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錦山
【摘要】 目的:分析心肺復蘇通氣時呼吸機送氣流速模式選用方波和減速波對患者氣道壓力的影響。方法:從筆者所在醫院急診科2015年
5月-2017年7月收治的心臟呼吸停止患者中,隨機抽取80例患者納入本次研究中,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0例。研究組患者在心肺復蘇術時呼吸機送氣流模式為減速波,對照組為方波,保持呼吸機其他參數不變化,心肺復蘇術10 min后,檢測其氣道峰壓,并檢測各指標。結果:研究組氣道峰壓>60 cm H2O發生率為0,低于對照組的15.0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平均氣道阻力、氣道峰壓均低于對照組,平均氣道壓力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雖然研究組呼吸阻力低于對照組,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恢復心跳例數、恢復心跳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動脈血氣指標PO2、PCO2、pH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指端血氧飽和度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肺復蘇通氣時呼吸機送氣流速模式選擇減速波治療,在降低氣道峰壓上的作用明顯高于方波模式,建議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減速波; 方波; 氣道壓力; 心肺復蘇; 呼吸機送氣流速模式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6.01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36-0032-02
心跳呼吸停止患者在實施心肺復蘇(CPR)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治療環節則為呼吸機治療[1]。而心肺復蘇時,因胸外持續按壓造成氣道壓力發生劇烈性、反復性震蕩,無法按照一般狀況設置呼吸機參數,否則部分患者會出現呼吸機工作不正常的狀況。為進一步明確呼吸機治療各參數設置、人機互相作用機制和需注意問題,筆者所在醫院近年來對此方面做出了相應研究。本次心肺復蘇通氣時呼吸機送氣流速模式選擇減速波治療取得一定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筆者所在醫院急診科2015年5月-2017年7月收治的心臟呼吸停止患者中,隨機抽取80例患者納入到本次研究中,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5~71歲,平均(42.6±3.3)歲,9例有心臟病史,11有高血壓史,12有糖尿病史,8例無重大既往病史;研究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5~70歲,平均(42.5±3.2)歲,8例有心臟病史,12有高血壓史,11有糖尿病史,9例無重大既往病史。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入選標準:(1)患者無明顯胸廓畸形癥狀;(2)無胸部創傷癥狀;(3)年齡18~75歲;(4)CPR中可監測SpO2指標,可得到氧合指標;(5)無哮喘及COPD疾病者[2]。排除標準:(1)給予CPR時,氣道壓力>60 cm H2O者;(2)短時間中CPR成功,無法成功采集數據者;(3)流速模式改變后,SpO2指標降低>0.03者;(4)CPR過程中發生明顯肺水腫或肋骨骨折者[3]。
1.2 方法
首先,由醫護工作人員給予心跳呼吸停止患者心肺復蘇術,同時開放氣道并氣管插管,氣管插管成功后給予呼吸機控制呼吸,呼吸機型號為泰科公司PB840型,呼吸機模式均為A/C模式,均為容量控制,依據患者急救需求和呼吸機使用要求,因患者存在個體性,控制潮氣量為6~8 ml/kg,選擇呼吸頻率為10次/min,針對呼吸機壓力報警,調整上限至60 cm H2O。觀察組則采用減速波形,對照組采用方波波形,直至其穩定10 min后,用監測儀檢測患者呼吸指標,如平均氣道阻力、呼吸阻力、氣道峰壓、平均氣道壓力等。連續且均勻檢測30個呼吸周期,計算平均值。
1.3 觀察指標
治療后測定患者呼吸力學指標,包含平均氣道阻力、呼吸阻力、平均氣道壓力等,并單獨檢測其氣道峰壓值。記錄恢復心跳時間和例數,測定血氣指標(pH、PCO2、PO2),以及指端血氧飽和度,并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氣道峰壓高值發生狀況比較
研究組氣道峰壓>60 cm H2O發生率為0,低于對照組的15.0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呼吸力學指標比較
研究組平均氣道阻力、氣道峰壓均低于對照組,平均氣道壓力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雖然呼吸阻力低于對照組,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心肺復蘇效果比較
研究組恢復心跳例數、恢復心跳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血氣指標比較
