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姬
我國古鎮旅游事業發展至今,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尤其是最近幾年,古鎮旅游形式更加多元化,內容更加豐富,因此發展也更為迅速。在古鎮旅游發展的同時,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這主要是促進古鎮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和諧發展,減少旅游事業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從生命周期理論視角對旅游地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明確古鎮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進而客觀看待目前古鎮旅游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依據制定可持續發展對策,實現古鎮旅游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在世界的旅游發展史中,最具權威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是加拿大地理學家巴特勒特提出的,他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演化經歷的六個階段,分別是探查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鞏固階段、停滯階段、衰弱或復蘇階段,他依據實際產品的生命周期和理論以及其他人文地理學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的模型。通過這個模型,可以證明每一個旅游地的生命周期都是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參與以及發展的過程,而且每一個發展過程都具備不同的特點。
第一階段:這個時間段的游客訪問數量較少,并且旅游配套設施也不是非常完善,但對于旅游地原生態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保護狀況較好。
第二階段:主要被認為是參與期,這個時間段的旅游情況,其內部的相關設施都非常完善,可以促進社區居民積極的參與到旅游發展過程中。
第三階段:是對旅游項目進一步開發的時期,可以進一步對旅游產品的包裝與宣傳進行強化,但由于游客數量的逐漸提高,導致其內部資源缺失新奇的特點和特征。
第四階段:為行業發展鞏固周期,這個階段的旅游行業發展,在推進當地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當經歷過前幾個發展階段后,就會造成后期旅游行業的發展處于停滯期,在這個階段發展過程中,一些旅游項目和設施已經逐漸成熟和完善,造成沒有新奇資源吸引游客的游玩興趣,但由于旅游行業的快速發展,對實際文化特色和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導致旅游行業逐漸面臨衰退和復興的發展方向。
我國當前對古鎮旅游的開發程度參差不齊,一些古鎮旅游的發展比較成熟,而還有一些古鎮旅游發展只是處于起步階段。依據以上對旅游生命周期理念的闡述,旅游區都會經歷一個由盛到衰的發展過程,古鎮旅游也是如此。對于古鎮旅游景點來說,其經濟和文化以及生活是一個整體發展,其內部具備比較特殊的的文化內涵,尤其現階段的文化與傳統環境的結合,逐漸趨于以旅游的體驗經濟為目標,滿足我國當前游客一些個性化的需求。在古鎮的實際開發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相應的問題,造成古鎮旅游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我國現階段在城鎮化與現代化發展環境下,旅游活動進一步的開發,造成古鎮旅游開發受到嚴重的影響。首先,古鎮旅游區域內的建筑都出現老化問題,多年沒有維修,所以,為了旅游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就需要對老化的古宅設施進行改善,但在實際改造的過程中,由于增添了一些現代化的的建筑材料和設備,所以經常會出現對傳統文化建筑物破壞的問題;其次,還有一些古鎮出現了大幅度的改造現象,建造了很多假古董,最終破壞了古董自身具備的美感和傳統文化氣息;另外,隨著我國當前旅游行業的快速發展,造成古鎮實際人文環境發生及大的改變。作為古鎮傳統文化核心的居民,經常會遭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其內部人群逐漸搬離,將古鎮傳統文化全面改變,最終就會逐漸面臨古鎮城市出現空心化現象;最后,古鎮內部的商業發展氣息比較嚴重,隨著古鎮旅游行業的開發,迎來了大批量的游客,古鎮逐漸演變為一個賣場,這對后期的旅游行業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目前,古鎮旅游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游客增加所帶來的生態與環境的破壞。游客的大量融入,打破了古鎮原始寧靜的狀態,在超越古鎮生態環境承載力的情況下,古鎮原始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古跡、建筑等受到破壞,垃圾污染和水污染嚴重,古鎮旅游商業化加劇,一些古鎮旅游的發展出現病態,旅游行業不能夠順利發展。商業化帶來消極影響的同時,古鎮旅游整體社會經濟效益造成嚴重影響。除此之外,對于一個古鎮旅游行業的發展來說,當地居民的整體生活水平經常會遭受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原本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擾。