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和年
不少醫家診室內懸掛著他人饋贈的匾額,頌揚其醫術精良、醫德高尚,同樣也起到廣而告之的作用。
匾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自秦漢以來已延綿兩千多年,融漢語言﹑書法﹑雕刻于一體,集思想性﹑藝術性于一身,是中國獨有的商業語言和文化符號。它不僅是指示標志﹑文化標志,更是身份標志。在過去的年代里,匾額被廣泛應用于宮殿﹑牌坊﹑寺廟﹑商號﹑民宅等建筑的顯赫位置,向人們傳達皇權﹑文化﹑人物﹑信仰﹑商業﹑景觀等信息。
與此同時,不少醫家診室內也懸掛著他人饋贈的匾額,頌揚其醫術精良﹑醫德高尚,同樣也起到廣而告之的作用。來看看江蘇省吳中地區部分醫家診室之匾額吧。
吳中地區(含蘇州﹑常熟﹑吳縣﹑吳江﹑昆山﹑太倉﹑無錫﹑江陰﹑沙洲等諸市縣)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名醫輩出,著作甚豐。據資料介紹,上自周代,下至清末民國初期,吳中歷代名醫就達一千余人,有醫官﹑御醫百余人,其中不乏醫學理論精湛﹑醫德醫風高尚之士,他們受到各級政府官員的褒獎,文人雅士的贊頌,廣大病員的愛戴,其贊頌匾額之眾,可想而知。
明嘉靖年間蘇州人陳尚恒以兒科聞名,官至太醫院院使。因愈皇子疾,世宗賜匾額“良士堂”,并賜“道在恒心傳世久,志存培德活人多”柱聯。(《昆新兩縣續修合志》)
清代蘇州人李希春精于痘疹科。知府武宏祖戚子癥險,延希春診,調治一月而愈。巡撫周固佐贈匾額“一經獨圣”以慰勞。(《蘇州府志》)
清代吳縣人鄭嗣僑精于婦科。其醫術盛行于時,蘇藩胡獻征以匾額“岐業冠軍”表其居。(《吳縣志》)
清代長州人俞明鑒精于針術,辰州府陳延慶久患臂痛,五載不舉,延請診治,手到病除。延慶贈匾額“涪水神針”以謝。(《蘇州府志》)
清代吳縣人繆遵義為丁已年進士。因母病,通方書,棄官為醫,就診者填塞街巷,活人甚眾??偠礁邥x顏贈匾額“志濟”以頌。(《清史稿》)
清代長州人沈煥精于瘍科。兩江總督高晉病重,煥往治,應手愈。高晉顏親書匾額“品術端醇”以旌之。(《蘇州府志》)
清代常熟人凌鳳儀攻醫,尤精針灸。丁卯歲,疫病流行,江蘇藩司劉鼎設藥局延風儀療治,民多全活,劉鼎給匾“儒望醫宗”以獎之。(《醫部全錄》) 。
清代元和縣人徐勛習兒科,推拿方藥,頗能中竅。徐勛性仁厚,能急人難,不辭勞怨。邑令余龍光,旌以匾額“端品善行”。(《吳縣志》)
清代昆山人周廷相以醫名于時,昆令張鴻,以匾“儒醫國手”表其庭。(《昆新兩縣續修合志》)
清代昆山庠生柴復俊精岐黃,人有疾,雖嚴寒酷暑,有邀必往,不取人資。邑令張清,特給匾“為善最樂”以頌。(《昆新兩縣續補合志》)
清代昆山人徐文炳性至孝,精醫,見善勇為,施診給藥不計值。督府學政題額“德尊桑梓”獎之。(《巴溪記》)
清代吳江人簡斯鍔精醫。仁和姚銑知吳江時患傷寒,諸醫棘手,延斯鍔治之,投劑立愈,給匾額“妙手回春”贊之。(《盛湖補志》)
清代江陰人吳景范,精倉公術,治無不驗,學使王銜給以匾額“春滿上池”,周系英貽以“得倉扁傳洞明五內精岐黃術名滿三吳”聯句。(《江陰縣志》)
清代常熟人陳稔椿精醫術,專以濟世為心。平生好善樂施,縉紳贈以匾“誼局儒行”。(《常昭合志》)
清代常熟人吳幼如業醫,精內、外科,福山鎮臺丁華云夫人足生外瘍,經幼如治愈。丁華云親題匾額“著手成春”以贈。(《海虞醫林叢話》)
還有些名醫,不僅歷任官員贈以匾額,還世代受到贊頌。俞志高《吳中名醫錄》載:“王延采,清·元和縣人,名醫家瓚四世孫,繼祖業,以醫著名吳中,蒙蘇撫荊道乾給‘品高術妙’額,糧道樹棠給‘仙手佛心’額,督糧同知唐先甲給‘尤精俞扁’額。張毓慶,清·吳縣人。精于醫。長州知縣給‘董仙仁術’匾。子金鑒,孫文濤,曾孫廷枚,皆繼其業。吳縣郭知事給‘萬家生佛’匾,姚又澂送‘學紹南陽’匾,朱家元送‘感遇良醫’匾?!?/p>
探討匾額的傳統文化,不但有助于匾額歷史的研究,對于現代廣告的發展和創新、醫德醫風的發揚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啟迪和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