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青紅
財務管理專業是實踐性極強的專業,如何合理設置該專業的課程體系,培養具有高素質、復合型的財務管理專業人才,一直是區內外各高校專業建設所面對的問題。西藏大學財務管理專業從籌建發展到現在,在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
西藏大學財務管理專業2008年籌建,2009年正式招收四年制本科專業,至今已招收9屆13個班(9個本科班、4個專升本班),共培養學生460余人。經過六年的專業建設與發展,本專業已初具規模,擁有專職教師13人,其中本專業教師3人,2個校內實驗室(會計模擬實驗室和計算機實驗室),7個校外實習基地(西藏藏藥廠、自治區藏醫院、拉薩市地毯股份有限公司、拉薩市鄉鎮企業局、貢嘎縣勞動與社會保障局、曲水縣南木鄉、堆龍德慶縣羊達鄉)。專業課程設置在參照區外高校財務管理專業課程設計的基礎上,根據西藏實情和西藏大學學生生源的特點,經過多次修訂,形成了現有的教學方案。

圖1:西藏大學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西南民族大學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有通識課程、文理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四個環節,其中通識課程包括通識必修、通識選修;專業課程包括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學生畢業要求最低學分為173.5。云南財經大學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由通識教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專業拓展課、實踐課五個教學模塊組成,其中通識教育模塊由通識教育基礎課和通識教育主干課構成,專業課模塊由專業主干課、專業方向課和專業任選課三部分構成,學生須修165學分方能畢業。
通過比較發現,西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云南財經大學這三所院校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主要課程模塊的設置大致相同,主要由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構成,但各學校的課程模塊的具體名稱、學分及所占的比重卻有所不同。首先,在各課程模塊的構成方面:西藏大學的課程體系中將基礎課程模塊由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構成,西南民族大學將基礎課分為通識課程和文理基礎課程兩個模塊而云南財經大學的基礎課模塊為通識教育課程和學科基礎課程兩部分。在專業課程模塊方面,西藏大學和西南民族大學均由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兩部分構成,而云南財經大學則將其分為專業主干課、專業方向課、專業任選課和專業拓展課四部分;其次在各課程模塊的學分及所占比重方面;西藏大學基礎課程模塊(包括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學分為110,比西南民族大學的71.5學分高出38.5學分,比云南財經大學的104學分高出6學分;專業課方面西藏大學的學分為23學分,比西南民族大學的86學分低63學分,比云南財經大學的45學分低22學分;實踐課模塊西藏大學所需學分為22學分,比西南民族大學和云南財經大學的16學分高出6個學分;最后各課程模塊所占比重方面;西藏大學基礎課程模塊的學分占總學分的66.96%,比西南民族大學的41.3%高出25.66%,比云南財經大學的63.1%高出3.96%;西藏大學的專科課程模塊所占學分比重為13.94%,比西南民族大學的49.5%低35.56%,比云南財經大學的27.3%低13.36%;實踐課模塊西藏大學所占學分比重為13.33%,比西南民族大學的9.2%高出4.13%,比云南財經大學的9.3%高出4.03%。

表1 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成比較
1.基礎課程模塊的比較分析
基礎課程在西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和云南財經大學的課程體系中體現為不同的教學模塊。西藏大學主要體現在課程體系中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通識教育課程;西南民族大學體現在通識課程和文理基礎課程模塊;云南民族大學體現在公共必修課、學科基礎課和通識選修課的課程模塊中。
(1)通識課程的比較分析
通識課程是各專業學生在學習專業之前所應具備的基礎知識,并有助于拓展學生知識面、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水平。通過對上述三所院校的通識課程所屬模塊、課程設置、比重、學分的比較發現:一是,通識課程在三所院校中所屬模塊的名稱有所不同,西藏大學有通識教育課程模塊,但還有部分在公共基礎課程模塊,云南財經大學都將其歸屬于通識教育模塊;二是,三所院校的通識課程均分為選修與必修課程兩部分,各學分與所占比重較大的是云南財經大學,共72學分占總學分的43.7%,其中必修60學分占總學分的36.4%,選修12學分占總學分的7.3%;三是,通識課程中三所院校所開設的必修課程中除西藏大學增設了《公共藏文》、西南民族大學開設《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云南財經大學將《微積分》、《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線性代數》劃入通識課程外,剩余課程的開設大致相同。四是,選修課程的設置三所院校差異較大。
(2)專業基礎課程的比較分析
專業基礎課程是學生進行專業課程學習之前的入門課程,這為以后學習專業課程打下基礎。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應具備管理、經濟、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相關知識。西南民族大學、云南財經大學和西藏大學財務管理專業基礎課程開設的共同點主要是經濟類、管理類專業必修的學科基礎課程如:《管理學》、《統計學》,不同是西藏大學財務管理專業將部分專業主干課程如:《審計學》、《稅務會計》、《財務會計》納入專業基礎課;西南民族大學專業基礎課程中未有經濟學課程如:《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而是將其作為專業課程;云南財經大學專業基礎課中未含有高等數學等課程,這部分課程歸入了通識課程。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Logistic多元回歸方程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通識課程比較

