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風神幼兒園 曾少芳
在開展各項活動和常規教育中,貼紙是能夠激發孩子熱情參與并爭取良好表現的“小寶物”。在孩子的世界,貼紙是榮譽的象征、榜樣的代表。當然,每枚小貼紙到底代表了什么都是由教師來決定的。教師可以將榮譽分多種形式來獎勵。在我的班級里:上課表現好,獎一枚;吃飯吃得干凈不挑食,獎一枚;睡覺睡得好,獎一枚……一個星期下來,班級里的“我最棒”上面便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貼紙花。但這些琳瑯滿目的貼紙,又意味著什么呢?
我們堅持每個星期獎勵幼兒貼紙,在開展各項活動和常規教育時,孩子們有了明顯的進步。起初,幼兒為了得到更多的貼紙,各方面都很配合。比如子銘小朋友的規則意識比較弱,經常打架,我通過獎勵貼紙的方式在短期內幫他提高了自控能力,他在班級里得到的貼紙也是最多的。過了一個學期,子銘覺得貼紙失去了曾經的吸引力,又開始打打鬧鬧了。我告訴他:“子銘,你打架就得不到貼紙了,還要扣一個貼紙。”子銘沖到“我最棒”表格前撕下一個貼紙拿給我,說:“給!不要就不要!” 這倒讓我很難堪,我反思:為什么子銘小朋友會不在乎老師獎勵的貼紙了呢?
帶著上面的疑問,在一次自由活動時間,我看到平時調皮的子銘在組織幾個幼兒在玩游戲,借此機會,我像往常一樣獎勵了他一枚貼紙。通過仔細觀察,我發現:當我把貼紙獎勵給他的時候,他一臉不在乎的樣子,還會輕聲嘀咕“等一下也會收回去的”。在自由活動結束后,子銘并不像其他小朋友,特別急切地將貼紙貼在“我最棒”上,他的貼紙一直到午睡時還貼在他的上衣上。
我利用中午時間找子銘聊天。我拉著他的小手,坐在活動室的區角里,我問:“子銘,今天你活動不錯哦!有拿到貼紙吧?”子銘指著衣服上的貼紙說:“你看,不是你獎給我的嗎?”。“那現在你的‘我最棒’上的貼紙有多少啊?”子銘一臉疑惑的樣子說:“不知道,沒數過……”接著又很神氣地說了一句:“老師,我家里有很多漂亮的貼紙呢!”“家里有很多啊,那是媽媽給你買的嗎?”“嗯,我要什么貼紙,媽媽都給我買!”“那你得到老師獎給你的貼紙,開心嗎?”“開心啊!但是,老師,貼紙多又會怎樣?過一會兒又要扣掉。”子銘的臉上寫滿了失望。
是啊!孩子好不容易得到的貼紙,轉過頭犯錯了又被收回去,一周下來本來可以拿到很多貼紙,可因為被收回,剩下的貼紙就僅僅幾枚了。長期下來,孩子覺得貼紙沒有意義也就提不起興致了。想到這里,我搪塞了一句:“哦!貼紙多的小朋友就是表現很好、沒有犯錯的小朋友啊!好了,你現在去睡覺吧!”隨后的活動,子銘雖嘴里說很開心,但我還是能感覺出來,子銘對貼紙已經不在乎了,貼紙已經不是他一日活動表現的激勵品了。
后來我發現原來班級里還有很多像子銘這樣的小朋友,通過家園一系列調查也顯示,這些小朋友的家長們會在孩子沒有拿到貼紙獎勵時,因為心疼或是彌補孩子在幼兒園的不開心,而自行購買貼紙來滿足幼兒。
我還意識到,隨著孩子們的逐漸長大,教師一味的獎勵貼紙,稍后在犯錯時又收回來,但沒能及時進行總結,導致孩子對得到貼紙的欲望度降低。在一次培訓中,記得有位專家曾說過“獎勵出去的貼紙不能收回來”,這讓我開始思考貼紙的“新出路”。
我們在中班時期開展的貼紙獎勵機制,對于不同情況的表現較佳的幼兒給予貼紙獎勵,大部分幼兒對貼紙的興趣還是較高的,貼紙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我們教育教學及常規教學中的“正強化物”。因為子銘的事情,促使我去深入探索貼紙能發揮的能量,并對貼紙的正負效應進行了統計和觀察,據此,我與配班教師共同策劃了一套貼紙獎勵的新方案,在大班的第一個月試行。
我們首先把“我最棒”表格改成一顆圣誕樹,貼上心形卡片并寫上幼兒的名字,形式的改變是次要的,關鍵是機制的變化。之前是誰表現得好便獎勵給誰貼紙,再貼到“我最棒”上面。而現在體現的規則是在學習認真、活動室不追跑、好好睡覺、自覺喝水等各個方面,用不同類型的貼紙表示獎勵;而且對貼紙更加慎用,不讓幼兒輕易得到貼紙。這樣做,可以使幼兒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比較優秀,哪方面需要努力改善。更重要的是幼兒可以將自己的貼紙枚數做以統計,我們每個周都會有一個兌獎活動,如:心形貼在成長檔案里,得貼紙最多者,在本周可以拿到表揚信。
實行這樣的獎勵機制后,子銘與一部分老生及新生更加關注老師獎勵的貼紙。一次偶然間,我發現子銘蹲在“圣誕樹”前仔細地數著自己的貼紙枚數,而且高興地跟我說:“老師,我的心形快貼滿貼紙了,耶!”看著子銘一臉純真的喜悅,我心里也很欣慰:雖然才實行了一個月,但是孩子對于這個不一樣的“我最棒”多了幾分好奇,它也記錄了孩子的成長。
貼紙是教師在實行教育教學和常規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強化物。心理學表明:“個體做出某種反應,隨后或同時得到某種獎勵,從而使行為或反應強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過程。這里的某種獎勵就是正強化物。但是當有機體自發做出某種反應之后,隨即排除或避免了某種討厭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從而使此類反應在以后的類似情境中發生的概率增加,這種操作即為負強化。這里的某種刺激就是負強化物。”
