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山華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職院校禮儀教學德育存在的問題,禮儀課程的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水平和標準,塑造了學生良好的個人形象;讓學生學會了以“尊重”為本質要求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解讀了高職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困惑,增強了溝通交際能力;了解了職場禮儀和職業規范,加強了法紀觀念,培養了職業方面的素質,增強了高職學生的就職自信心和行動能力。
關鍵詞:禮儀;教學;德育
近幾年,高職院校禮儀課程的相關施教者為了實現更好的教學和教育效果在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在總體上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不少研究者提出了通過禮儀教學提高高職生文化素養等觀念,并在教學中實踐,這些教學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績,表現出在教學大綱上強調用更先進的理念架構課程內容,在教學目標上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中越來越突出實訓環節的教學效果等特點。
高職院校禮儀課程的教學在過去總體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目前高職院校的禮儀課程教學現狀也存在不少問題:禮儀教育政策和專業支持不足,由于高職院校重技能培訓而輕人文素質培養,導致禮儀課程教學的受益面不夠大,效果不夠突出;禮儀課程教育定位不準目標不清,有的高職院校把禮儀課程教育僅僅定位為美學教育,有個別院校片面的把禮儀課程理解為要對學生進行形體塑造,這些都忽略了禮儀課程教學的另一大功能,即對學生進行道德實踐的能力培養,重視教學過程的德育滲透這是禮儀課程定位時必須要考慮的要點;另外禮儀課程內容欠科學,實施渠道單一、方法簡單,總體教學效果還是需要在進一步探索中加強。現將高職院校禮儀課程教育總體存在的問題概括如下幾個方面:
1 高職院校禮儀課程教學開設的力度不夠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禮儀課程的設置有以下一些特點:首先,在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開設的必修課程中,十分強調專業技能的訓練,不少高職院校在課程安排上過分突出技能實踐教學環節,必修課基本不涉及禮儀課程,禮儀課程的設置主要是針對必須涉及禮儀的服務型行業的專業,如蘇州經貿與財經高等職業學院的旅游專業開設了禮儀方面的必修課。其次,大多數高職學院只在公選課程中設置如《社交禮儀》這樣的課程。有些院校禮儀課程的教學安排不太合理,進行了大班化教學,授課對象人數甚至超過100人,一些禮儀的課程訓練很難實踐,只能進行講座化的教學。并且有課時縮短化傾向,十幾課時的禮儀課程只能針對幾個點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談不上禮儀課程的教學效果,禮儀課程的德育功能難以發揮效用。再次,由于師資條件的限制,開課的禮儀教師大部分沒有相關的專業背景,教育主管方又很少給教師培訓進修交流機會,雖然教師們努力鉆研、認真教學,還是有一部分人難以勝任這門課程的教學。
此種做法制約了高職院校學生的全面發展,也不符合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且從本質上使高職院校的長遠利益受到損害,其結果是高職學生的人文禮儀素養嚴重缺乏,已經有不少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在入職時表現出了人文品德方面的嚴重不足而使自己的職業發展之路受到限制的。高職院校要想培養出真正合格而優秀的職業人才,“德”和“才”必須是兼備的。
筆者對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2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98.7%的學生認為禮儀教育對他們今后的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75.3%的學生認為自己掌握禮儀知識并不全面;89.6%的學生期待學校將禮儀課設為全校必修課程。
2 從目標到教學內容,禮儀課程教學中德育功能不夠突出
就高職院校已經設置的禮儀課程而言,也存在教學上的一些問題:在教學目標上,表現為教學目標主要突出了能力目標和知識目標,比較注重禮儀知識的傳授和對學生職業能力方面的訓練,而關于情感德育方面的目標則不突出,只有比較模糊的定位,比如說在“禮儀概述”這一節當中,只有“培養學生做有教養、高素質的新一代大學生一這樣籠統德育素質目標的描述,在實際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情感德育目標沒有好的體現和實施;在教學內容上,往往重點安排熱點的一些內容章節,比如餐飲禮儀、涉外禮儀等,具體的課堂教學內容也習慣停留在實用內容的表層,忽視了禮所追求的思想境界,學生好像學到了實用性的一些禮節和與人相處的技術性的東西,但忽視了禮儀的“尊重”的本質特點,這樣的內容組織是欠科學的。禮儀的本質要求人們不能只是在表現形式上做到禮尚往來,而且要在學習這些外化的種種禮儀內容的同時,能深刻的理解禮儀的核心要求,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所以從培養學生個人人文素養的角度看,首先要明確禮儀課程授課的教學目標并不僅僅是教給學生與人交往的一些形式上的技巧,而更重要的是真正提高學生的內涵和素養,所以在授課時加強禮儀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講授力度,讓學生注重禮儀的本質要求,提高道德修養。
3 教學方式缺乏針對性,德育滲透力不強
目前,高職院校的禮儀課程的教學方式還是比較傳統的。主要是老師講解禮儀相關章節的內容要點授課,學生被動接受老師所講授的知識要點的方式完成課程學習的。這樣老師好像成為教學的主體,不太能體現“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科學的教學模式。這一“教者中心、知識灌輸、被動接收”的教學方式正使高職院校禮儀教學面臨諸多困境。從總體上來說,禮儀課程的教學效果不好,學生只滿足于在這門課上拿到學分,而沒有化為實踐,并沒有做到“知行統一”;從細節上來說,由于禮儀課程的授課方式不靈活,沒有考慮高職生的特點和接受能力,嚴肅被動的學習大大影響了課程的德育滲透的效果。
高職學生的總體特點是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各種主客觀因素決定了高職學生的參差不齊,報考高職的一般是達不到普通高校分數的高中生、職高、職專和技校的單招生,文化基礎比較薄弱,學習興趣需要調動,禮儀課程嚴肅的灌輸式的授課方式高職學生是難以接受的,如果教師將禮儀的德育內涵主觀的挖掘的太深,而學生沒有積極主體參與的話,就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來說,也是難以吸收的。另外一方面,高職學生正值青春年少,生命力旺盛,普遍社會活動能力較強,頭腦活絡,興趣愛好廣泛,不少學生有文藝體育特長,對新事物極為敏感,接受新事物能力較強,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富有創造力,表現欲望強烈,喜歡在各種不同的活動環節展示自己,表現自己的個性,而不喜歡嚴肅呆板的教學氛圍,在學習上帶有較強的情緒化,對感興趣的東西學習積極性較高。所以說,單一沒有變化的教學模式是不適合對高職學生進行課程德育滲透的,禮儀課程的德育負載性質也就難以實現。
4 小結
在現代社會,時代的發展要求人們以文明、和平、發展為主題進行日漸頻繁、密切的交往與合作。在交往與合作過程中,禮儀的周全能突顯一個人的修養、素質,禮儀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外在表現,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有良好教育的標尺。禮儀從淺層次看反映出一個人的禮儀素質;從深層次看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水準。所以禮儀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和禮節相關的一種外在的行為方式,從更深的層次看,它體現了人們的內在的道德修養,是人們價值觀念的外在表現載體,人們可以通過禮儀培養自己的道德素養。對于高職學生來說,禮儀素養也是用人單位招聘員工的內在要求,它是衡量高職生綜合素質的一種內在標尺。通過我們自己的教學實踐可以發現,經過禮儀課程模式的系統專門訓練,學生能較好把握了禮儀教育的本質,教育效果明顯,禮儀課程也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總之,在禮儀課程學習的過程中,高職學生能學習禮儀知識,提高禮儀素質,對個人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宗源.中華禮文化與大學生禮儀教育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
[2]曾娜賢.開展禮儀教育深化高職院校思政工作[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