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欣 雷 競 李秀錦
實體經濟是一種以有形的物質為載體、以實物形態為主體進入市場要素的經濟運行活動,它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根基命脈,包括第一、二產業及絕大部分的第三產業;實體經濟的發展,無論是對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收入者比重的提高還是就業崗位的提供等都具有重大意義。
近年來,受虛擬經濟、國內經濟形勢、金融危機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我國實體經濟傳統市場模式、經濟體系、市場需求等方面受到沖擊。
我國電子商務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已開始發展,如今因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電子商務也不斷向更優質的方向發展。電子商務相對實體經濟而言,擁有以下兩個優點,第一,獲取信息更加全面、及時、準確、安全可靠,節約一定成本與勞動力。實體經濟在產品的包裝、宣傳、銷售、企業的地租等商務活動中都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而電子商務則可以降低這些成本。第二,擁有屬于自己的大數據庫,利用電子送貨與網絡傳送,從而達到低成本,高收入的理想境界。因此,其明顯的間接效應是減少觀念貨幣,有利于形成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大流通、大貿易,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信息產業的大發展。
從時間來看,電子商務信息最大的特點就是時效性,它所產生的價值是與運行時間成反比。換言之,電子商務的成功發展,在于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擁有最前沿的市場信息。所以盡可能地縮小信息流與物流的時間差距,與此同時提高電商信息時效性,這是網絡商務信息收集及時性的要求。這樣一來便極大縮短了銷售的時間,沖擊了實體經濟傳統市場模式。從空間來說,原有的實體經濟的銷售模式是“點對點”、“面對面”的銷售,人們買東西具有固定的空間性。而電子商務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不受空間限制可以即時查詢并完成交易,實現電子訂貨,有利于滿足消費者“足不出戶,貨比三家”的心理。這對廣大消費者群來說,是一種最為便捷的消費方式。
我國當前經濟始終保持著低增長的態勢,這就需要各個產業進行轉型、調整生產要素、進行產業供給側改革。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實體經濟轉型勢在必行。目前我國企業發展狀況來看,中小企業生存十分困難,而傳統經濟模式由于信息不全面等因素,導致生產投資不理性、產能過剩等劣勢。大型企業也同樣面臨著類似的問題。我國的城鎮化矛盾制約著吃住行為主的消費結構升級的現象也呈現出漸行漸長的趨勢,同時也壓抑了內需的增長。這樣便引發鄉鎮基礎設施不完善,基本公共服務不健全,優勢產業不齊全等其他因素,而城市則反之。進而是的城鄉居民分布不均衡,從而影響房地產和汽車行業發展。
據相關專業測算數據表示,近年來我國工業平均利潤率僅有6%左右,而金融的平均利潤率為30%左右。行業利潤率的失衡必然導致資源配置方向發生偏差,從而進一步侵蝕了實體經濟基礎。除金融領域外,我國房地產業的發展充滿了無序、泛濫、泡沫、畸形等特點,這更是損害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模式。
全球經濟減速對實體產品出口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全球經濟尤以美國經濟為主,美國經濟減速或衰退,不僅降低我國的出口增速,同時也減少我國的貿易順差規模。根據相關資料顯示,以中美兩國出口所占比的20%左右計算,美國經濟增速若下降1%,中國總出口大約下降2%。國際金融危機同樣也會加大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比如2008年的金融風暴席卷整個國際市場也極其深刻的改變了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外向條件。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5年以及2016年前11個月的出口增速,分別同比下降1.8%。由此可看出我國外貿增速在下降,必然導致我國在海外投資增速也隨之減少。長期以來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兩大馬車是出口與投資,那么這兩大馬車的經濟增速下降的結果便是直接加大了經濟下行壓力。金融危機也進一步導致我國市場需求水平下降。企業圍繞訂單的競爭愈演愈烈,這迫切需要供給結構、產業解雇的優化升級,推動企業兼并重組。
實體經濟是社會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同樣也是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直接動力。發達穩健的實體經濟,對于民生,就業,發展經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不斷探索、進步的發展道路上,我國已形成一個較為完備且具有一定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的實業體系。我國擁有相對良好的金融服務體系與市場監管體系。