研究組的動脈血氣指標PO2、PCO2、pH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指端血氧飽和度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給予心肺復蘇術的目的在于讓心跳和組織供氧得到恢復,通過心臟血液循環和氧合作用進行實現。通氣的有效性相當重要,且復蘇效果和恢復氧供時間是用秒進行計算的。復蘇的關鍵除及時胸外心臟按壓外,還在于快速開放氣道,最終開放氣道的方式則為氣管插管。雖各醫師的專業水平均有提升,但氣管插管失敗率仍然存在。因此,氣管插管需時間、技術,以及從容[4]。氣管插管成功后,應立即給予呼吸機控制呼吸,根據2015年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呼吸頻率應為10次/min。2010年指南呼吸頻率為8~10次/min,而2015年改為單一頻率為10次/min,使臨床實際操作更容易記憶和實施。有效的呼吸機支持可以降低缺氧損害,并提升心肺復蘇成功率。endprint
心肺復蘇術為搶救心跳呼吸停止患者的標準方法 [5]。臨床急診中,可有效救治患者。給予心肺復蘇后,在醫院急診科可同時給予呼吸機控制呼吸。有研究指出,患者接受心肺復蘇通氣后,呼吸機氣流速模式減速波在降低氣道峰壓值上的作用比方波方式更優[6-7]。本研究中所列舉的80例患者分組討論中,從氣道峰壓高值發生率和呼吸力學者指標等方面也同時證實了以上觀點。給予患者機械通氣治療時,呼吸機送氣流速模式為減速波模式,可明顯改善呼吸力學指標,且比方波方式優[8]。經分析后,筆者也同意此觀點。此外給予減速波方式還可將肺部順應性提高,對其治療存在有利作用。
實際實踐中,一般狀況下,大部分患者的高壓報警上限值大約為40 cm H2O,此時呼吸機會發生報警,并自動開放呼氣閥泄氣,造成潮氣量缺乏,只要存在按壓則會發生持續低潮氣量和高壓報警。并有學者認為60 cm H2O也屬于安全的[9]。如無法理解此種機制不能將呼吸機參數改變,以上狀況會反復性發生,甚至影響到呼吸質量[10]。因產生氣道高壓,或氣道壓力發生劇烈性變化造成呼吸機無法正常使用,因此避免氣道高壓對心肺復蘇治療時呼吸存在有益[11-12]。給予心肺復蘇通氣時,減速波氣流速模式氣道峰壓指標明顯低于方波模式,降低氣道發生損傷的可能性,降低出發高壓報警危險性,對確保呼吸機順利工作存在有利作用。
本研究中,研究組和對照組在搶救成功率和恢復患者心跳時間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對于患者動脈血氣分析中的血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和pH值,研究組和對照組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組指端血氧飽和度高于對照組,但指端血氧飽和度受按壓時的血壓和血管活性藥應用的影響較大,因此可靠性有待以后再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心肺復蘇通氣時呼吸機送氣流速模式選擇減速波治療,在降低氣道峰壓上的作用明顯高于方波方式,建議臨床可廣泛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李玉華.不同通氣方式對急診心肺復蘇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7,20(z2):130-132.
[2]王健秀.心肺復蘇中早期氣管插管與持續胸外按壓兩種方法對患者預后影響的比較[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5,27(12):1009-1010.
[3]吳志鏞,代成剛,林燕,等.三種序貫式氣道開放法對復蘇成功率、復蘇后綜合征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14):111-114.
[4]金肖,高麗娟,韋鐵民,等.合并有心腦血管病患者心肺復蘇時機械通氣中氣道高壓報警上限的設置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17):21-24.
[5]王相立,白敬如,常玉輝.淺談不同通氣方式對急診心肺復蘇患者治療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7,23(24):24-27.
[6]張任君,李金庭,莫海軍.同步間歇指令通氣聯合壓力支持通氣對心肺復蘇效果的影響[J].白求恩醫學雜志,2015,12(3):254-255.
[7]胡杰英,鄭則廣,陸浩南,等.無創正壓通氣回路中測壓管內冷凝液對志愿者人機同步的影響[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6,39(9):704-708.
[8]金肖,高麗娟,陳曉,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心肺復蘇期間不同呼吸機參數設置對經皮氧飽和度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16):147-149.
[9]莊載受,梁艷,薛盛東,等.壓力調節容量控制通氣模式在心肺復蘇中的臨床療效觀察[J/OL].中華重癥醫學電子雜志,2017,3(1):55-59.
[10] Solevag A L,Cheung P Y,Schmolzer G M,等.產房復蘇時的胸外按壓和正壓通氣[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5,30(4):316-317.
[11]胡承軍.兩種不同機械通氣方法對心肺復蘇效果的比較[J].心理醫生,2016,22(36):110-111.
[12]李光春.適應性支持通氣在心肺復蘇后患者中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5,3(14):95-96.
(收稿日期:2017-09-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