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協和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醫師 王友彬
不知是什么原因,在很多人的潛意識里,術后刀口是不可以沾水的,哪怕是已經愈合的刀口,沾水似乎也必然會引起感染。其實這只是一種很深的誤解。是的,潮濕環境有利于細菌的滋生;如果傷口沒有封閉,細菌也可能隨水流進入傷口。但即使這樣,沾水和感染間也沒有必然的聯系。
首先,市政自來水如果沒有意外污染,其細菌含量微乎其微,否則就不會合格,因此,用自來水洗浴幾乎沒有沾染外來細菌的可能。
其次,除非是開放的傷口,正常閉合傷口經24到48小時就基本達到表皮的愈合封閉,此后細菌順著切口“灌進去”幾乎沒有可能。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切口感染都不是因為術后的洗浴清潔,而是因為以防感染損傷為名的過度“呵護”,而這些感染也多是由身上的常駐細菌引起的機會性感染。
在對這個結論詳細說明前,需先解釋一下什么是“常駐菌”。顧名思義,常駐菌就是在人體表面長期存在的細菌。這些細菌可能在人一出生時就附著上身,也可能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總之,這些細菌是人體表面的部落,和人體間基本相安無事,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它們也會興風作浪而引起感染,而這條件就是我們為它們創造的繁盛的機遇。
在手術時,經消毒等處理,手術部位基本上是無菌的。但手術3天后,細菌就會逐漸收復失地,在那些曾經消毒處理的地方重新建立起自己的部落。因此,換藥消毒一般2到3天一次就可以了,這樣基本可以保持手術部位的無菌狀態以避免感染。但從消滅細菌部落的角度來說,洗浴和消毒一樣,同樣是比較有效的方法,因為這些細菌部落還比較脆弱,水流可有效將它們清除。然而,術后2、3天內一般不建議病人洗浴,那是因為這時病人還沒有從手術創傷中恢復,還比較虛弱,而洗浴會加重身體的疲勞。所以說,從術后恢復的大局看,采用局部消毒的方法是更明智的策略,良好的休息可增加病人身體的抵抗力,而預防這些常駐菌引起感染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機體有強大的抵抗力。
但在拆線后,只要不是太大的手術,病人身體多已良好恢復,這時洗浴就沒有什么禁忌了。如果此時還畏首畏尾,以“呵護”的名義把手術部位供奉起來,則只能讓這些地方落滿塵埃,為細菌繁殖創造條件:沒有水淹的風險,它們的大部隊可以攻城略地,大興土木;手術部位根基不穩,正好可以趁虛而入;積塵納垢可以為它們提供良好的防御掩體。有如此便利,這些本來可以和人體相安無事的常駐菌也會搖身變為那個地方的暴發戶,趁機搞武裝起義的勾當了。
因此,拆線后一兩天,如果沒有特殊情況,病人就可以洗浴了。即便還有沒長好的地方,如果能得到及時的醫療處理也可以洗浴。推薦的洗浴方法如下:采用淋浴的方法,可使用刺激性較小的浴液并沖洗干凈;盡量清除手術部位的污垢;浴后擦干,如無皮膚破損可用保濕護膚品;穿柔軟內衣或局部用無菌紗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