表3 專業基礎課程比較
2.專業課程的比較分析

表4 專業課程比較
上述三所院校在專業課程的開設上均包括專業選修課程與專業必修課程兩部分,但各院校所設課程與所占學分比重差異較大。西藏大學開設的專業課程數量較少,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僅有13門;剩下兩所院校專業課的設置較為全面,西南民族大學開設的專業必修課程有19門、專業選修課僅有33門;云南財經大學將專業課程分為專業主干課、專業方向課、專業任選課和專業拓展課四部分,其中專業主干課5門、專業方向課6門、專業任選課8門。
3.實踐課程的比較分析
實踐課程的開設是為了鞏固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素質。三所院校在實踐教學環節均開設的課程是軍訓、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除此外西南民族大學還開設了專業課程實習、云南財經大學開設課內實驗、創業與實踐、職業發展與創業、綜合性及設計性實驗,西藏大學開設課程較為豐富,分為素質拓展課程與專業實踐課程。

表5 實踐課程比較
1.參照內地院校此專業建設的經驗
西藏各高校中只有西藏大學設有財務管理本科專業且建設時間較短,在專業建設上無區內其他高校在此專業建設的經驗。因此西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應根據西藏高校建設的特點并借鑒內地高校此專業建設的經驗(尤其是民族院校財務管理專業的建設經驗)設計符合西藏大學財務管理專業的教學方案。
2.將公共基礎課程模塊與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合并為通識教育課程模塊,設置學科基礎課程模塊
在對西藏大學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分析中發現,西藏大學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公共基礎課程隸屬于通識教育,可將公共基礎課程納入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并在通識教育課程模塊細分為通識必修課程與通識選修課程;同時設置學科基礎課程模塊,將原專業基礎課程模塊中的部分課程納入學科基礎課程模塊如《基礎會計學》、《管理學》、《經濟法》等課程。
3.加強專科課程的建設
專業課程的開設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專業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專業課程的開設不能一成不變,應根據實際情況相應調整。西藏大學財務管理專業的專業課程開設數量相對較少,尤其是專業選修課僅有3門,這不利于學生專業知識的拓展。為保證學生專業知識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應加大對專業課程的開設尤其是專業選修課程的設置。
1.課程體系的設計

圖2 西藏大學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通過對西南民族大學和云南財經大學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分析并結合區外其他院校財務管理專業的建設和西藏高校的特點,本文認為西藏大學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可以由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主業課程、實踐課程這四個模塊構成,其中通識課程模塊可分為通識必修課程和通識選修課程、專業課程模塊由專業必修課程與專業選修課程構成,實踐課程西藏大學開設的比較全面,仍可由素質拓展實踐課和專業實踐課構成。

表6 西藏大學財務管理專業各課程模塊課程的構成
2.各課程模塊中課程的設置
近幾年西藏高校學生生源呈多樣化趨勢,區外生源和漢族生源比例不斷增加,這對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以經濟管理學院財務管理專業為例,2013級財務管理班41人,漢族29人、藏族12人,區外生源24人,區內生源17人。2014級財務管理班41人,漢族32人、藏族9人,區外生源15人,區內生源26人。2015級財務管理班36人,漢族26人、藏族10人,區外生源23人,區內生源13人。為滿足學生對專業知識的需求,對西藏大學財務管理專業原課程設置中不合理的部分做調整并加強對專業課程的開設。各課程模塊中課程的設置具體見表6。
[1]馬春愛.財務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年(6).
[2]趙寅珠,程婷.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13.4.
[3]陳素琴.基于“3+1”培養模式的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研究[J].商業會計,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