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杰+李慧
【摘要】 目的:探討膈下逐瘀湯對胃癌術后化療患者D-二聚體(D-Dimer)、纖維蛋白原(Fg)水平的影響。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5例胃癌術后有凝血紊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2例)術后進行常規化療,觀察組(43例)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膈下逐瘀湯。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的D-Dimer、Fg水平變化,比較術后生存率及化療不良反應情況。結果:兩組治療后的D-Dimer、Fg水平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治療后的D-Dimer、Fg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化療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8.6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0.4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1年期生存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2年期生存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胃癌術后化療患者應用膈下逐瘀湯能夠有效改善機體的凝血功能,減輕化療不良反應,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 膈下逐瘀湯; 纖維蛋白原; D-二聚體; 胃癌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6.01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36-0030-02
胃癌是臨床發病率較高的一種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死亡率,手術是臨床治療胃癌的常用手段,且術后多輔助化療以鞏固療效,防止癌細胞轉移[1]。但是,化療藥物具有較強的毒性作用,患者在化療期間容易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從而影響預后效果。文獻[2]研究顯示,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標異常,會對胃癌術后患者的預后產生直接影響,中藥膈下逐瘀湯具有調節凝血功能,減輕化療不良反應的作用。筆者所在醫院對胃癌術后化療患者應用膈下逐瘀湯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85例胃癌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符合《胃癌診療規范》制定的胃癌診斷標準,并經手術病理檢查證實為胃腺癌;胃癌分期Ⅱ~Ⅲ期;胃癌術后均擬行輔助化療;實驗室檢查顯示D-Dimer或Fg水平異常;入組前1個月未應用過抗凝劑;無血友病、出血性腸炎血小板功能障礙,肝硬化等有出血傾向的基礎性疾病;患者對本研究知情了解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3]。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齡27~66歲,平均(52.3±5.2)歲,病程2~10個月,平均(5.8±2.3)個月;觀察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齡26~65歲,平均(53.0±4.9)歲,病程1~11個月,平均(6.2±2.1)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術后僅輔助化療。奧沙利鉑(生產廠家:深圳海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048)85 mg/m2靜脈滴注2 h(第1天)+CF(甲酰四氫葉酸鈣,生產廠家: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2391) 200 mg/m2靜脈滴注2 h(第1、2天)+5-FU(5-氟尿嘧啶,生產廠家:牡丹江溫春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3023689)2.4 g/m2持續靜滴22 h(第1、2天)。
觀察組在化療的同時加用膈下逐瘀湯。化療方法與對照組相同,膈下逐瘀湯基礎方:當歸、桃仁、紅花各10 g,川芎、赤芍、烏藥、香附子、止咳、五靈脂、丹皮、甘草各6 g,延胡索3 g。脾胃虛寒者加吳茱萸、干姜、高良姜;胃氣上逆者加姜半夏、代赭石、旋覆花;胃熱陰傷者加黃連、生地、麥冬;氣滯者加枳殼、砂仁、木香。以水煎煮,煎煮2次后取藥汁200 ml,分早晚兩次溫服,飯后服用,1劑/d。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止吐治療,2周為1個周期,均連續治療8個周期,隨訪2年。
1.3 觀察指標
(1)治療前后,分別采集兩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進行凝血功能檢查。檢查指標包括D-二聚體(D-Dimer)、纖維蛋白原(Fg)水平。其中D-Dimer正常值為0~0.55 mg/L,Fg正常值為2~4 g/L。(2)觀察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3)統計兩組患者術后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D-Dimer、Fg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D-Dimer、Fg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D-Dimer、Fg水平均明顯降低,并且觀察組治療后的D-Dimer、Fg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化療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8.6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0.4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生存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1年生存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2年生存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胃癌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本病的發生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酗酒、吸煙、飲食不節、環境等因素有關,臨床表現以食欲不振、上腹疼痛、嘔吐等為主,早期癥狀缺乏典型性,較易漏診[6]。臨床實踐證實,手術治療胃癌能夠有效清除原發病灶,控制病情發展,但臨床為鞏固手術療效往往會在術后輔助化療[5]。化療雖然有效,但同時也容易引起多種不良反應,從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影響治療效果。endprint
