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奕 (西南民族大學 610225)
《簡?愛》是一本帶有自傳色彩的小說,誕生于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代背景下。這一時期的女性仍舊處于社會中的從屬地位。簡與勃朗特都在這個社會中有相似的經歷,這不僅是作者的處女作,也是作者反抗男權社會思想的寫照。
簡從小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她在里德舅媽家度過了悲慘的童年,自卑的種子也在逆來順受之中早早在小簡愛的心里種下。她內向,寡言,這樣的性格皆是受童年經歷與自卑的影響。這樣的自卑在愛情面前放大到極致。逃離桑菲爾德府之后面對圣?約翰的求婚時,她的想法甚至低到了塵埃里。圣?約翰很優秀,他于簡而言是一種精神上契合的存在,簡對他的感覺但僅僅是處于一種理性的崇拜,根本無關愛情。她沒有依賴他,也根本沒打算取悅他,但圣約翰提出結婚請求時,她的獨白卻是“我看看他的五官,它們勻稱顯得美麗……看看那威嚴但不舒坦的額頭……看看那明亮、深邃、敏銳但不溫柔的眼睛,看看他那儀表堂堂的高高的身材……做他的妻子,哦!永遠不可能!” 即使只是在外表這一最膚淺的層面,她也習慣性地將自己擺在一個較低的位置。直至若干年后桑菲爾德府大火導致羅切斯特先生失明,簡內心油然而生的哀傷之中竟然充滿了“抑制不住的狂喜”——因為他看不到她了。她發現他沒有發覺她的存在,內心多了一份釋懷,伸出的手也如初見般坦然。
寄人籬下的童年和殘酷的孤兒院生活組成了簡的年少時代,兩段身不由己的逆境不僅僅是她性格中自卑的原因,也塑造了她不屈不撓的精神。
簡的“反骨”從少年時期便有體現。我們無法真正探尋她反抗精神的原因,也許是簡內心深處的本能對于艱苦的環境所激發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每一次的反抗都組成了簡人生中每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也是對她性格的集中體現。
從和約翰表哥宣戰的一刻起簡的人生就拉開了反抗命運不公的帷幕。在孤兒院,簡的性格與好友好海倫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海倫被歷史老師趕去罰站,被史卡契德小姐用干樹枝打的時候,簡不能理解海倫的平靜,“使我驚訝的是,她既不哭泣,也不臉紅……她為什么不解釋一下,說今天早晨水結冰了呢……這情景使我發抖,沒法縫紉了,而海倫眼睛里卻沒有一滴眼淚,沉思的面容也面不改色。”逃婚是簡的又一次反抗。全書至始至終簡都只有一個愛人——羅切斯特先生,但是面對閣樓上他瘋掉的妻子,她不能接受自己的愛情籠罩在違反道德的基礎上。離開桑菲爾德府又是一次反抗,這次愛情的反抗卻體現了她對精神世界中真正自由的幸福的渴望。
成年后簡的性格發展為一種更加神圣的自我。因為自卑所以更加看重自己的自尊,維護自尊的方式就是直接的反抗。離開學校自謀生路的簡面對這個陸離而黑暗的世界,她依然沒有乞求高貴富有的羅切斯特先生的庇護。反之,她視人格如生命,自尊是她的底線,也是她唯一在乎的東西。與羅切斯特先生的交談中她一再強調自己是一個“有獨立意志的自由人”,“你以為我貧窮,相貌平平就沒有感情嗎?我向你起誓, 如果上帝賦予我財富和美貌,我會讓你難于離開我,就像我現在難于 離開你一樣。可上帝沒有這樣安排。但我們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過墳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這樣與眾不同的簡,自然吸引到了羅切斯特先生的好感。
簡的人生中有三段師生關系,每段關系中都彰顯著獨立平等、互相尊重的精神。第一段師生關系是簡在羅沃德孤兒院期間,譚波爾小姐做她的老師。年輕善良的坦博爾小姐是簡在孤兒院學習那六年里的除了海倫以外最重要的人,和海倫一樣,也對簡的性格有著深刻的影響。簡曾說:“我獲得的一些最寶貴的知識,都要歸功于她的指導。……她充當了我的母親及家庭教師的角色。”與坦博爾小姐相處的經歷在簡的生命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坦博爾小姐對待學生的善良溫和的態度也體現在日后簡的教師生涯中。第二段師生關系是簡到桑菲爾德莊園做阿戴爾的家庭教師,這是簡離開孤兒院后的第一份工作,在這份工作中,簡和阿戴爾的關系已經超過了簡單的師生關系,在教授知識并照顧她的同時,簡對阿黛爾也存在某種程度的依賴。第三段師生關系是簡的愛情發生變故后被圣?約翰收留,并在當地一所小學校任教。在這段師生關系中,簡作為教師,不僅教授學生知識,還關心學生的生活。她對待學生一直都保有平等的態度,所以她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一直很成功。也許教師這個職業很適合簡,在一段師生關系中,簡感受到了自己一直追求的平等與尊重。
大浪淘沙,《簡愛》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經久不衰,與主人公多面的性格有很大關系。簡?愛的形象代表著作者追求女性獨立平等的思想,在不斷逃離、反抗之中,簡愛于逆境之中擺脫人生的桎梏,以反抗保護自尊,追尋涅槃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