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航天鼎保育院 李 媛
如果說幼兒園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一種隱性的園所文化,讓人深入其中才能感受到,那么環境創設就是顯性的園所文化,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感受,因此,無論哪所幼兒園都會先在環境創設上濃墨重彩地描繪一番。如何將園所文化與環境創設有效融合,筆者愿從以下幾點跟大家分享。
以幼兒為中心就是要“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珍視幼兒生活和游戲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蓖ㄟ^多次思想上的碰撞,“愛、發現、自由、創造”成為我園的文化定位。教師在“愛”的前提下觀察兒童,研究兒童,了解兒童,為幼兒提供一個自由快樂的成長環境,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的良好學習品質,為幼兒終身的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指南》中指出:“關注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要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全面協調發展?!被诖?,我們在環境創設時充分考慮從多角度呈現園所文化,注重各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
我們將“愛”的主題進行多層次解讀,它既可以表達老師與孩子之間的愛,也可以表達家庭、幼兒園、社會之間的愛,更可以表達來自家庭成員的相互關愛以及小伙伴們之間的友愛。在表現形式上借助孩子們熟悉的“繪本故事”,在不同的場景中分別出現。
我們在戶外選取長約15米的三面走廊墻面設計并制作了以三個繪本故事為藍本的裝飾墻,形成園所的視覺中心,畫面均以三口之家的動物家庭形象呈現,讓孩子們在欣賞畫面的同時感受到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親相愛”,讓家長在欣賞畫面的時候感受到家、園、社會之間的“團結友愛”。在小班年級的走廊上我們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制作了觸摸墻,墻上鑲嵌的是小班幼兒最熟悉的生活用品,“奶瓶、嬰兒鞋”等,激發小班幼兒想要觸摸的欲望,從而感受到來自家庭成員的愛,同時又選取了以“愛”為主題的繪本故事圖畫輔助呈現,如《我爸爸》《我媽媽》《爺爺總是辦法多》等,提示家長可以跟幼兒一起閱讀此類表達愛的圖書,進一步深化“愛”的主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要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老師觀察到沙水游戲因極具塑形的特點容易激發幼兒想象和創造的欲望。因此我們在開辟沙池游戲場地時突破常規,在沙池里預埋恐龍骨骼模型,給幼兒的自主游戲增添了“考古”的環節。隨著挖掘的深入,恐龍蛋、頭骨等一一呈現出來,為幼兒的求知欲和堅持探索的學習品質提供良好的游戲環境。
幼兒必須依賴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和接觸到的直觀事物提高審美能力。因此,我們在每個教室里都留有一面涂鴉墻,讓孩子們隨時可以創作作品,樓梯間的大型涂鴉墻則用顏色劃分為大小不同的板塊,讓孩子的涂鴉直接以“作品”的形式呈現出來。沙池墻壁的恐龍造型涂鴉墻,既配合環境氛圍又與讓環境相互呼應,渾然一體。
戶外運動場地有意“留白”,開辟出一個大型建構區域,讓孩子在自由搭建的同時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動物永遠是孩子們最喜愛的主題,因此我們以“魚”為主題設計了一樓到三樓的公共空間。三個年齡段幼兒的繪畫作品表現出風格各異的“魚”,讓觀者感受到不同年齡段幼兒不同的藝術表達能力。中班幼兒和教師一起做的“石膏魚”墻面,讓孩子們充分體會做為一名藝術創造者的樂趣。
戶外的運動場地結合地形特點合理規劃,合理利用和設計空間,因地制宜地設計并制作活動設施。既有滿足《指南》中“健康領域”的身體基本動作發展的各類體能鍛煉設施,同時力爭做到造型有特點,內容多樣化,滿足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體鍛煉需求。
以“北斗七星”為主題的矮小的土坡和彈簧筒適合小班幼兒鍛煉平衡;以干枯的樹干制作的攀爬系列由于具有一定高度最適合中班進行困難挑戰的游戲;任務型的游戲最適合大班幼兒,由5個大型的太空艙形成長約50米的體能鍛煉長龍,幼兒通過“穿越蕩橋”“滑索飛人”“攀爬太空隧道”,最終到達終點,取得成功。
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環境創設中我們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作。讓現實生活成為兒童知識的來源,用教師的環創作品讓幼兒感受美、欣賞美,理解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要有一顆勇于創作的心,人人都是藝術家。
在教師的手中,生活中的軟尺變成了一排表情各異的娃娃;夾衣服的夾子又變成了一只鳴叫的蟋蟀;衣服扣子變成了娃娃手中的氣球;小小的樹枝也化身為抽象的藝術品。教師采用“麻繩”這一生活中常見的自然材料,時而用它勾勒幾何造型,填充幼兒作品——時而和方形的相框相結合,讓原本呆板的墻面造型變得富有生氣;時而又變身線條勾勒出成小朋友的造型,教師的想象讓人驚嘆,在給人以藝術欣賞的同時也給幼兒埋下了創造的種子,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
園所文化需要環境的創設來詮釋,環境創設要緊密依托園所文化才能更好地體現園所文化,二者密不可分,但無論哪一方面,都離不開以幼兒為本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