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河 河南省商水縣農村公路管理所
根據該公路的區域跨度、功能以及其連接性,我國把公路分為國道、省道、縣級、鄉級、村級五種級別的公路。本文中的“農村公路”所指的是“縣級、鄉級、村級”公路。國道是連接國內各省的道路,主要根據國家經濟發展需求,由國家投資建設和管理;省道和縣級公路的建設由省、縣出資和管理;而農村公路由于通行上的限制和特殊性,其資金來源較為多樣,既包括國家、省、市、縣各級財政的補貼,又包括農村自籌資金,還有通過社會捐助的方式獲得資金補充,共同形成農村公路建設資金。
顧名思義,農村公路主要在農村范圍內建設。但是,作為國道、省干線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公路是構成我國公路網的重要支架,是農村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為農民生產生活提供便利,為城鄉交流、村村交流提供便利。對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改善農村基本生活條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上所述,農村公路主要是在農村范圍內建設,一般是對聯結原農村的土路進行改、擴建或是提質改造形成的,或者通過對原有路面的拓寬、硬化,使農村整體環境得到提升。農村公路的建設,首先考慮的是農村社會長期發展,更考慮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便于城鄉之間、村村之間、農民之間的交流,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我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加強農村公路建設,財政資金向農村傾斜,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的體現。通過加強農村公路建設,產生一種“杠桿效應”,帶動農村砂石、土方、貨運等收入,為農民提供了更多賺錢的機會,“要想富,先修路”,加強農村公路建設,直接帶動了農村經濟增長。
農村公路建設極大方便了城鄉之間、農村與農村之間交流,大大縮短了城鄉之間、農村與農村之間交流的空間和時間,有利于形成農村特色的農村集市貿易,促進農村產業布局優化升級,形成農村特色產業,特色產業的產品通過城鄉通道銷往城市和更多的地區、國家。
農村公路建設形成區域性的公路網絡,加強了農村與周邊地區的聯結,縮短了農村與城市的行車時間,既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的形成,又可以加強區域之間的交流溝通,促進各個區域的協調發展。
我國農村公路是整個公路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直接服務于廣大農民群眾和基層經濟發展的基礎性設施。如果說國道、省道是我國的“大動脈”,那么,農村公路就是“毛細血管”。這些“毛細血管”,連接高速公路、干線公路與鄉鎮、村莊及旅游點,是溝通農村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最基礎載體。農村公路有不可替代性,所以需要定期經常養護管理。
新時期我國農村交通處于一個新的歷史起點,需要實現農村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為此,就要建設完善的農村交通路網系統,同時還要注重農村公路系統的持續、健康發展,發揮出農村公路路網的整體效率。做好這些工作就需要在加強農村公路建設的同時,加強農村公路養護管理。
農村公路建設的目的是方便農民出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從而創造出更多的財富。而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是農村財富的維護過程,農村財富積累過程中需要切實做好保護工作。農村公路是基層交通部門服務農民群眾、服務農村社會的主要表現形式,更是全體農民群眾共同的財富。保證農村公路建設的完好和運行通暢,就是保護了農村地區共同的財富。
在新農村建設中,公路交通和農村地區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以及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農村公路在農村運輸體系中基礎地位體現得更加明顯。隨著新農村和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農村公路交通成為農民群眾農業生產和出行的基本方式,強化對農村公路養護管理,保證農村公路路網運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夠發揮出農村公路在綜合運輸系統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對于保證其他運輸方式的順暢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影響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因素很多,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下,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陷入以下困境。
在農村公路養護管理中,體制因素是公路養護管理的制度保障,如果養護管理體制存在問題,必然會養護管理過程出現問題,從而在養護管理體系中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對農村公路產生破壞性的影響。目前我國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采取“統一領導、行業監管、以塊為主”的體制,基本上能適應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發展的需要。但是在具體的養護管理過程中,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還存在建設體制不健全、鄉村公路特別是村道,管養機構、養護組織、養護人員不足、路政執法人員少、違法行為難以處理等問題。
經過二十余年的快速建設,農村公路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公路總里程規模與硬化率大幅提高,但很多公路建好后長期失養、缺養,養護管理水平嚴重滯后或管理缺位。主要表現在: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宣傳工作不到位,農民對農村公路的愛護意識薄弱;監控不到位,過往車輛超載現象嚴重;服務設施不齊全,轉彎地段、危險地段,沒有設置明顯標志;養護管理隊伍水平低下管養技術力量較弱。鄉鎮、村基本上沒有專業的公路管理技術人員等。
資金是制約農村公路管養的一大因素,只有確保了農村公路管養所需的資金,才能鞏固農村公路建設成果,保證農村公路通行質量,延長農村公路使用壽命,從而促進農村公路發展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養護資金短缺成為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難點和制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主要因素。資金短缺對農村公路管養工作造成如下缺陷:導致建設標準偏低,影響農村公路質量,給后期管養帶來很大困難和問題;公路日常養護難以維持,大中修得不到實施,公路病害種類繁多、抗災能力低下、通行能力與使用壽命每況愈下;農村公路管理人員不足、管理缺位。
目前我國已制定了公路方面的多部法律法規,為適應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需要,政府應制定適合本地區的規章制度及措施,明確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內容、責任主體、職責劃分、管理手段、資金來源和養護要求等,使農村公路養護能夠逐步實現制度化、規范化和標準化。同時縣、鄉(鎮)政府和村委會要制定本區域公路管理、應急救援、愛路護路有關規定、養護用工合同和鄉規民約等,通過完善規章制度和合同約束和監督農村公路養護管理。
做好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核心在政策,關鍵是資金。應進一步落實好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的穩定資金渠道。一是交管部門加強協調地方財政日常養護資金的及時落實;二是指導鄉鎮建立養護資金臺賬,確保專款專用;三是考慮社會經濟增長,逐年按比例增加公路養護費。
目前,農村公路管理養護人員業務水平普遍不高,且人員變動大。各縣(區)交通主管部門每年應組織一次以上的鄉村公路管理、養護、路政法規知識培訓,不斷提高鄉村公路管理人員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