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漾 李寧
日照鋼鐵有限公司
國家提出“十三五”期間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未來幾年將是鋼鐵行業最為困難的時期,在經濟“三期疊加”(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新常態下,供大于求、高端產品逐漸趨同、表觀消費量下降的基本形勢短期內仍將保持不變,鋼鐵行業“冬常態”將在一段時間內長期存在。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人口紅利消失,對傳統勞動密集型的鋼鐵企業帶來嚴重沖擊。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過2.3億,占總人口的16.7%;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過1.5億,占總人口的10.8%。老齡化問題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轉型帶來新挑戰。
隨著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鋼鐵企業也進行不斷進行技術改進與轉型升級,崗位配置不斷優化、用工總量持續減少、勞動效率不斷提升。寶鋼股份冷軋廠的“黑燈工廠”,撈渣、拆捆、樣板搬運、貼標簽等崗位已經完全實現機器人替代。未來隨著智能化、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冗員問題將更為凸顯,勞動效率有待提升。
隨著“劉易斯拐點”的到來,我國用工成本急劇上升,對于勞動密集型鋼鐵企業更為嚴峻。近年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影響下,鋼鐵企業在面臨市場低迷,資金、環保等壓力的同時,明顯感受到勞動力成本上升,協力工難找、隊伍不穩,職工敬業度下降、管理困難等問題,控制用工數量、提高勞動效率成為必然要求。
堅持集中一貫制,對組織機構進行“轉、并、合、撤”,精簡機構、優化崗位。企業主要管理業務集中到企業的職能管理部門,實行專業化的一級管理;從原燃料進廠到產品出廠的所有工序的管理業務,統一由公司職能部門負責。堅持精簡優化原則,對組織結構進行變革和人員進行優化調整,實現企業管理層級扁平化,面向業務流程全過程管理。
根據工藝流程、工序以及生產線,按照“前后工序結合、工序服從、橫向協作”的原則,對原有組織流程進行重新分配,改變以往的僅根據生產線進行設置的做法;改變原有工作流程中存在崗位設置重疊、職責分工不明、監控管理分散、資源浪費等問題,按照工序服從,集中監控的原則,進行流程重組與再造,減少人力配置,提高勞動效率。如皮帶看守和值守崗位集中管控、煉鋼水泵房集中管控等。
一方面,深入推進實施自動化、智能化、無人化改造,減少用工數量,優化人力配置。利用先進的制造技術、信息技術以及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實現技術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職能集成,打破傳統的組織結構和流程,建立全新的過程型組織結構,從源頭上改善工作環境、降低工作負荷、精簡崗位設置,提升作業效率。
另一方面,積極推進信息化建設,實現從客戶下單到原料采購、出鐵、出鋼、出材、運輸的全流程數據不落地。通過ERP項目、LES系統、辦公系統等合理調整和運用各種資源,構建“管理駕駛艙”供高層決策支持,實現資源、要素最優配置,改善運營效率與管理水平。
1.合理調控用工模式,實現正式/協力最優配置
梳理生產工藝流程,關注核心業務與核心能力提升,對于技術含量低、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差低端崗位進行協力外包,在一定人工成本下,實現正式、協力的最優配置。同時與外部協力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實現“生態平衡”,“1+1>2”、發揮人力配置最大功效,實現勞動效率提升。
2.暢通職涯通道,建立職業發展機制
拓展員工職業生涯發展路徑,設置“管、技、操”三種職涯發展通道,通道之間相互轉換、發展,重崗位輕身份,以崗位管理為中心。管理、技術和操作崗位之間可以有序流動,形成一種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用人機制,激發人力最大效能。
3.優化薪資結構,形成薪資激勵機制
調控總額、優化結構,對外建立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改變以往按資排輩、“大鍋飯”現象。內部以業績與能力為基礎,側重效益導向、價值貢獻導向;按照盈余共享、風險共擔理念,推行基本薪酬+浮動獎勵模式,將獎金與組織績效和個人績效掛鉤、將績效考評結果作為調薪依據,激發員工潛能、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實現公司與員工共同獲益。
4.激發人員活力,強化競爭淘汰機制
內部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實行競聘上崗與淘汰機制,實現人才“能進能出、能升能降”的靈活用人機制,對內部組織與員工施壓,實現對公司人力資源的激活,防止人力資源的沉淀或縮水。通過優化考核評價、完善干部能上能下制度,改善經營管理人員年齡、知識、專業結構,全面提升經營管理人員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
優化人力配置、提升勞動效率,全面轉型升級、持續創新發展是新形勢下鋼鐵企業所面臨的挑戰,同時也是機遇,鋼鐵企業只有緊跟時代潮流,主動應對挑戰,從組織、流程、技術以及人力配置等方面綜合發力,才能在行業產能過剩、競爭日趨激勵的形勢下有所突破,促進鋼鐵企業良性發展、為我國鋼鐵企業復興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