所以說,我們開展的貼紙獎勵機制,用外在獎勵強化幼兒的行為,會使他們對行為的“控制”產生迷惑,他們之所以做出某種行為是為了獲得外在力量所許諾的獎勵,這種獎勵有時會削弱幼兒的積極性;而經常得不到獎勵的幼兒則會產生“自我空間”的失落,他們會視外界的獎勵與他們無關,從而就形成了貼紙的負面效應。換言之,教師沒有合理地使用好貼紙獎勵機制,則會讓本是“正強化物”的貼紙成為“負強化物”。因此,從實踐出發,我總結出如下幾點使用貼紙的小技巧。
教師首先要慎用貼紙,不要隨意對幼兒實行獎勵,一種東西不易得到的時候才會覺得珍貴。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也提倡挫折教育,引導幼兒自主地發現自己的不足,讓他們知道只有真正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貼紙獎勵,而且能意識到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差距。我降低了班級幼兒得到貼紙的頻率,并且用多種方式激勵他們贏取貼紙獎勵,從而很好地轉變“貼紙”在幼兒心里的地位,讓他們在活動過程中真正地體會到“物以稀為貴”的道理,不那么容易得來的貼紙他們將會倍加珍惜。
教師可以改變以前傳統的“我最棒”獎勵機制,通過獎勵貼紙而設立多種獎勵方式:在體育鍛煉方面,分組比賽中獲勝組每人得一枚貼紙,從而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讓他們不僅擁有成功的喜悅,而且提高了他們努力獲得貼紙獎勵的欲望。這樣會更好地督促他們日常生活和學習行為,從而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獎勵機制的改變使孩子們對貼紙的興趣越來越高,老師們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好每一枚貼紙,讓它成為當之無愧的“正強化物”。
有些教師在教育中不能恰當地使用獎勵——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有獎,上課坐得端正有獎,活動時不跟小伙伴打鬧有獎等等;有些教師很喜歡頻繁使用事先許諾獎勵的方式來激勵幼兒,如“你不跟小朋友搶玩具,老師就獎你一張小貼紙”“你要是能吃完一碗飯,不浪費,老師就獎勵你”“不打架,老師就獎勵你”……這樣濫用獎勵會產生“德西效應”:一是導致獎勵變得微不足道,對幼兒失去原有的吸引力;二是使幼兒對獎勵產生依賴心理,被獎勵所左右,甚至把得到獎勵看成是學習的目的,產生對獎賞物的關注與貪求,變得以獎勵為目的,喪失學習主動性。
在獎勵過程中要做到獎勵頻次得當,要把握好獎勵的時機。如果幼兒沒有學習動機,或者動機不強,教師就要從外部激勵幼兒,推動幼兒道德行為的產生和保持,這時采用獎勵是必要的;但如果幼兒已經認可道德行為本身,已經具有內部動機,此時就沒有必要獎勵幼兒,不僅不能提高幼兒的主動性,反而會削弱幼兒的內在動機,適得其反。
家園共育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措施,任何時候幼兒園的進步、孩子們成長、教師的教育工作都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對于上述案例中子銘小朋友口中的“我不要老師的貼貼紙,媽媽給我買了很多比這個漂亮的貼貼紙……”也許對于家長來說,看到孩子沒有得到貼紙而沮喪,就會購置貼紙給孩子,孩子自身得到了滿足,但無形之中卻讓孩子滋生了一種依賴感,心里想:“反正爸爸媽媽會給我買,而且比老師獎勵的貼紙還要漂亮”,慢慢地,便對幼兒園里的貼紙失去了興趣。這樣一來,貼紙就不足以成為吸引他們的“正強化物”。
教師可以利用家長會,向家長解釋這樣做的弊端,并且讓家長配合幼兒園一起收集孩子們通過努力得到的“勛章”,讓家長更多地關注孩子們的成長,引導家長思考幼兒沒被獎勵的原因,讓家長去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園的表現,達到家園共育的有效合一,從而更好地引導每一位孩子,而非一味地去滿足孩子的需求。
起初,貼紙的魅力是非常顯著的,但同一種獎勵方式用了一個學期,孩子們已經不是很感興趣了。而部分感興趣的孩子也只是短時間的“想擁有”。教師采取靈活多變的獎勵形式與機制后,小貼紙卻發揮了大效應,它不但激發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還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此說來,小貼紙是“強化物”的正面效應,也就是真正成為了“正強化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