文獻[6]研究顯示,胃癌患者的病情變化及預后狀況與血漿D-Dimer、Fg水平有著密切聯系。胃癌患者血漿D-Dimer、Fg水平的升高,說明患者的血液流變學發生了明顯改變,提示癌細胞有較高的轉移風險。Fg也稱凝血因子Ⅰ,是參與凝血過程所不可或缺的一種蛋白,其在腫瘤患者血栓形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Fg水平的異常升高反映機體正處在高凝及纖溶亢進狀態。文獻[7]研究顯示,在人體內有癌細胞生成的情況下,Fg及其降解產物的血漿含量會明顯升高,從而增加血小板對癌細胞的黏附,進而為癌細胞轉移創造有利條件。D-二聚體為纖溶酶水解產生的特異性降解產物,其反映的是纖維蛋白的溶解功能,其水平的異常升高也預示著纖溶亢進。因此楊之敏等[8]指出,對癌癥患者進行抗凝治療,能夠在預防血栓形成的同時改善患者預后。文獻[9]報道,對于無禁忌證的癌癥化療患者,或者應用地塞米松的患者進行抗凝治療,能夠極大地讓患者受益,低分子肝素雖然具有良好的抗凝效果,但長期應用有較多副作用,所以臨床并不建議對癌癥化療患者長期應用。因此,臨床有必要尋找一種更為安全且有效的抗凝治療方式,以調節胃癌患者的凝血功能。
中醫學中并無胃癌這一病名,屬積聚、胃脘痛等范疇,本病的病因病機多樣,其主要病機在于氣血生化失源,升降失調,正不御邪而發病。氣血不足、脾胃虛弱、七情內傷、飲食不節、外感六邪而致痰瘀阻絡、氣機郁滯而引發本病,故臨床治療應以化痰散瘀、活血行氣、健脾補氣為主[9]。膈下逐瘀湯為中醫經典方劑,方中當歸、川芎、赤芍具有活血養血之功效,丹皮可活血化瘀、清熱涼血,五靈脂、紅花、桃仁可破血逐瘀,延胡索、枳殼、烏藥、香附子可行氣止痛,甘草則能調和諸藥,全方共奏解毒化瘀、清熱除濕、養陰益胃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當歸、甘草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加快胃黏膜上皮修復的作用,赤芍能夠有效抑制Hp活性,加快炎癥消退[10]。文獻[11]研究還顯示,活血化瘀類中藥具有改善機體血液高凝狀態,預防血栓,調節凝血功能指標的作用。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D-Dimer、Fg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與國內外相關文獻[12-13]報道結果相符,說明膈下逐瘀湯的應用能夠有效改善胃癌術后化療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D-Dimer、Fg水平。結果還顯示觀察組的術后2年生存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化療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膈下逐瘀湯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胃癌術后化療患者的治療效果,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這可能與膈下逐瘀湯能夠有效抑制Hp活性,促進炎癥吸收,增強機體免疫力,調節胃液分泌,加快胃黏膜組織修復等有關。
綜上所述,胃癌術后化療患者應用膈下逐瘀湯能夠有效改善機體的凝血功能,降低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水平,減輕化療不良反應,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治療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振洲.加減膈下逐瘀湯合藥膳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70例[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18):10-11.
[2]張希倩,李鮮.膈下逐瘀湯聯合三聯療法根除幽門螺旋桿菌120例[J].光明中醫,2014,29(12):2524-2525.
[3]崔同建,華杭菊,張桂楓,等.膈下逐瘀湯逆轉裸鼠移植瘤MDR-1表達的實驗[J].腫瘤防治研究,2014,41(10):1074-1077.
[4]趙紅霞,王瑩,趙金茹,等.膈下逐瘀湯聯合環磷酰胺對EAC肝癌小鼠腫瘤間質血管生成的影響[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2,34(1):25-27.
[5]張燕娜,張苗,李曉峰,等.益氣活血中藥輔治胃癌晚期46例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5,50(9):656.
[6]黨穎徐,段欣,李英,等.胃癌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體水平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海南醫學,2013,24(7):1000-1001.
[7]張琳,唐滬強.胃癌患者凝血指標變化及臨床意義[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2):166-167,169.
[8]楊之敏,邱堃,王靜,等.胃癌患者凝血功能與病理特征的關系探討[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6,20(9):1480-1482.
[9]劉宇,楊澎,田曉波,等.胃癌患者腫瘤惡性程度與凝血功能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學裝備,2017,14(6):89-92.
[10]馬偉達,王樹生,金正賢,等.老年胃癌患者凝血指標、血小板計數變化與腫瘤侵犯深度、分期及淋巴結、血行轉移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1):6022-6023.
[11]姚麗雯,葛信國.中醫藥治療對胃癌凝血功能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4,21(z1):315.
[12]汪超,彭萬仁,王雪委,等.胃癌患者凝血指標檢測及臨床意義[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7,22(6):531-534.
[13] Fidan E,Kavgaci H,Orem A,et al.Thrombin activat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 and thrombin-antithrombin-Ⅲ- complex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J].Tumour Biology,2012,33(5):1519-1525.
(收稿日期:2017-08-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