在已有夯實的基礎之上,就需要更積極發展實體經濟,不斷加強實體經濟,提升經濟質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和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十三五”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旨在推進制造業等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也使得我國實體經濟正在向著數據化、智能化拓展。使得新興電子科技產業、輕工服務業、小型微企業的作用更加凸顯,并且打造一支屬于新時代產業“三化”的生產小組,即: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金融危機也同樣倒逼著實體經濟轉型,它以足夠的氣勢,告訴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必要性。金融危機也變相的讓實體經濟思考生產要素投放是否合格。金融危機以不一樣的面孔告訴實體經濟,現在的金融市場規則什么樣的。所以,金融危機是挑戰更是一種機遇。
我國人口眾多,如今放開二胎政策,嬰幼兒產業又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點。換言之,我國毫無疑問是個消費大國,因為消費者多,市場廣闊,資源豐富,技術先進,政策扶持等這些因素都為我國實體經濟提供了優良的先天條件。
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型經濟戰略,對實體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然而科技創新往往是實體經濟產業轉型的強大動力之源。科技創新,不論是在傳統產業還是在新興產業上都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同時創新又是企業的靈魂是企業生存的根基,它不僅決定了企業的發展方向與高度,而且是企業產品質量的核心要素。我國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培育了華為、小米、阿里巴巴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企業集團,如果說經濟轉型使我國實體經濟根基更牢更強壯的物資營養,那么創新生產便是讓企業達到更高的一個層次的精神食糧。所以,發展實體經濟應與推動科技創新緊密結合起來。
實施創新驅動型發展戰略,首要任務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產業技術創新,既要系統化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降低消耗、減少污染;同樣也要注意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縮小“短板效應”特別是支持“雙創”這樣才能讓產業更加有效的在轉型中升級,在創新中發展。最后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產業從低端向高端轉型。飛快培育一批新興戰略性高效產業,形成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的整體力量,推動我國實體經濟發展躍入新境界。
加入WTO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知識產權極其受重視的時代,擁有一個高尖端、區域性的保護品牌,它能夠讓同一區域內的企業處于一個公正公平起跑線上,共同進步、互利共贏,同時也為企業今后在資源、人才、科研等問題交流合作中提供基礎保障。那么優質的品牌在產品的宣傳中,在塑造企業形象上都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它可以對企業進行重點性宣傳,簡單有效、深刻有意義的消費,讓消費者熟悉產品,從而激發購買欲。
品牌包含知識產權、企業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商品名號和信譽,從而塑造企業形象,進一步擴展和延伸品牌優勢。如國際知名、世界五百強制造商品牌:雀巢。由最初的幼兒奶制品到咖啡再到奶茶等幾乎所有飲品都有它的身影。而我們自古就是茶鄉,卻沒有一個品牌向“雀巢”一樣享譽世界。同樣,我國是奢侈品消費大國,但卻沒有一個本土品牌像“香奈兒”一樣在時尚界成為多元寵兒,香奈兒涵蓋服裝,裝飾品,香水,護膚品等行業。而我國絕大部分都是單一的產業:波司登、美膚寶、自然堂等。所以加大力度打造優質品牌顯得尤為重要。
2015年4月21日,馬云在中國企業家俱樂部主辦的中國綠公司年會上表示:真正的互聯網經濟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結合起來,只有兩者的結合才是真正的贏。
2017年11月,出臺了《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它體現的是一副實體經濟與網絡相互促進,共同提升的良好格局。如,樹根互聯網技術有限公司CEO賀東東認為,實體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來自占比90%以上的中小企業。陸峰博士在《互聯網推動實體經濟提檔升級》一文中指出,互聯網正在顛覆傳統的組織、運作、服務和商業模式,互聯網正在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和變革創新發展注入新動力。因此,實體經濟必須積極吸收互聯網的優勢才能更好的生存與發展。
總之,順應時代潮流發展往往是最明智的。不論是實體經濟還是互聯網經濟,他們都是時代下的產物是必然發展的。那么實體經濟想要發展的更高更強。就必須要與互聯網緊密結合。通過創新,取得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韓英.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困境原因及對策探析[J].市場論壇,2017(10):18.
[2]費洪平,王云平,盛朝迅.實體經濟發展困境解析及對策[J].實體經濟發展困境解析及對策,2017:76.
[3]2017年中國經濟形勢展望.EB/OL.新華網,2017.01.23.