體開發在境外廣泛傳播,讓越來越多的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受眾突破語言和文化障礙接受并喜愛中華文化。此外,“海納百川”的文化包容空間促使眾多境外出版商將本土文化帶入中國,并且與中國受眾互動交流,達到提高我國文化實力,逐漸消弭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文化景象,縮小我國同發達國家的“知識鴻溝”的重要目的。
二、技術引航:文化本位下的對外傳播
(一)新媒體技術增強閱讀體驗,助推文化交流傳播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大數據計算的挖掘與更新、移動媒體用戶在網絡社區的日益增加與活躍都促使媒介環境向全方位、立體化的方向發展。如何借助新媒體技術,增強國際書展的景觀效應和閱讀體驗是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面臨的問題。在第24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舉辦期間,新媒體平臺成為了報道主體。每日微博話題的營造,微信朋友圈的相互轉載,微博評論的互動交流,都促使書展成為當周的傳播“熱搜寵兒”。此外,北京國際圖書節和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同時展開并且相互借勢,共同營造圖書展銷效應,繁榮圖書交易市場。由于本次圖書節首次將AR、VR等新媒體技術引入會展,這種沉浸式感知模式增強了受眾的閱讀體驗,延伸了受眾感知。在我國“互聯網+”計劃的頂層設計下,以電子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不斷推進了國內文化產業的商業模式創新進程和產業升級轉型發展的程度。因此,新媒介技術的應用,促使更多圖書參展商將圖書引入展區,讓更多民族的受眾突破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包容并接受異族文化。
(二)國家主流文化為書展“保駕護航”,文化大國形象增強傳播話語權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我國在北京主辦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參加會議的有“一帶一路”沿線上的眾多國家。在這次以“絲綢之路上的五彩夢”作為主題的第24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一帶一路”沿線上的國家成為版權交易的重點。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吳尚之介紹,“2014年到2016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版權交易從2014年的5%提高到2016年的15%,其中2016年的版權交易總量近5000種,版貿數量規模與內容質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3]在本次圖書博覽會中,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字典》授予了伊朗波斯語的翻譯版權;接力出版社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達成76種圖書版權輸出交易。關于“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國經濟文化”等主題類的圖書更易受到國外出版商的青睞。除了國家政策的媒體推動外,我國“大國崛起”的國際形象的設立、東方民族文化的吸引力使更多境外受眾關心我國的國家政策、未來發展方向以及國際關系的主要脈絡。因此,國家政策類的圖書成為版權輸出的重點。此外,近些年孔子學院在境外的相繼建立,國學文化的影響擴散也成功吸引了一批忠實的異族文化受眾。文化大國形象的設立以及合作共贏發展成為打造相融共通的國際文化生態鏈的主要模式。只有加強多方的信息技術的交流,生成多方聯動發展的能量,才能更大程度上融入國際數字化發展的軌道,實現更多社會資源的能量釋放。
三、范式轉換:新媒體時代出版業發展的新要求
(一)加強文創產品的開發設計,促進出版生態立體化提升
圖書博覽會上主賓國的設置,是中華文化能更好地包容他國文化,實現多種文明之間的相互碰撞,促進文化信息交流與融合的重要舉措。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國內民營出版商的參與以及多學科圖書的展出,許多出版實力雄厚的民營書商無法進入國際書展。降低國際書展進入門檻,擴大國際書展出版單位的發展空間將是未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急需解決的重要議題。中華文化歷經千年的洗禮與積淀,眾多流派、眾多學科的圖書在各自領域大放異彩。如何促進各領域的優秀圖書走出國門也是未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的重要議題。第24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首創“文創板塊”,將更多的文化創意產品引入展會,并且打造了“創意產品+衍生品開發設計”的產業鏈優化升級的文化產業活動,弘揚了我國的出版文化,體現了我國的出版經濟實力。圖博會文創館以中國文博創意為主題,敦煌研究院、四川博物館以及漢陽陵博物館等文創單位都推出了創意產品,借助AR、VR等新媒體技術加以展示,被眾多國內外出版商青睞。endprint
(二)促進數字出版的開發與利用,打造全新內容營銷模式
自2010年第17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首設“數字出版展區”之后,中國出版集團、中國知網、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多個出版單位紛紛開辟了數字出版業務進行展銷。在本次書展期間,同方知網就憑借其獨特的資源平臺、優質的營銷模式以及騰云國際化的數字出版平臺獲得“優秀展示獎”。眾多國內外出版單位紛紛拋出“橄欖枝”,尋求同數字出版單位合作。數字出版的發展不僅體現了我國出版行業在新的媒介環境和學術背景下的重大突破,也為國內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數字出版行業樹立了新的發展標桿。網絡文學的繁榮、電子圖書終端閱讀器的開發,以及新媒體交互式圖書技術的發展都促使數字出版產業向立體化的方向發展。2015年國內IP開發的火爆程度促使更多的出版商將目光聚集在IP圖書的多版權開發上。網絡文化的異軍突起和版權交易促使更多的網絡出版商完成優化轉型,形成了集圖書出版、影視拍攝、游戲制作、衍生品制作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開發的發展模式。
(三)優化展覽細節,促使“明星作家”成為新文化輸出符號
成立于2010年的“中國作家館”展區是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的重點展覽板塊,該板塊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該館展示了中國眾多知名作家的文學作品,達成了多項語言翻譯版權,推動了當代中國文學的發展。閱讀形象大使也將眾多“明星作家”的優質作品推出國門。例如第24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著名作家劉震云首次成為閱讀形象大使,同余華、曹文軒、馮唐等作為知名作家參與中外文化對話,推動中國當代文學的對外傳播。但是,中國作家真正走向世界,中國文學“走出去”被世界文化包容接受任重而道遠。擴大“明星作家”的知名度,推出多行業、多領域的知名作家及知名作品將是未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要承擔的重要任務。
(四)擴大多項活動的聯動范圍,提高書展的國際影響力
整合現有資源的內容優勢,加強書展期間文化活動的聯動效應,拓展產業鏈條。充分利用線上線下的資源,推動媒體融合從簡單相加走向深度融合,助力書展的創新建設。例如第24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期間舉辦了北京國際出版論壇、第十一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頒獎儀式,多種活動相互造勢,共同營造了濃厚的出版范圍。“翻譯咖啡館”、與央視《朗讀者》合作的“朗讀亭”等多種閱讀創意活動也伴隨書展同時開啟。[4]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內容需求更加多元化、個性化,信息傳播方式也變得移動化、交互化和智能化。因此,根據新媒體時代書展用戶的內容需求進行專業細分,并且實現精準運營,整合線上線下資源的傳播模式,促進多媒體、多活動的相互聯動,是我國出版業面臨“全內容生態”的數字出版行業背景的主要道路,也是打破國際交流內容和運營壁壘,突破出版發展的運營瓶頸的重要舉措。
注釋:
[1]張賀.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閉幕.http://m.people.cn/%2Fn4%2F2017%2F0828%2Fc22-9768155.html.
[2]科訊世界.華夏言文創點亮2017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http://www.toutiao.com/i6459900156274803213/.
[3]應妮.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收官,中外版權貿易協議創新高http://news.sina.com.cn/o/2017-08-27/doc-ifykiurx2174773.shtml.
[4]新華網.2017年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8月23日開幕,伊朗擔任主賓國.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7-08/11/c_129678845.htm.
(作者單位:河北傳媒學院)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