例如,在旅游行業快速發展環境下,最終會導致整體物價水平的提高。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旅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重點關注的問題。古鎮旅游資源的利用,需要在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下,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根據可持續的發展原則和標準,旅游行業的發展要能夠適應自然和社會以及文化的發展需求,要全面地體現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文化可持續發展。除此之外,隨著我國旅游行業的快速發展,游客的數量逐漸提高,但古鎮內部環境由于面積有限,導致了古鎮的承受能力不足,從而逐漸打破我國傳統生活方式和民風習俗等等,所以,旅游行業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需要嚴格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和標準。
“合理商業化”的原則下,針對部分古鎮商業化嚴重的問題應有規劃、有步驟地進行整改:禁止在保護區、核心區開設新店鋪;對出售小商品的店鋪進行統計調查,取締出售與古鎮形象、文化不相符商品的店鋪或令其遷出主景區,同時支持當地手工藝制品等傳統文化展示的店鋪擴大規模經營;規范景區內餐飲、住宿行業標準,依據當地及市場形勢制定相應價格標準,整治質量、衛生不達標準的餐館和客棧;定期嚴查娛樂場所的不健康行為,并對經營時間、夜間噪聲等加以控制,對存在違反行為的店鋪加以整頓。
在我國江南古鎮旅游行業實際發展的過程中,不管是對其開發還是保護,都需要在古鎮的原有基礎上,適當的添加一些人文發展印記,從而確保古鎮旅游發展景點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這就需要將人文要素與自然環境進行適當的結合,保證符合人文環境的發展需求。
江南古鎮中水鄉古鎮居多,從幾百年的發展歷程看,古鎮的開發方式主要采取的是就地取材,例如,石橋和石板以及石嵐等等,這就是人與自然協和的體現。所以,在保護環境的同時,還需要確保不對原有資源破壞的情況下,將人文要素與自然環境進行完美的結合。另外,對于人文旅游資源來說,需要對其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完善,保證能夠符合人文環境發展的需求。
水鄉古鎮內部要有能夠展現水鄉特點的建筑物,保證是有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產物。所以,水鄉古鎮不僅需要其自身內部街道和外貌特征能夠展示出水鄉的文化特色,還需要保證周圍環境與其他建筑物特點相統一和映襯,從而逐漸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水鄉居民形態。
對于比較古典的江南古鎮也需要其包含當地的文化特色和內涵,在保證傳統文化人文物件的環境下,體現古鎮自身的標志性特點,保證其內部具備生動文化氣息的同時,體現千百年發展歷程以及古鎮人們的生活情況。對于這些人文因素來講,其自身文化特色都是不能夠改變的,需要保證其文化氣息和特色,并且符合傳統文化特點,避免江南古鎮自身出現傳統文化氣息消失的問題。由此可見,在對古鎮內部設施進行改擴建的過程中,必須要保留傳統文化氣息,推進其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古鎮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注重社區居民的參與,關注他們的利益。
(1)真抓實干,改善民生。在古鎮的保護和開發利用的過程中,要以改善古鎮社區居民居住條件以及生活質量為前提,讓社區居民確確實實得到實惠。例如,通過對基礎設施的完善,改善原有的生活設施,滿足古鎮居民的生活需要,提高古鎮居民的滿足感;通過將醫療、通信等服務部門引入古鎮,讓古鎮居民在古鎮里感覺不到與城市在通訊、服務、生活等方面的差距,確保不破壞社區居民傳統生活的基礎上,讓他們在古鎮里得到最現代的服務。通過一系列真抓實干的措施讓社區居民從心里感覺到,這不是落后的古鎮,這里是與城市同步發展的休閑花園。
(2)強化居民認識,由被動變主動。將古鎮居民引入旅游開發中來,不僅能夠增加其收入,還能幫助當地居民正確認識古鎮旅游開發,并能夠支持可持續發展下的古鎮旅游事業。同時,當地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應該將居民利益作為古鎮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不能以剝脫居民生存權利為前提進行旅游開發,要在盡量維持古鎮居民原始生活與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性旅游發展。這樣,讓社區居民主動地意識到古鎮旅游最終的受益者是他們,才能獲得當地居民的支持與肯定,古鎮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夠得以順利進行。
為了延長古鎮旅游的生命力,實現古鎮旅游經濟、環境、資源、人的和諧發展,就必然要從當前古鎮旅游現狀出發,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合理開展商業化建設,保障古鎮社區居民利益,以此推進古鎮旅游事業的繁榮、穩定、可持續發展。
[1]賀小龍.江南古鎮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26(07).
[2]宋晨.中國古鎮旅游開發理念創新研究[J].特區經濟,2012,(02).
[3]肖瓊.基于利益相關者的民族旅游城鎮可持續發展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1,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